4月,广东省河长办发布2020—2021 年度万里碧道建设成效明显地区予以激励的通知,江门蓬江区、江海区入选,各获得一次性奖励1000 万元,江门市是本次省激励中6个同时有两个县入选的地级市之一。
一、高位推动,高质量谋划碧道建设。江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碧道建设相关工作,多次作出批示并现场调研指导。建立市、县两级碧道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和市、县两级碧道建设工作专班,周调度、月推进、季通报,及时解决推进工作重难点问题。推动碧道建设提质增效,创新项目联合审批,3个月内完成全部碧道项目立项程序,比常规缩短至少3个月以上时间;整体打包、统一推进260公里碧道建设,吸引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参与,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建设,高质量推进碧道建设。各县(市、区)统筹自身特有资源,因地制宜自主实施部分类型碧道,注重自然天成,建设碧道既有质量、又见特色。
二、以碧道建设为统领,聚焦解决水治理难题。江海区注重以碧道建设为统领,综合推进堤防达标加固、清四乱、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河流生态环境维护工作,将碧道打造成江河安澜之道。一是综合提升防洪能力。西江外江全线堤防达到50年一遇;累计投入6.2亿元,城市中心最大的棚户区和水安全隐患黑点——下沙疍家聚集地,成功改造为城央绿廊碧道下沙公园节点,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多功能“城市客厅”,成效获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一百多家海内外权威媒体正面报道。二是清四乱保障行洪空间。推动礼乐河清理行洪障碍物超1000立方米,清理违章建(构)筑物12万平方米,清拆违规养殖场37万平方米,并建成独具特色的乡村绿廊碧道。三是修复水生态系统。因地制宜修复河滩地,新营造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湿地公园;礼乐河碧道以“一廊五园”的设计轴线进行建设,两岸沿线6.4公里全部绿化修复,沿河打造一个湿地景观风光、欣赏龙舟文化和都市农业特色的生态廊道,成为江海版“小鸟天堂”。四是治理黑臭水体。投入9.6亿元治理黑臭水体并全面消除黑臭现象,西江常年水质保持在II类,实现还清于水、还水于民、还绿于岸。
三、创新探索“以道养道”,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一是推动碧道管护市场化运营。蓬江区西江碧道出台碧道游园制度、示范段管理制度、示范段运营考核方案等机制,引入优质的商家和管理单位,对碧道沿线网红咖啡屋、农产品展区等便民服务点的招商引资及停车场实行市场化运营,以拓宽的运营资金源反哺碧道养护,创新碧道运营新模式。礼乐河碧道因地制宜开发都市农业生态公园,引入第三方运营,充分发掘本地农业潜力,发展多元化农业产业,实现“以道养道,以水养水”。二是便民惠民带动碧道价值提升。江海区城央绿廊碧道打造集休闲观光、体育娱乐、工业遗址、总部经济于一体的城市滨河休闲景观带,沿线建成10多个主题不同城市公园,为市民提供多元、便捷的公共服务,人气集聚引来周边餐饮业、房地产业发展,辐射地块升值,2017年至2021年,江海区平均房价由7922元/平方米上升至10640元/平方米。三是培育“碧道+”产业群落推动沿线产业提档升级。蓬江区环人才岛公园碧道以优质环境为吸引力,引入省科学院、腾讯、华为、IBM、中国电子等一批优质项目、重点项目入驻碧道,打造“碧道+”产业群落,带动人才岛地块开发,岛内房价由碧道建成前约9000元/平方米提升至碧道建成后10000元/平方米。
四、突出统筹推进,碧道为媒助力文化、乡村振兴发展。一是将碧道建设打造为水文化教育宣传“新载体”。保护文化遗址。蓬江区以碧道为纽带,融合侨乡文化、红色文化、海丝文化等,打造船厂、纸厂等工业遗址公园,新建特色雕塑广场和文化长廊,建设主题鲜明、文化气息浓厚的五邑侨乡碧道;江海区在改造下沙棚户区时特意保留疍家文化记忆和古树遗址,下沙公园独具疍家特色,疍家文化馆深受群众欢迎。打造水文化宣传阵地。在7个县(市、区)各建设1个水情水文化教育基地,打造水利与河长制宣传教育平台阵地。其中,蓬江天沙河碧道在天沙河上游人流密集、受众面广的地方建设蓬江智水展示中心,成为蓬江治水工作的重要展示窗口,被评为“江门市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江门市水生态教育和护河护水志愿服务基地”。盘活碧道沿线红色文化资源。蓬江区西江碧道专门打造周郡码头纪念公园,被认定为“江门市党员教育基地”。二是碧道建设助推高质量乡村振兴发展。蓬江区投入10亿元,依托环人才岛碧道,串联名人故里、美丽宜居、宗祠文化、产业科技、生态公园、碧道建设六大示范片,启动约15公里的“潮聚万贤”环人才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统筹资金500万元,依托蓬江西江碧道为纽带,建设棠下镇周郡至横江村乡村风貌提升示范片,打造以水乡文化为核心的连片水乡渔村美丽乡村示范片。江海区结合碧道建设,沿线打造了“彩虹村”(横坑村)、“丰盛人家”(丰盛村)、“七彩南堡”(英南)和“腾飞直冲”(直冲村)等一批美丽乡村,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