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2022年江门市“粤菜师傅”美食一条街创建暨棠下五洞牛肉烹饪技能竞赛及展示活动在蓬江区棠下镇五洞村举办,活动吸引了来自五邑地区的34名厨师参加厨艺比拼。
在南粤家政(江门)产业园,家政企业对员工进行岗前培训。
市人社局打造“乐业五邑”就业创业工作品牌。图为珠西先进产业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园。
民生无小事,点滴暖人心。
近年来,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彰显人社工作为人民的价值追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完善政策为抓手,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我们将聚焦稳住就业‘基本盘’、织密社保‘安全网’、打造人才‘生力军’、守好工人‘钱袋子’,持续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民生保障工作,服务全市发展大局。”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文/图 张奕维 曾娟
保民生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不断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市人社局通过一系列保主体、保重点、兜底线的工作举措,托稳劳动者就业“饭碗”,守牢幸福“源泉”。
“十三五”以来,我市出台“促进就业九条”系列文件及配套政策,全市平均每年使用就业创业专项资金逾1亿元,平均每年保障5000家次市场主体发展、促进约6万人次劳动者稳定岗位。全市年均城镇新增就业4.7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1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730人。高校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基本稳定,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持续增加,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更趋匹配,职工工资收入合理增长,就业“量”和“质”进一步提升。
秉承梁启超“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的精神,市人社局创造性打造“乐业五邑”就业创业工作品牌,借助历史名人效应擦亮江门市就业创业“名片”,不断优化江门就业创业环境。自“乐业五邑”系列活动启动以来,覆盖超60万人次;累计发放“乐业五邑”创业担保贷款超6亿元,促进196家小微企业和280名创业者纾困发展。建成珠西先进产业优秀人才创业创新园、大广海湾青创智谷人力资源综合服务平台、江门开平市文旅创业孵化基地、江门市农村电商培训和创业就业基地以及开平、台山、新会3家农村电商产业园等创业创新平台,全市创业孵化基地达到22家,累计带动就业1.06万人次。
今年以来,市人社局聚焦15条产业链企业用工需求,组建“首席服务官+服务专员”队伍,提供“一企一策”保障服务。举办“邑企圆梦”系列线上招聘会,全市举办招聘会(含线上、线下)211场,参会企业7222家次,提供岗位11.76万个次,达成就业意向1.77万人次。全市工业200强企业在岗员工11.52万人,同比增幅6.62%。我市境内外上市企业、新三板挂牌企业在岗员工1.61万人,同比增幅10.46%,对全市经济发展起到积极带动作用。
学技能 用好“三项工程”金钥匙
“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是以“小切口”实现就业增收、技能致富的“金钥匙”。市人社局坚持用好“三项工程”金钥匙,激发更多求职者学习技能、提升技能的积极性。今年以来,全市共开展“三项工程”培训3.13万人次。
“育名厨、创项目”——扎实推进“粤菜师傅”工程。推动培育首批65名广东省星级“粤菜师傅”厨师,在全省首创“粤菜师傅”彩虹计划餐饮创业项目,累计扶持78家彩虹计划创业店开业经营,促进种殖养殖、娱乐零售、文旅休闲、物流电商等8条产业链和美团、饿了么等10多家电商平台发展,带动创业就业5000多人次,每年增创经济效益超过1.5亿元。
“扩容、提质”——提速实施“广东技工”工程。加快我市技工院校扩容步伐,江门市技师学院荷塘校区已完成投资3.01亿元,计划于明年9月交付使用;新会技师学院、台山市技工学校新校区分别将在年内动工建设。持续推动技能人才培育与产业发展融合,目前,我市3所技工院校与中车、海信电子、大长江、李锦记等200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匹配度为90%以上,90%以上毕业生留江就业。江门市技师学院、台山市技工学校建立“中德诺浩汽车学院”,累计招收国际合作班学生分别达789人。今年以来,江门市技师学院先后举办中车(广东)公司国际焊工技能人才培训班和德国职业教育F+U汽车维修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培养国际认证高技能人才108人;与广州造船厂技工学校合作启动江门市首个“中国船级社CCS”认证项目,培养高技能人才。新会技师学院先后与珠西新材料集聚区、深江产业园等产业园区建成6个校企联合体、10个培训点、3个技师工作站。截至9月底,全市新增技能人才2.45万人,同比增长288.71%。
实现“五心”标准——推进发展“南粤家政”工程。近年来,江门市“南粤家政”工程推动实现“真诚服务安心挑、质量提升放心用、行业规范省心选、扶持政策舒心享、侨乡特色暖心传”的“五心”标准,建成全省首个南粤家政数字化信息平台,全省首推“安心码”,助力提升行业诚信建设水平。出台“星级制”评定制度,打造“互联网+”家政超市,搭建“平安通”服务平台,全市2600多家家政企业累计服务家庭超23万户。建成全省首个南粤家政(江门)产业园,带动服务业营收超2.9亿元,带动就业创业3.9万人次,2022年上半年产值超2500万元。出台全省首个“南粤家政”专项扶持政策,累计发放补贴1.6亿元,惠及约1.1万家企业和5万名劳动者。构建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贯通中技(中职)、高技(高职)的全链条家政人才培育体系,累计培训家政人才3万人次,培训获证1.7万人次,扎实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及职业化水平。开展“家·厨”培训项目,定制江门家厨菜谱。积极与港澳开展技能鉴定、教师互访、人才培养、联合科研等多维度合作。
9月1日,被喻为家政行业“省运会”的广东省第二届“南粤家政”技能大赛总决赛在江门落下帷幕。作为承办城市,江门举全市之力积极备赛办赛,既保证参赛选手技能过硬、赛出成绩,又精心规划、确保高标准办好赛事。
聚人才 人才引育实现“量质双升”
新学期伊始,恩平市职教中心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同学,他们就是江门市技师学院恩平智造学院的首届新生。作为江门市首个“园区技校”项目,智造学院从今年1月挂牌以来就让人充满期待,经过精心筹备与周密安排,终于在今年9月开始迎新,189名青少年将在这里开启他们的人生新征程。
“‘园区技校’项目是新时期技能人才培养的一种创新模式,重点解决产业发展面临技能人才供给、技术技能提升的瓶颈问题,为园区内企业‘一对一’设计培训课程,为深入推进‘园区再造’‘工业振兴’工程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以来,我市在全省首创的“园区技校”项目已深入3个组团12个重点产业园区和15条产业链全面铺开,对接145家次重点企业。“产业园区技能提升培训巡回服务行动”为65家次重点企业量身定制96个“个性化”技能提升培训解决方案,精准服务1065家次重点企业,通过“菜单式”培训提升产业技术工人职业能力4822人次。同时,我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园区技校”技能提升培训积分制试点项目,掀起了企业和员工“自主培训”“自我提升”的热潮。目前,我市建设“园区技校”四类技能人才培养载体104家,助力园区企业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培养技能人才1.64万人次。
大国工匠是国之重器,乡村工匠亦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底气所在。2020年,《江门市“乡村工匠”工程实施计划》印发,充分发挥乡村工匠在江门市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作用。2021年6月,江门市作为全省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试点城市,率先开展了乡村工匠职称评价工作。2021—2022年累计评出了两批共1390名乡村工匠职称专业人才。“开展乡村工匠职称评审,让我们这些陈皮产业从业人员大受鼓舞。”江门市新会区大泽镇贵贤水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钟贵贤在取得乡村工匠职称后感慨地说。
新时代工匠精神,正通过一批批侨都工匠的汗水来诠释、传承。今年,市人社局印发《江门市“侨都工匠”评选和扶持办法》。4月,举办以“匠心强担当 建功新时代”为主题的江门市“侨都工匠”评选活动颁证大会,区柏余等9人获“侨都十大工匠”称号,丁言飞等95人获“侨都百优工匠”称号,积极营造人人能成才、行行出状元的良好氛围。
人才载体是人才聚集、产业转型、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市人社局坚持把各类平台载体建优建强,让高层次人才各展所能、人尽其才。目前,全市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总量增至137家,其中,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含园区分站)21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57家、广东省博士工作站59家,今年新增博士博士后146人。全市博士后科研平台现有在站博士后86人、比2021年底增长13%,其中新进站博士后达28人、比去年同期增长2.8倍,人才引育实现“量质双升”。
一直以来,我市着力营造尊崇人才、礼遇人才、爱惜人才、包容人才的氛围,聚力优化人才服务,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圈,通过人才引育实现“量质双升”。其中,市人社局全力建设“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设立江门市(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专区,构建“1+7+N”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模式;推进提升侨都人才卡服务,打造“线上+线下”“一卡、一网、一站”的侨都人才立体化服务模式,实现社保卡“一卡通”与侨都人才卡互动融合;推出人才综合服务地图,落实第一批28个人才服务点并正式提供32项人才服务;推动人才服务“指尖办”、网上办,建成江门市人才安居乐业生态园信息系统,实现补贴“申领—审批—发放”全流程网上办理,成功上线47项业务,兑现补贴超1.7亿元。
优服务 社会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公司账户上多了7万多元,这笔资金对我们餐饮行业来说真是雪中送炭。”近日,江门市金满楼怡东酒店有限公司收到了一笔资金,原来是我市社保部门优化程序发放的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
今年以来,国家、省相继出台了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政策,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实施纾困帮扶,帮助企业留住岗位、稳住职工。对此,我市大力开展援企稳岗“护航行动”,持续优化服务,强化信息系统支撑,推动失业保险稳岗补贴、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等“免跑即领、免申即享、免证即办”,推动政策红利早释放,助力稳就业保民生。
据悉,第一批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发放企业为我市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和公路水路铁路运输5个特困行业企业。“为充分发挥政策效应,减轻企业事务性负担,市社保局通过采取‘免申即享’方式,利用系统后台大数据,自动判断参保单位的性质、缴费台账、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等情况,累计为7.49万家特困行业企业和受疫情影响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3.87亿元,实现应发尽发。”市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除了为企业发放补助,我市人社部门还以社保卡为线下应用载体,以电子社保卡为线上功能依托,充分发挥第三代社保卡独有的身份识别、社保金融、闪付刷卡功能,赋能智慧城市建设。目前,已在六个方面实现“一卡办”:政务服务“一卡办”,实现政务服务身份联认,数据联通,业务联办;资金补贴“一卡办”,推进民政领域、惠民惠农等财政补贴点对点精准发放到个人,避免待遇冒领截留;医疗服务“一卡办”,兼容医保电子凭证,凭卡(码)享受就医购药全流程诊疗服务;文旅服务“一卡办”,兼容人才绿卡和人才码,刷卡扫码即可享42项惠才服务;图书借阅“一卡办”,兼容借书证,读者凭卡(码)可在全市四大图书馆自助借书、通借通还;公共交通“一卡办”,兼容公交卡、互联健康码,老人、学生刷社保卡乘车实现健康码带出、优惠识别打折、年审互认。
如今,全市社保卡持卡人数达460万人,电子社保卡签发达166万张,社保卡信息平台日均访问量达5.2万人次;每年通过社保卡发放补贴待遇超230亿元,超20个部门加入社保卡“一卡通”生态体系,支持全省跨区域用卡,兼容21类卡(码);在全省率先推出社保卡上门即时制发卡服务,推出206项居民服务“一卡通”应用,为全省、全国“一卡通”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江门经验。
近年来,我市社会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浮动费率持续延长实施,2021年为全市用人单位减负5.3亿元。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平稳过渡至14%。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达2446元/月,比2021年人均增加128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至200元/人/月,实现东西部同步同标准调整,助力东西部协调发展。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落实留存资金分配到人进度达100%。失业保险稳岗补贴实施提标发放和“免申即享”发放,为5万多家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补贴1.07亿元,政策覆盖率100%。2022年度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提高至94.82万元。
此外,我市还在全省率先开发“工伤事故报备”微信小程序,探索开展工伤保险与商业保险联合调查机制,试点将工伤保险服务窗口前移到医院前台。同时,设立社保卡一窗通办便民服务点,在全省率先提供社保卡申领、生活费用扣缴等“一窗式”服务。
抓党建 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近年来,市人社局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契机,深入开展根治欠薪行动,确保广大农民工顺利拿到工资,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薪”安才能安心。如何聚焦“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主题,为打造国家市域社会治理标杆城市、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贡献人社力量?
利用10个党支部100名党员干部,联系100个在建工程项目,迅速开展“宣传政策、规范台账、解决问题”百日攻坚“三个一百”行动,创新基层治理,这是市人社局给出的答案。
今年,市人社局组建了“根治欠薪红色先锋突击队”,旨在把党建工作优势与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全力做好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
据悉,今年3月以来,我市人社部门开展以“不忘初心、治欠为民”主题党日活动近100场次,共有300多人次党员干部实地走访督导100个结对工程项目,督导在建工程项目落实整改问题120多项。在日常结对和上门服务中,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前哨尖兵作用,第一时间向属地劳动监察部门反馈问题,着力让劳资纠纷矛盾化解在基层一线、萌芽状态。
为进一步增强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责任感紧迫感,市人社局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16项工作机制,构建全市根治欠薪上下联动、部门协同、联防联治工作格局。近期,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被命名为“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示范企业”。
此外,我市还在全省首创“以奖代补”方式助推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全市9家基层调解组织先后被评选认定为全市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其中,中欧(江门)合作区劳动关系联处中心被推荐申报国家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评选。通过金牌调解组织选树、培育和创建,全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治理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