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精准“画像”、分类施策,“一镇一策”推动镇域发展提能升级。图为“邑美侨乡 世遗风韵”乡村振兴示范带(赤坎段)。赤坎镇供图
我市积极推进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图为蓬江产业园。 郭永乐 摄
大广海湾鱼塘港一带建设如火如荼。 郭永乐 摄
“百千万工程”是广东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全省深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座谈会明确提出,注重协同联动,树立开放心态、强化合作思维,推动先发和后发地区融合发展。
自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江门以打造区域平衡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战略定力,久久为功,将实施“百千万工程”视作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和重大机遇,勇当区域协调发展的开路先锋。
从立足中国侨都市情高水平承办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面向世界联动华侨华人等社会力量参与“百千万工程”建设,到抢抓“大桥经济”历史机遇,立足大湾区新阶段建设与广深港澳等城市合作,再到全省首创市域内县域间结对合作,跨县域推行八镇联动,打造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模式……江门致力于推动跨区域间“开渠穿井”,以跨区域统筹联动,找准联动公约数、放大发展公倍数。策划/曹乃付 撰文/毕松杰
A 勇当区域协调发展“试验田”
俗话说,“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然而,号称全国最“富”的广东,GDP超八成来自珠三角九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成为制约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地处珠江西岸的江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同样突出。为此,江门以躬身入局、舍我其谁的姿态,勇当区域协调发展“试验田”。
2021年,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区域平衡发展综合试验区,持续推进东西部共同富裕。究其深意,这是江门心怀“国之大者”的具体表现,也是服务全省重塑经济“地理”的江门抱负。
随即,江门在全省首创市域内县域间结对合作机制。从蓬江、江海、恩平协作共建江门市水都产业园,精准引进国内外著名食品饮料企业,到新会、台山共建汽车零部件合作园并聚力发展海工装备产业,在先进城市联合举办不同层次的招商推介会,共享深圳驻点招商资源,再到鹤山、开平成立首期规模为1亿元的区域平衡发展基金,建设水暖卫浴产业配套基地(共性工厂)……三对“手足”实施近百个人才交流、园区共建、产业协同、教育集团办学等结对项目,同气连枝谋发展。
横看成岭,侧亦成峰。2023年2月,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首次将台山列为“东部”城市,聚力大广海湾经济区建设,推动台山以新姿态、新形象构筑广东对接服务港澳、参与RCEP合作新的重要门户和桥头堡。同年,大广海湾RCEP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正式动工,18个优质项目签约落户,充分激活高质量发展“想象力”。
台山打破常规“向东”发展,正是江门在全局上谋势、关键处落子的生动体现。2023年4月,市委印发实施千亿级经济强县培育、镇域经济发展壮大等“十大行动”方案;同年6月,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工作会议正式提出把“百千万工程”作为“头号工程”高标准实施;同年8月,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提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分类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城乡建设大提质;2024年1月,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将加快建设海洋强市纳入推进“百千万工程”范畴,提出打造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推进“百千万工程”以来,江门因地制宜统筹用好县城“点”的优势、圩镇“线”的资源、乡村“面”的特色、海洋“网”的潜力,不断强化“点线面网”融通共促的区域协调发展逻辑,实现良好开局。过去一年,江门全面实现“四个千亿”发展目标:全市GDP突破4000亿元,成功争先进位;新会成为全市首个千亿GDP强区;新招产业项目投资总额超2100亿元;工业投资超1000亿元,成为全省第六个工业投资超千亿元地级市。
B 大湾区唯一的“省重点主平台”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通过积极承接世界产业转移,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逐渐坐稳“全国经济第一大省”的宝座。一般而言,市场经济作用下的城乡区域差距往往会加大而不是缩小,各类发展要素持续被“虹吸”。对此,广东大力支持江门在内的地市高标准建设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以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江门深知,产业从转到移,本质上是跨区域的联动合作,既是“互相选择”,也是“双向奔赴”。对外,我市积极拥抱大湾区建设,高水平承办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改革、政务服务跨境通办、跨境金融合作等工作走在湾区前列;大力推进软硬联通,深刻把握深中通道通车、黄茅海跨海通道即将建成通车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化与广深港澳等湾区城市合作;积极对接省纵向帮扶单位,与中山加速推进共建生物医药与健康等4个特色产业园。对内,我市大抓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成为广东新一轮规划发展全部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布局城市,以及承担发展其中8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的核心城市;加快建设1395平方公里、全省新一轮布局面积最大的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培育现代化农业与食品、现代轻工纺织、先进材料等三大超千亿产业集群,开辟硅能源、新型储能、盾构机、安全应急等特色产业新赛道。
以大格局谋划发展、打造产业、布局项目,多项打基础利长远工作强势破局,为江门产业长远持续发展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后发优势,江门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突出重围”,成为全省重点支持建设的5个主平台之一,同时也是大湾区唯一。我市紧接着成立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及江门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规划建设指挥部,推动用地、资金、人才、能耗等要素资源向园区倾斜。2023年,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超3800亿元,位列省高质量发展评价第一档。江门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承接亿元以上产业转移项目达67个,园区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累计获得超94公顷省用地指标,数量居全省第一。
立足此轮广东史上最强产业转移窗口期,江门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成为大湾区唯一的“省重点主平台”,不仅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江门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视,也展现出了江门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强大韧性、后劲和潜力。从携手港澳规划建设港澳科教产业滨海新城,到与香港谋划建设香港·江门绿色产业园,再到携手深圳共建深江经济合作区,产业有序转移催生出的跨区域深度融合,有力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同时也为承载地城市规划注入更多先进理念,带动提高综合承载力。
江门今年“新春第一会”——全市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强调对标“深圳品质”,市级层面专门成立学习借鉴深圳经验办公室,推动两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会宣布台山入选全省首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名单;日前召开的市委常委会会议指出,推动符合条件的县(区)当好超大城市的“卫星城”。不同于“睡城”概念,我市“卫星城”功能定位将是与超大城市在人口、产业等布局上形成紧密联动,为先进地区的优质资源营造“回家”般的高质量发展环境。
C 八镇跨区域联动抢抓“大桥经济”历史机遇
区域协调发展并不是区域平均主义。江门深知,区域合作与区域协调发展相辅相成,推动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能够有效解决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瓶颈与矛盾,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江门通过创新实施东西部对口合作,让后进的赶上来,领跑者有后劲,推动各县(市、区)呈现出不同赛道创先争优的升腾景象。过去一年,鹤山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并在2023年度省实施“百千万工程”考核评价中位列创先类县(市、区)优秀等次;新会上升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第40位;蓬江GDP超900亿元;江门高新区排名跃升至全国第53位;开平入选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台山、恩平规上工业增加值等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区域协调发展呈现出新的面貌。
正是拒绝自我设限,才会被机遇选中。今年,市委在县域间结对合作基础上,把跨区域合作向镇村一级延伸,以一体化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创新推动新会大泽、司前,台山大江、水步,开平水口、月山,鹤山共和、址山八镇交通互联、产业互融、设施互用,打造城镇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从地图上看,八镇位于江门市域地理中心,是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北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江门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核心区基本重叠,目前已累计落户中创新航、隆基绿能、新达新金属等规划产值超百亿元重大项目。根据政府部门梳理分析,八镇打通后批而未用可建设工业用地面积达到2000公顷,足以承载数十个百亿级工业项目,为工业重镇沿线连片推进产业提级增添强大底气。
江门推进八镇联动发展,叠加大型产业集聚区和江门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加快建设的利好,为更好抢抓“大桥经济”历史机遇打下坚实基础。今年,八镇之中的水口、共和继续入选镇域经济全国500强名单,排名较去年更是分别大幅提升98位、51位,联动发展取得“开门红”。未来,江门将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契机,推动八镇加强整体空间规划联动,力争在3年内累计完成工业投资超1000亿元。
从一隅到全域,随着区域合理分工、联动发展的格局不断形成,江门将以“衡”心与“恒”心,突出示范带动、发挥比较优势,跳开“一城一池”得失,充分释放镇域发展潜能,力争培育出更多GDP超百亿元镇街,涌现更多全国千强镇、全省百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