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外国语实验学校的建成投入使用,为我市提供了多个优质学位。
民警帮助市民下载“邑安”小程序。
经过改造的蓬江市场“高大上”,受到群众肯定和点赞。
江门实现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全覆盖,新增受益人口7.38万人,图为村民用上自来水后露出幸福笑容。
群众办事只需轻触手机,开办企业实现“零成本”;西江碧道旧貌换新颜,成为游客市民打卡的“好去处”;不用在医院排队,凭处方按流程就可以到定点零售药店购买药品;卫生院和敬老院“两院一体”发展,老人实现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市贯彻新发展理念,为群众办实事的生动实践不断涌现。
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市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坚持从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坚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相结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扎实推进办实事有质有效开展。
如今在江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丰富实践,化作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多彩画卷。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彰显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大的真理力量。
文/图 黎禹君 陈敏锐 张翠玲 张浩洋
A
以人民为中心
立足“小切口” 惠及“大民生”
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市各地各部门坚持党的领导,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筑牢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立足“小切口”,惠及“大民生”。
瞄准群众需求,加快促进信息化成果转化为惠民“大礼包”——
市委网信办坚持信息化创新,让数字乡村建设驶入“快车道”,让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推动我市试点地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型升级。台山市都斛镇全力推动“智慧农耕”建设,在水稻高产示范片建立智慧农业物联网平台,实现全天候远程视频实时监控,无人值守连续工作,害虫诱捕、图像自动采集分析,小气候信息采集等功能,为农民提供智能、高效的社会化服务,有效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之前来这里办事,要绕来绕去找车位。接入智慧停车系统后,停车方便了很多,而且凭预约号就能领停车券,真的为我们解决了大问题。”蓬江区白沙市场服务综合楼停车场实施智慧停车系统建设,极大地方便了广大群众,市民周先生对此竖起了大拇指。截至去年11月底,全市接入智慧停车引导系统的停车泊位14576个。
瞄准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我市笃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市生态环境局健全信访长效机制,把解决群众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办结第一轮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期间交办的群众举报问题864宗。去年以来,江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市11个地表水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继续保持100%,4条入海河流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6.2%,综合指数3.31,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上游。
去年国庆节,西江碧道4公里示范段正式“亮相”,江景壮阔、碧道延绵,经历了不到一个月的体验期,迅速“流量”大增。每逢周末,市民游客接踵而至,踩单车、逛书吧……这里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碧道沿途处处是美景,让人身心都舒畅起来!”来自顺德的王女士发现了这个“网红打卡点”,立即带着老公和儿子自驾而来,收获了旅途的喜悦。
不仅如此,一批批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陆续完成了升级改造。如今,走进江海区下沙片区仁美社区,重新粉刷后的9栋居民楼外墙红黄相间,焕然一新。“楼梯间的墙面进行翻新,以往到处乱爬的电线也被统一清理了,还加装了感应电灯。”在仁美社区住了20多年的桂姨笑着说。
瞄准发展机遇和红利共享,助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
江门聚焦数字政府树标杆。去年4月,“江门—澳门跨境通办政务服务专区”在澳门揭牌启用,成为全国首个地级市政府设在境外的综合性政务服务专区。该专区启用后,澳门市民在“家门口”即可办理301项江门政务服务业务。
“10分钟左右就完成申报纳税和办理不动产权证业务,十分方便。”广东基顺隆新型药用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国光是澳门人,由于公司业务发展需要,以往经常往返于江门和澳门。“江门—澳门跨境通办政务服务专区”启用后,他特意试用了“不动产登记税证离岸智能联办”服务,对新功能的快捷和便利感到很惊喜。
B
坚持问题导向
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市用新发展理念来对号入座、对标对表,聚焦发展中的堵点、痛点、难点确定实事项目,推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随着优质资源不断下沉基层,江门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群众分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共享高品质幸福生活。
聚焦“病有良医”,推出一批医疗惠民举措。比如,我市将门诊特定病种范围扩大到57个,城乡居民医保门诊特定病种一级及以下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例提高至不低于70%,并推动将认定审批权限延伸至各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一站式”便捷办理和全城通办。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抗癌药进得了医保,进不了医院”的问题,去年8月,我市率先部署国家谈判药品“双通道”保障工作,开展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药店供应国家谈判抗癌药试点工作。“不用在医院排队,现在只需要凭处方按流程,就可以到定点零售药店购买抗癌药品,医保支付结算也很便捷。”市民群姨点赞道。
聚焦“老有颐养”,切实提升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我市打造镇(街)卫生院、敬老院“两院一体”模式,全市养老机构100%配备医疗服务,创新经验在全省推广;全市备案运营的养老机构104家,养老床位数达1.67万张。
早上8时,台山市端芬镇卫生院医养融合中心护士长李蔼芬已经开始查房为每位老人进行基础护理和康复护理,指导护士开展工作。“婆婆,记得定时吃药啊。”在房间里,李蔼芬像对待小孩子般仔细给老人喂药,叮嘱生活可自理的老人按时吃药,“身体有哪些不舒服也记得要按铃告诉我们”。
在这里,医疗团队为院内老人提供全方位的养护照料服务,如生活照料、健康评估、健康档案、查房巡视、保健教育等,在帮助老人实现老有所养的同时,实现老有良医。这是江门实施乡镇卫生院与敬老院“两院一体”管理,由乡镇卫生院运营管理敬老院的一个缩影。
“两院一体”发展后,敬老院公办和兜底性质不变,实现有意愿入住的特困人员100%集中供养。医养资源整合优化后,敬老院在无须建设医务室、配备医务人员、购置医疗设备的情况下,实现医疗服务功能,既补齐了敬老院在医疗服务上的“短板”,也促进了基层卫生院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
聚焦“学有优教”,大力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去年9月1日开学首日,由市委出资设立的“冯如·腾飞”励学金正式启动,每年安排10万元奖励冯如家乡恩平市的80名优秀师生。以市委名义设立励学金,是对航空之父的致敬与缅怀,更释放了江门市重视教育的强烈信号。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聚焦教师队伍建设和公办优质学位供给,推动基础教育公办学校建设,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确保“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公办学位不少于11.43万个。
率先实现教育强镇、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全覆盖;认真落实“双减”政策,对开展校内课后服务的小学进行财政补助,探索推行“作业超市”模式;着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全市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3年年均增长30.94%;去年以来,全市新增6235个公办幼儿园学位……一串串数据的背后,彰显了江门市抓好教育工作的决心和干劲。
C
增强忧患意识
筑牢群众安全防线
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各地各部门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同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结合起来,同有效防范风险、应对困难挑战结合起来,把安全理念贯穿改革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努力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积极应对挑战,在大战大考中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
战疫有力量。江门全市医务人员超过3万人次投身抗疫最前线;市卫生健康局机关全体动员参与“一办八组八专班”抗疫梯队;先后派出5辆负压救护车、2325人驰援兄弟城市。
战疫有速度。截至去年11月底,我市新冠疫苗接种量已突破804万剂次,全人群全程接种覆盖率超过80%;连续奋战72小时顺利完成4个县(市、区)全员核酸检测;累计排查管控密接990人、次密1248人,均在12小时内完成;重点地区来江返江人员核查每日新增均清零,核查综合成效率100%。
战疫有成效。我市累计集中隔离观察人员超过1.9万人,核查重点地区来江返江人员超过12万人,及时有效救治新冠肺炎病例,实现“应隔尽隔,应检尽检、应接尽接、应治尽治”以及“零死亡”“零感染”,圆满完成40余项大型活动医疗保障和卫生防疫。
启动新冠疫苗大规模人群接种工作后,我市不断改善便民措施,把疫苗接种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同时保障疫苗按时按量供应,确保接种工作平稳有序推进。
面对潜在风险,筑起保护群众的安全防线——
我市主动抓好防范与救援,多次有效抵御台风、强降雨的影响,在自然灾害防御中取得全市没有人员死亡的胜利;市应急管理局牵头扑灭台山市汶村镇山火、救援20多名被困“驴友”、扑救台山市浪琴湾船只火灾等,扎实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实实在在的举措和成效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和获得感。
道路交通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我市稳步推进防范化解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工作,去年1—10月,全市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5.95%、27.4%、30.02%;
食品安全关系千家万户。为此,我市大力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邑食安”阳光餐饮云平台和阳光市场平台建设,实现食品安全AI智能监控,尤其是高考期间,通过对13个高考考点学校食堂进行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有力保障近2.6万高考考生食品安全。
D
注重统筹推进
推动各项重点工作取得实效
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我市注重统筹推进,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同总结经验、推动工作相结合,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让党史学习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推动各项重点工作取得实效。
省委党史学习教育第三巡回指导组认为,江门市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强化为民情怀,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突出“五个结合”,即: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短期与长期相结合;老问题与新问题相结合;“大事情”与“小事情”相结合;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相结合。
以上率下,实干为民。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边学习边调研边落实,主动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民生工作专题调研,认真倾听民意呼声,摸清群众难点痛点。
市委党史学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动,利用电子督查平台“线上线下”齐抓共管,从严从实督导重点民生实事;创新建立“红黑榜”督查通报机制,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对标对表、有效推进。
如何立足发展大局,聚焦重点任务,让为民办实事呈现新的“打开方式”?各部门各单位用行动给出答案。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对群众关注度高、受益面广、贴近生活,却未能纳入市十大民生实事项目的惠民项目进行专题研究,制定市人大常委会推进2021年度民生“微实事”工作措施,以及市人大常委会专职委员民生“微实事”专项工作调研方案。截至去年11月15日,3批共60项民生“微实事”全部完工。
市政协机关开展“委员议事厅”节目议事,组织政协委员、职能部门和基层群众开展专题调研、节目协商,前两期议事节目共形成11条协商清单,有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及防范和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开展。
市委组织部聚焦主责主业,紧扣基层所盼所需,完成了“抓好党建惠民生”项目任务清单50条。如围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成立江门市农村基层党建学院,为农村培养更多合格党员、干部和乡土优秀人才;围绕党建引领破解基层治理难题,联合住建部门推动社区物业党建工作,目前全市已建立小区(物业)党组织300个。
市委宣传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牵头单位,着力选好项目,落实资金,制订进度推进图表,带头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例如,针对部分企业反映境外印刷业务需现场递交纸质材料,程序繁琐、办理时间长,不利于企业的快速生产等问题,研究开发了“私人定制”的网上申办系统,实现行政许可网上办理,审批时间从原来的5天缩短为1天,让全市1400家印刷企业受益,助力企业平均增加4000多万元产值。
创新动作
国内主流媒体聚焦侨乡红色印记
推出一批优秀融媒体作品
这是一次走进侨乡基层的火热实践。去年4月1—2日,在“江山多娇 盛世如愿”江门侨乡红色印记系列采风活动首场活动中,20多家国内主流媒体的记者齐聚江门这片有着红色基因的热土,集中推出一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优秀融媒体作品。
两天时间里,大家以全媒体记者的独特视角,深入挖掘江门侨乡的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红色资源,被侨乡红色印记深深打动。
每到一处,媒体记者都认真聆听革命遗址背后的故事,用笔记下厚重的党史,用相机留下遗址的现貌。林锵云故居给广东经济频道记者王沛然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说:“林锵云同志的故居面积只有三四十平方米,在当初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他还能为国家、为百姓做这么多事情,让人感动。我们应该缅怀这些先辈,弘扬他们的精神,让我们国家变得越来越好。”
“党史邑事绘”
学习党史“好帮手”
2021年,江门对全市党史红色资源进行梳理,串珠成链,打造了7条红色教育线路。
以此同时,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省市媒体推出“党史邑事绘”栏目,以连环画的形式反映党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我市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
“党史邑事绘”共推出9期,分别为《周文雍陈铁军:刑场上的婚礼》《龚昌荣:中央特科“双枪将”》《林基路:一心为民的“林青天”》《谢创:重洋难阻报国心》《余少杰:右江革命的播火人》《林锵云:杰出的工人运动先驱》《何干之:中共党史学科奠基人》《张瑞成:广州工人运动的先驱》《李少石:周恩来的亲密助手》,成为大家学习党史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