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广海湾经济区发展潜力巨大。
今年1月,深江高速江门段全线通车,银洲湖特大桥是关键控制性工程。
江门正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图为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
如今,广阔的乡村大地上,发展活力正不断激发。图为风光秀丽的古劳水乡。
江门山海环抱、绿水绵延、生态优越、资源丰富。图为美丽的锦江水库。
江门市安全应急产业园。
台山青蟹闻名遐迩。
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
江门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图为江门体育中心及周边风貌。
台山汽车零部件产业园。 园区供图
广东科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其生产的高速数控雕铣机是代表产品。
今天是2023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隆重开幕的日子。
在全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之际,江门迎来了盛会的举办。此时,江门正在奋力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侨乡大地上高质量发展热潮奔涌,新兴产业项目产品下线,交通设施加快建设,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城市品质不断提升,人文魅力愈发彰显……
乡讯、乡音、乡亲在此汇聚,我们同根、同心、同行。
同心同行齐圆梦,共享共赢创未来。如今的江门,特色优势越来越凸显、前进步伐越来越坚定、发展动能越来越充沛,为广大侨商在此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多新机遇。江门也将保持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势头,砥砺奋进,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发挥侨优势、汇聚侨力量、做好侨文章。
文/图 赵可义 黎禹君 陈敏锐 毕松杰 皇智尧 林立竣 凌雪敏 周华东 郭永乐
人文 三张名片 星光熠熠
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江门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哺育了明代大儒陈白沙、维新先驱梁启超、“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等名家。独特的侨乡文化、江门籍院士以及丰富的影视资源,成为三张闪亮的名片。
江门是中国著名侨乡,也是全国少有、广东唯一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两项世界遗产的城市。
近年来,江门在城市更新上,注重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既彰显了一方情怀、传承历史文脉,又提升了创新文化产品供给、培育地方发展的新动能,擦亮侨乡文化的金字招牌。
从江门新会走出去的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家、学者,贯穿了维新变法、五四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既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巨大的人物,又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术大师。
今年是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江门专门策划举办了“梁启超与中华民族”专题报告会、“前哲垂范 文津日新”——梁启超诞辰150周年座谈活动等十大活动,持续擦亮启超故里城市名片。
与梁启超故居纪念馆相隔15公里的陈白沙纪念馆,浓缩了陈白沙这位岭南鸿儒的生平和艺术、教育、儒学成就,成为江门乃至周边居民了解国学文化的窗口。
事实上,江门自古以来就崇文重教:恩平歇马举人村远近闻名;台山白沙镇西村是著名的博士村,近50名博士从该村走出。
崇文重教的传统奠定了江门“院士之乡”的精神基础。据不完全统计,祖籍江门的院士有34位之多,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当前,江门已与国内外五邑籍院士建立日常沟通联络机制,充分发挥江门籍院士人数多和现有院士工作站的优势,推动本土科技创新发展。
影视资源方面,江门也是南粤大地不可多得的“天然摄影棚”。电视剧《狂飙》深受全国观众喜爱,江门也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今年以来,影视作品《怒火12小时》《不可告人》《读心神探》等陆续在江门开机拍摄。据不完全统计,仅“十三五”期间,就有超过20个剧组来江门取景拍摄。《让子弹飞》《一代宗师》《亲爱的》《除暴》等影视作品,都把江门作为主要拍摄地。
除了备受青睐的“天然摄影棚”,江门发展影视产业还有悠久的人文底蕴加持。据不完全统计,祖籍江门的港澳影视娱乐明星有120多位,如刘德华、周润发、梁朝伟等。
可以说,江门籍的影视界人士是中国电影发展历史重要参与者、推动者,他们当中有许多电影制作人才、表演人才和电影行业管理者。祖籍江门的艺术工作者拍摄、出演的影视剧精彩纷呈,在江门地区取景拍摄的影视剧丰富多彩。
区位 通江达海 承东启西
1920年,台山籍华侨陈宜禧主导修建的新宁铁路全线通车,成为中国第一条完全自主修筑的民营铁路,拉开侨乡人民“铁路梦”序幕。2020年,江门时隔百年后正式建成运营珠江西岸最大轨道交通枢纽——江门站,书写“珠西枢纽”时代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门完成交通投资近1600亿元,“高光时刻”不断:开通广东第四大轨道交通枢纽江门站,全面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深江铁路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把深圳、东莞、广州、中山、江门这5座大湾区城市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黄茅海跨海通道目前建设顺利,将成为港珠澳大桥西拓重要通道;分期建成江门高新区公共码头,打造华南地区最大的内河智慧码头……
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拥有通江达海、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
立足新时代,轨道上的“江门号”全速前进。既有的江湛铁路、广珠城际、广珠铁路,加快建设的深江铁路、珠肇高铁和规划中的深南高铁、广佛江珠城际等轨道交通线将在江门站交汇,开启大湾区面向粤西乃至大西南的“辐射之门”。
深江铁路在深圳北站与广深港高铁衔接,直通深港,通车后走完全程最快只需40分钟,深圳与江门的时空距离也将大大拉近。珠肇高铁与广中珠澳高铁鹤洲至横琴段贯通,连接珠澳,是广东省自主投资建设管理的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地方铁路,将实现珠江东西两岸与西南地区的快速联系。广佛江珠城际计划今年动工,通车后江门将对接广州都市圈城际网,实现30分钟到达佛山、40分钟到达广州市区。
随着一条条“重磅线路”从施工图变成实景图,江门站进一步融入全国高速铁路网,枢纽地位和始发功能更上一层楼。近年来,江门站陆续开通广州、成都、昆明方向始发列车,旅客可在江门站乘车前往广州、武汉、成都、济南、郑州、长沙、石家庄、昆明、南宁等9个省会以及深圳、汕头、佛山、韶关、郴州、桂林等20余个城市。
珠江口两岸,计划于2024年建成通车的“超级工程”深中通道同样与江门息息相关。1月12日,深江高速江门段全线通车,途经新会、台山、开平、恩平等。深江高速全线通车后,从江门中心城区前往深圳只需1个小时,比原来缩短1.5个小时,有力推动江门深度融入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
资源 生态优越 要素富集
江门山海环抱、绿水绵延、生态优越、资源丰富,不仅是侨乡,也是发展新引擎。独特丰富的侨务资源、宜居宜业的生活生产环境、充沛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电能源等特色资源互相呼应的生态系统,为活力十足的江门城市建设提供了支撑和基础,也蕴藏着发展新机遇。
山水相拥向未来。纵览侨乡大地,江门土地资源丰富。从发展条件上看,江门陆地面积约占大湾区城市群总面积的1/6,国土开发强度仅为11.48%。大量未开发的优质土地可以支撑项目落地,也增强了城市的可塑性。
当前,江门正规划建设面积达1395平方公里的大型产业集聚区,这是广东省新一轮布局面积最大、可连片大规模开发的产业集聚区,可为大湾区新一轮大发展、再造一个新广东提供广阔空间。
与此同时,江门电力资源同样丰富,大广海湾经济区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能源保障基地,拥有512万千瓦的国能台电和350万千瓦的台山核电,能为大湾区经济发展注入动能。
此外,江门作为广东海洋大市,拥有丰富的海岛、港湾、滩涂、旅游、渔业、海洋能等资源,组合优势明显,发展海洋经济潜力巨大。全市海域面积达4880.47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409.1公里,约占全省的1/10;共有海岛352个(含赤鼻岛),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其中,上川岛、下川岛分别是全省第二、第六大岛,双双入选广东省“十大美丽海岛”。海岸带分布着海水温泉、红树林湿地、沙滩等自然风光,及海上丝绸之路遗迹、海防遗迹、华侨出洋遗迹、华侨古村等历史文化景观。
坚持制造业当家的江门,正聚焦高质量发展,培育更多职业技能人才。大力推进教育阵地提档升级,投资38亿元推动江门市技师学院、新会技师学院、台山市技工学校(广东厨艺技工学校)3所技工院校建设新校区。在教育实践方面,政校企携手开展“订单式”育才,聚焦新能源电池、石化新材料、生物医药、轨道交通、智能装备、船舶与海工装备等15条产业链,着力培育掌握现代科学技术、适应区域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产业 赛道齐备 尖兵就位
如今,在广东制造业版图中,江门是广东全部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布局城市,更是承担发展其中8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任务的核心城市。在《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全省仅有广州、深圳、佛山、江门4座城市被全部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相中”。
今天的江门,摩托车、造纸、印刷、金属制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正以创新转型为突破口铸造新的辉煌;中创新航、隆基绿能等一批新兴产业龙头项目相继落户,新能源电池、硅能源产业链进入快速增长赛道。
4月21日,广东(江门)硅能源产业基地隆基园区动工,该项目是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华南地区的第一个制造基地、区域中心级项目,将打造一个规格高、技术新、规模大的全新光伏组件制造示范基地。
4月23日,中创新航江门基地一期项目产品下线,其全球独创的“One—Stop Bettery”系列产品,可续航1000多公里,标志着“江门制造”动力电池正式亮相。
两大新能源产业“巨头”相继在江门传出喜讯,这是在广东吹响高质量发展号角的背景下,江门抢抓产业发展新周期,开辟硅能源、新能源电池、新型储能等产业新赛道,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阶段性成果的缩影。
当前,江门已成为广东省新能源电池核心原材料的生产基地,正极材料的研发及生产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聚集了包括中创新航、芳源股份、海目星等在内的一大批实力雄厚的企业。
同时,江门正加快建设广东(江门)硅能源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硅能源材料、器件、模组、终端应用等产业。目前,江门从事光伏组件及相关部件制造、光伏发电及储能材料的企业超300家,年产值超240亿元,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光伏玻璃—电池片—胶膜—背板”产业链。
今天的江门,正以“新”求“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价值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今年一季度,江门新兴产业表现十分亮眼,硅能源、船舶与海工装备、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4条产业链分别增长86.9%、26.3%、19.6%、19.2%。
与此同时,江门传统优势产业也通过数字化转型升级,一改原来“高能耗”“劳动密集型”形象。这样的现象不仅在以维达纸业为代表的江门造纸产业中兴起,也延伸到了五金不锈钢、小家电、摩托车等传统产业之中。2022年,我市新增5个国家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或案例、3个省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
平台 谋好一域 助力全局
高水平发展平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只有大平台,才能承载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形成大产业。江门高度重视平台整合提升工作,以谋好一域、助力全局的格局,大力推进园区布局由分散式向集约式转变、产业平台由大众化向特色化转变,推动园区、科技、国资“大平台”提级赋能。
近年来,江门深入推进“园区再造”工程,打造绿色低碳、智慧高效、产业协同、宜业宜居的国际一流现代化产业集聚区,绘制了一幅大型产业集聚区北、东、南三大组团齐驱并进的壮阔蓝图。
2022年,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3301.72亿元,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824.37亿元,对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57%,多项指标全省第一,成为江门制造业发展名副其实的主战场。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也加速推进。
2021年12月,我市瞄准“双碳”发展机遇,携手香港科技大学建立江门双碳实验室,全力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省实验室,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9+N”体系9个分中心之一。目前,实验室首批50余名核心科研人才进驻并开展科研工作;国能氢能(低碳)研究中心、航天科工深圳工研院、新能源电池低碳研究中心等近10家科研机构进驻;吸引隆基绿能、中创新航等一批“双碳”领域头部企业落户,牵引总投资达508亿元的25个“双碳”重大产业化项目落地。
布局安全应急产业,是一场通向未来的战略性产业之战,更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撑。江门积极谋划推动安全应急产业发展,并以高新区(江海区)为核心区,围绕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灾难、公共安全等领域应急救援需求,全力打造应急技术装备与服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加快形成“安全应急产业园区、应急管理学院、应急科普体验中心、大湾区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五维一体发展格局。
大科学装置是推动重大科技创新的利器。江门中微子实验室从项目立项到启动建设,再到如今完成探测器不锈钢主结构和有机玻璃球升降平台安装,预计2024年开始运行取数,江门将实现大科学装置零的突破。
国有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压舱石”。当前,市国资委正全力推进江门发展、交通投资、公用事业三大平台发展,发挥国企服务我市重大战略实施的支撑作用,不断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此同时,江门还推动国有资本布局深度扩展至农业食品、海洋资源、科普传媒、能源环保、建筑施工等领域,加快组建港口码头、海洋资源开发等集团。
营商 市场化 法治化 国际化
江门是侨胞出国“追梦”的出发点,也是他们回国“逐梦”的落脚点。侨资企业选择落户江门,不仅因为家乡情怀,更因为这里高效贴心的营商服务。
近年来,江门不断深化改革,依托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改革试点、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江门巡回审判法庭等平台,用心用情提升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吸引华侨华人回国投资兴业。
去年8月,全国首个便利华侨华人投资税收服务中心在江门正式揭牌,为华侨华人提供税费政策解读、办税服务指引、复杂涉税难题处理、涉税事项法律建议、多语种涉税业务咨询办理等专业服务。同时,江门税务部门创新推出粤港澳大湾区“税务通”涉税涉费服务“跨境通办”业务,有效便利华侨华人办税缴费。
如今,在江门办理企业事项,就是一个字,“快”——江门将5个开办企业事项整合为1个环节受理,全面实行“一网通办+一窗通办”,实现了开办企业“一天办结”“零成本”。同时,还推出了“证照分离”“一照通行”“住所登记”等系列改革,打出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改革“组合拳”,将多业态经营涉及的多项审批事项与营业执照一次申办、并联办理。
江门积极推进营商环境的法治化建设,守护健康“肌体”。随着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江门巡回审判法庭投入实体运行,江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驶入“快车道”。江门还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市场秩序监管。其中,通过事中事后监管,探索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融合应用,有效减少重复检查、多头检查,在提高市场监管效率的同时,也让监管做到“无事不扰”。
为进一步完善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江门与深圳国际仲裁院共同建立深国仲江门中心。今年3月,江门市中级人民法院与该中心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在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司法保障工作联动机制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探索“华侨调解+江门仲裁”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广东经验和深江方案。不仅如此,江门还与深圳蓝海法律查明和商事调解中心合作,共同创建域外法律查明工作机构,加强国际商事纠纷的多元化解。
粮仓 湾区味道 预制有道
南海之滨,沃野流金。江门作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广东省农业大市,享有“产粮大市”“渔业大市”“中国锦鲤之乡”“中国陈皮之乡”等称号,是大湾区重要的“菜篮子”“米袋子”和“海鲜铺子”,也是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的主基地、名副其实的湾区粮仓。
念好“土”字诀,打好“特”字牌。2021年以来,江门着力构建“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乡村产业体系,出台三年行动方案,加快陈皮、大米、鳗鱼、茶叶、马冈鹅、禽蛋六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去年,六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全链条总产值达533.9亿元。
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江门着力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创建“1+13+27”国家、省、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梯队。推动产业品牌化发展。累计创建“粤字号”农业品牌130个,培育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1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13个,居全省第一。202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95.20亿元,增长7.7%,增速全省第一。
同时,江门冷链物流产业也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全市冷库总库容超过100万立方米,拥有大型冷链物流企业超30家。
近年来,我市供港澳活猪数量全国占比保持在20%以上。过去一年,江门海关检疫监管供港澳冰鲜禽2.5万吨,供港活鸡苗占全国80%,供港海捕水产品占香港市场超过80%。
当前,全国都在瞄准预制菜这个万亿级新赛道。2022年,我市抢抓预制菜产业风口机遇,出台《江门预制菜十二条政策措施》,成立预制菜产业联盟,加快建设“一园四区”预制菜产业园,发布“江门十二菜”首批侨都预制菜名录。推动蓬江区预制菜产业园纳入全省首批预制菜题材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共15个投资项目和战略合作项目集中签约、动工,计划总投资超120亿元。
目前,全市共有预制菜产业链关联(含净菜)加工企业588家,冷链物流及配送服务企业36家,拥有李锦记、江户泉、东古等知名预制菜调味包、酱汁包研发生产配套企业。此外,我市不断推动“侨都预制菜”走出去。据统计,2022年,我市开发上市特色预制菜产品超300款,向国内外销售“侨都预制菜”6200多吨,销售额超3000万美元。
协调 强县兴镇带村
区域协调发展,事关区域竞争力的高低,事关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事关共同富裕的实现。当前,江门正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积极打造区域平衡发展综合试验区,创新形成各县(市、区)结对协作新格局,不断把县镇村发展的短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奋力打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综合实践区。
创新东西部结对,“七”心协力“一盘棋”。近年来,我市积极建立东西部协作联席会议制度,以“市四套班子领导+市直部门”牵头挂钩联系制度,统筹东西部协作,设立区域平衡发展基金,实行东西部对口协助,推动蓬江、江海与恩平,新会与台山,鹤山与开平结对并全部签署对接合作框架协议,大力推进组团式常态化帮扶。
创新结对以来,蓬江—江海—恩平组发挥蓬江产业园全省健康食品行业“广东省特色产业园”优势,推动恩平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同时合作共建高新电子信息产业港项目,收益优先用于恩平市22条经济薄弱村发展,实现互惠共赢;新会—台山组在先进城市联合举办不同层次的招商推介会,共享深圳驻点招商资源;鹤山—开平组合力打造“一程多站”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游径,加强对外宣传推介活动,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
发展壮大镇域经济。我市将大力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整合县域产业链,打造跨镇连片组团式产业带,做大做强镇域经济,打造更多全国千强镇、全省百强镇,加快实现全市镇域实力整体跃升。
乡村是“百千万工程”的基本单元,也是关乎实施成效的“最小细胞”。我市正统筹镇村连线成片建设“邑美侨乡·世遗风韵”、古劳水乡等7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打造一批辨识度高、别具特色的网红地、打卡点。不断提升文化遗产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建设一批红色美丽侨村,推动农村地区民居、名人故居等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
农民钱袋鼓不鼓,是检验区域协调发展成效最直观的尺子。2021年,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发文明确把我市列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试点,作为全省2个地级市试点之一开展先行探索。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需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我市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的农村,探索出5种实践模式,分别是股份合作型、公司化运作型、村组联营型、合作社服务型和产业赋能型。在经济较薄弱的农村,我市则探索“联村”抱团发展新模式。
如今,我市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在全省率先实现薄弱村100%“摘帽”,经营性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