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门开辟了硅能源、新能源电池、新型储能、盾构机、传感器、安全应急等特色产业新赛道。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皇智尧
江门,这座拥有百年工业发展史的城市,在当前国际科技与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将以怎样的姿态奔赴新征程?答案是向“新”迈进。
眼下,新型工业化成为各地抓经济、促发展的热词。去年,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广东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大会提出,要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以新担当新作为创造广东新型工业化新辉煌,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再造一个新江门,需要打造全新的支撑系统,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加快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这是江门全力打造“万亿工业”强市的需要,也是江门再塑发展新优势,在“大桥经济”时代下崛起的关键。
加快升级产业结构
工业是江门经济安身立命之本,从上世纪江门造纸厂、江门甘蔗化工厂、江门造船厂等为代表的企业,到改革开放后形成的摩托车、造纸、家电等传统优势产业,再到近年来江门崛起的新能源电池、硅能源、安全应急等新兴产业,“江门制造”完成了一次次飞跃。
特别是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江门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深入推进“工业振兴”工程,2022年工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2023年工业投资突破1000亿元,成为全省第6个工业投资破千亿地市,工业发展稳步向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硬支撑”。
一方面,作为广东传统工业基地,江门近年来瞄准具有领先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重点产业加大培育力度,做强产业、做优链条、做大集群。例如,加快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大力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新生产”方式,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以拥有维达纸业、亚太森博、中顺纸业等企业为代表的造纸产业为例,近年来江门把该产业列为市级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项目之一,产业转型案例入选全国中小企业“链式”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并依托银洲湖纸业基地大力推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模式,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近年来江门开辟了硅能源、新能源电池、新型储能、盾构机、传感器、安全应急等特色产业新赛道,中创新航、隆基绿能等一批超百亿重大项目相继落户,深入参与广东乃至全国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分工新体系。以安全应急产业为例,江门把江海区作为全市安全应急产业发展的核心区、主战场,安全应急产业“五维一体”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两年多来江海区已引进安全应急产业项目超160个,亿元项目破百,投资额600亿元,并在2022年以高分获评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综合类)示范基地创建单位。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从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到“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江门发展思路一脉相承,发展认识也逐步深入。
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升级产业结构,坚持新老并举。硅能源、新型储能、安全应急、盾构机、传感器、低空经济、电力装备等特色产业任务目标从“开辟”到“做大做强”,更是提出前瞻布局人工智能合成生物、氢能源、深海装备等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时期下,江门在未来产业方面超前谋划和前瞻部署,是打造更具竞争新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战略“先手棋”,更是实现长期产业引领的深远考量。
建强产业发展平台
培育大产业,离不开大平台。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产业发展平台作为支撑。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内唯一具备可大规模连片开发土地的城市,江门为产业长远持续发展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先天优势。近年来,江门深入推进“园区再造”工程,高起点建设总面积1395平方公里——全省新一轮布局面积最大、可连片大规模开发的产业集聚区,2022年以来多项指标位居全省第一。
其中,江门立足区域资源特点和产业基础,实施差异化定位,围绕一个主导企业精耕细作,不断提升转化配套能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以新能源电池特色园区为例,江门在2022年成功引进中创新航江门基地项目后,在新会智造产业园凤山湖园区打造新能源电池专业园区。其间,江门通过以商招商带动了产业上下游龙头企业相继落户和增资扩产,合计投资额超150亿元,大大提升了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
现如今,江门成功创建蓬江食品、智能家电和新会轨道交通等3个省级特色产业园,推动安全应急、新能源电池、硅能源、生物医药等特色园区建设迈上新台阶,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空间发展潜力加快释放。
当前,在广东打响以产业有序转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号角下,江门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成为省重点支持建设的五个主平台之一,更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为此,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新的要求,那就是坚持高新高端高效、集聚集约集群导向,充分发挥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及主平台规划建设指挥部作用,集中优势资源力量加快3个先行启动区、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建设,建好承接产业转移“蓄水池”。
面对即将到来的“大桥经济”时代,珠江两岸的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将加快流通,建好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将对江门吸引更多先进城市的知识、技术、人力资本、数据等高级生产要素,加快形成破解新约束的技术、产品、服务和产业,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打造现代企业体系
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企业是关键。
近年来,江门深入实施“链长制”,积极培育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新格局,组建工业200强企业服务专班,开通中小微企业诉求快速响应平台,千方百计助力企业做大做强,一批行业“标兵”“尖兵”不断涌现。
例如,位于台山工业新城的全球最大商用车底盘零部件生产商——广东富华重工制造有限公司,近年来不断推进智能制造与技术研发,一批批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争相涌现,成功获评“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并推动台山汽车零部件产业形成百亿元的产业规模及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配套。
再如,位于新会的国家重点支持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广东凯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造出了中国自己的高水平滚动直线导轨副产品,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为数控机床及机械装备的升级提供了关键性技术支持。近年来,该公司通过打造智能制造生产线以及完善关键滚动部件及配套产品生产制造线,进一步提升滚动功能部件的生产能力,占据国内自主品牌较高的市场份额。
一方面,打造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引领型、市场主导型“链主”企业,将提升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另一方面,培育一批深耕细分领域、拥有独门绝技的“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将增强产业链上重要节点的技术支撑能力。如此,才能筑牢现代产业体系“四梁八柱”,为加快建设一批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提供重要支撑。
为此,向“新”迈进的江门也有清晰的思路,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抓大育小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现代企业体系,实施重点企业专项培育工程,持续完善“链主”、上市公司、专精特新等优质企业梯度体系促进大中小企业紧密合作,带活一条产业链,提升一个产业集群。
立足新发展阶段,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企业体系,必将成为支撑江门新型工业化的先锋部队,也将为江门全力争当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力军提供强大助力。
增强技术支撑能力
创新性既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点,又是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加快重塑竞争新优势,离不开更强的创新能力、更高的创新效率。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江门将“科技引领”工程列在“六大工程”之首,把“科技创新能力明显跃升”作为五年奋斗目标之一,大胆布局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转化,区域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增强,前沿科技新成果持续涌现。
不久前,江门双碳实验室获批建设“粤港碳中和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首家“双碳”领域联合实验室,纳入粤港合作省级重点科研平台。这意味着,江门双碳实验室将填补空白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在“双碳”领域新的重大创新平台,开辟全省实验室体系建设的新领域、新赛道,也将为江门接下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提供更为前沿的技术支撑。
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九项重点任务之首,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在近年来前瞻性谋划、系统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的基础上,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把“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放在重要位置,从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转化、营造高效能创新生态等方面进行了更加细化的部署,一条以科技自立、产业自强的发展之路更加清晰。
例如,针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转化,江门提出将围绕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战略性产业发展需求,组建一批技术创新联盟和创新联合体,有组织、体系化部署实施重大科研项目;完善“揭榜挂帅机制”,深化与广深港澳科研院所合作,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江门落地转化,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
江门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建立高质量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即将到来的“大桥经济”时代,将更好地衔接珠江东岸的产业资源、创新要素向江门汇聚,为再造一个现代化新江门下好科技“先手棋”,赢得更多发展主动。
向“新”而行,我们期待江门这座百年工业城迸发崛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