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锦江水库。罗敏杰摄
蓝天白云簇拥枢纽新城。张媛意摄
大气工作专班紧盯各类污染源在线监控情况。
市生态环境局开展企业帮扶活动。
执法人员对加油站开展监督检查。
潭江牛湾国考断面白鹭纷飞。欧阳敏摄
十年时光荏苒,岁月见证芳华。
深秋时节,秋高气爽,蓝天映衬着朵朵白云,悠悠潭江水一路向东奔腾。沿岸草木欣然,水清岸绿,白鹭蹁跹。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在侨乡大地展现。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江门市委、市政府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走过了生态环境保护极不平凡的十年。
这十年,江门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这十年,江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这十年,江门生态文明成了公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江门十年“绿色答卷”成绩斐然:2021年,PM2.5平均浓度连续两年优于世卫组织第二阶段标准(25微克/立方米);全市11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为100%,重点支流考核断面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100%稳定达标;市域森林覆盖率44.62%,森林蓄积量0.25亿平方米;新会区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开平市取得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荣誉。
文/图 林立竣 江晓峰
(除署名外)
1 生态立法
以地方性法规
为江门绿色发展护航
江门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五邑大地上聚集着山林江河湖海,绿色生态是江门的城市底色和优势。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禀赋好更要保护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江门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搭建生态文明法规制度“四梁八柱”,以生态环境高水平制度保护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理念引领观念,观念引导行动。2015年,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同年5月,江门成为全省首批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地级市之一,首部出台的实体法《江门市潭江流域水质保护条例》就聚焦江门母亲河,聚焦生态文明建设。
为一条河立一部法,彰显江门守护绿水青山的决心。截至目前,我市已陆续出台4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地方性法规,除《江门市潭江流域水质保护条例》外,还有《江门市市区山体保护条例》《江门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以及今年新出台的《江门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
2017年,我市高规格成立江门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实行党政主要领导“双主任”制,形成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套班子和各级各部门共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局面。我市还通过“一岗双责”责任制,落实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搭建起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严格的制度和严密的法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可靠保障。在强化顶层设计的同时,我市还不断细化落实法律法规有关制度规定,让生态文明法治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可行。
从《江门市潭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办法》到《江门市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考核方案》,从《江门市生态环境保护“一岗双责”责任制考核办法》到《江门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十年来,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水”“气”“土”污染防治的制度举措稳步推进,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日趋完善。
十年来,一系列法规、政策、措施陆续发布实施,真真切切地为江门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2 铁腕治污
全力打好
污染防治攻坚战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场关乎民生的硬仗。2015年元旦,被誉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开始实施。
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决战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近年来,我市先后开展“铁腕治污百日行动”、“清废除患”专项行动、“尖兵”系列专项行动、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行动、潭江牛湾国考断面环境专项执法行动、“蓝剑1号”专项执法行动等行动,对各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向污染环境的恶劣行为“亮剑”。2019年至2021年,全市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631宗,移送公安机关行政拘留案件64宗,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67宗。
2016年以来,我市经历了中央和省环保督察的检验。一场场环保风暴动真碰硬,解决了一大批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
在办好办实督察交办信访案件的同时,市生态环境局还用心用情做好日常群众信访工作,切实解决群众合理诉求。通过开展“信访积案化解月”活动、局领导接访下访和包案化解信访问题专项行动等措施,市生态环境局着力妥善化解生态环境领域社会矛盾纠纷,依法依规保障群众环境权益,持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把生态环境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市生态环境局领导表示。
数据显示,2022年1—8月我市各级生态环境部门收到信访投诉举报案件数量同比2019年至2021年同期分别下降49.75%、41.73%、18.01%,持续呈现下降趋势。
在严格环境监管的同时,我市不断强化生态环境领域暖企助企措施,优化重点项目环评服务,全面推行监督执法“正面清单”,提升精准执法水平,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实施环评豁免制和告知承诺制,实施《江门市生态环境依法不予行政处罚的轻微环境违法行为清单》,对40项生态环境领域轻微违法行为作出免罚规定,着力为企业纾忧解困,助力企业绿色发展。
3 保卫蓝天
让群星闪烁
蓝天白云常在
蓝天白云、群星闪烁是群众对一个区域空气质量好坏的最直观感受。
十年前,PM2.5频频被提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重污染天数难尽如人意;如今,蓝天早已变为“日常品”,江门PM2.5浓度由2013年的47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23微克/立方米,下降幅度高达51%。
十年空气质量之变,来自江门久久为功的“蓝天保卫战”。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我市以臭氧和PM2.5协同控制为核心,紧紧扭住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这个“牛鼻子”,坚决打好打赢蓝天保卫战。
淘汰高耗能燃料锅炉。划定禁燃区,大力推进燃煤锅炉改造和建筑陶瓷“煤改气”,各县(市、区)城区内燃用生物质燃料锅炉全面完成淘汰或改用清洁能源,全市90台每小时10—35蒸吨燃煤锅炉全部完成清洁能源改造和超低排放改造,每小时35蒸吨及以上燃煤锅炉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91条建筑陶瓷生产线完成“煤改气”或淘汰。
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2021年,江门五大新兴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超2100亿元,约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一半,全市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40%。我市携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共建江门双碳实验室,成为加快建设“双碳”创新示范区和建设国家“低碳”示范市的一项重大举措。
汽车趋向绿色新能源。全市完成黑烟车禁行区域划定,让黑烟远离侨乡。“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近2.2万辆,公交车实现100%电动化。大力推广应用各类新能源汽车,道路交通运输结构持续优化。
通过对空气质量指标“一微克一微克地抠”,江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013年的261天增加到2021年的319天。今年1—8月,江门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第18位。
为加强大气精细化管理,我市还安装了40套网格化微型监测站,购置了TVOC和颗粒物激光雷达走航车,构建挥发性有机物和颗粒物实时、立体、动态监测平台,全天候24小时实时在线监测,全自动监测获取空气质量数据,时刻守卫“江门蓝”。
4 守护碧水
让清澈水网
泽被五邑大地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千百年来,人类逐水而迁,傍水而居。
地处珠三角冲积平原的江门水系发达,坐拥江河湖海,水网密布,西江纵贯江门东境,潭江往东流入崖门水道出海。江门因江而建、依托山海而兴。治理江河,改善生态环境,是侨乡市民的热切期盼。
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的扩张、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污水无序排放,河流污染渐次加深,水体变黑变臭,部分河流曾一度污浊不堪。2013年,江门市7个国控、省控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仅为71.4%。此外,市控监测断面中天沙河水质重度污染为劣Ⅴ类水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门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坚决把河湖治理的第一责任扛在肩上,担任市双总河长,并分别担任最重要的西江江门段和潭江的市级河长,高位推进河(湖)长制工作。一条条江河有了专属守护者,一大批民间河长踊跃上岗。目前,我市已落实河长2000多名,河道警长600多名,以巡河履职“三个清单”为抓手,各级河长发现并解决河湖问题3万多项。
作为江门的母亲河,潭江的治理一直牵动着江门人民的心。《江门市潭江流域水质保护条例》的出台为依法开展潭江流域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强后盾和法治遵循;《江门市潭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办法》的落地,为潭江流域各地区的水环境治理提供了强劲动能。碧水攻坚战号角吹响后,我市持续在潭江中上游地区开展牛湾国考断面水质达标攻坚,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对潭江流域内1600多家散乱污工业企业(场所)开始整治排查,从源头直击污染“痛点”,严格控制工业污染。除了工业源外,我市同时系统推进生活源、农业农村源、河流内生源等源头治理,并在牛湾断面涉及的38个镇(街)组建镇级环保巡查队伍,强化巡查执法力量,严厉打击流域环境违法行为。
十年漫漫治水路,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全市11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为100%,重点支流考核断面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100%稳定达标,城区12条黑臭水体彻底告别黑臭。
潭江东流,鱼翔浅底;西江河畔,白鹭齐飞。如今的江门,水网流经之处,绿树成荫,人水和谐,“水清、路畅、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以及沿途优美的人居环境让市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美丽宜居之城的显著成效。
5 留住净土
让人民群众
“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万物土中生。土壤安全事关“脚下环境”和“餐桌”安全。
今年,江门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并发布了《江门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无废城市”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篇章,是实现美丽江门目标的应有之义。
创建“无废城市”,守护土壤安全,江门开始了一场全面的探索与实践。
为强化固废污染防治,过去几年,江门市着力推进“中西南北”四大固废综合处置中心,危险废物收集处理能力由2015年的21.3万吨/年上升到目前的90.4万吨/年,增长了3倍多,有效地满足了全市固废(危废)处置需要,同时大大降低了产废企业的处置成本。
“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在江门得到有效落实。如今,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全面采取安全利用措施,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生活垃圾处置是市民最直观的生态感受之一。目前,全市城区因地制宜建设分类投放点2800多个,建成在用生活垃圾处理场6座,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到4290吨/日。建立健全“户集、村收、镇运”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村庄保洁覆盖面达100%。出台有害垃圾收集处置指引,建成有害垃圾临存中心,有害垃圾可实现有效协同处置。
仰望星空,脚踏净土。十年来,人民群众欣喜地见证着江门生态环境向美之变。未来,我们还要将这幅清新亮丽的生态画卷铺陈在南海之滨、西江之畔,久久为功、精雕细琢,为新时代侨都发展增添更多的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