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员利用“智慧网格信息服务仪”开展疫情防控等工作。陆月如 摄
广东优巨先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在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做大做强。受访企业供图
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图为孩童在儿童公园玩耍。何榕 摄
时间恰似最神奇的变量,每一格刻度的递进都在诉说着时代的变迁。
回溯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发展历程,梳理其成长脉络,最突出的关键词是:争先进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向着全国高新区“50强”发起冲刺,转型发展之路从未停歇,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努力交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非凡答卷。
因时代发展,江门高新区(江海区)肩负使命;为打造湾区之城,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注入梦想。
这十年,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一路高歌猛进,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经济总量不断提升、产业集群次第花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创新动力持续奔涌。
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目标。
十年间,这里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从2012年到2021年,江海区地区生产总值从136.41亿元增长至285.32亿元,年均增长8.8%;规上工业总产值从255.30亿元增长至643.89亿元,年均增长11.3%,人口增长11.27万人。
十年间,这里的创新平台不断集聚:坐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国家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园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中国(江门)“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聚集区、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
十年间,这里的产业成果惊艳无比: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前沿新材料以及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家电、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等战略性产业,高标准培育安全应急产业,着力打造千亿园区,现有工业企业4500多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超100家。
时代奔涌,江海蝶变。一首“高质量发展进行曲”在这里不断响起,一批批探索者、参与者、见证者,在这里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刻下活力基因,书写非凡答卷,炼就“江海精神”。
文/李雨溪 陈婵 郑凯瑜
A 十年蝶变擦亮创新底色
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位于全市东大门,毗邻港澳,是一座宜居宜业的新城,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优美景观交相辉映,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都市圈等机遇交汇叠加,赋予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独特的基因,在全市创新发展中被寄予厚望。
十余年前,江门高新区晋升为国家高新区,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如今,迈步新征程,在江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这片热土被赋予“立足江门、依托湾区、辐射港澳、服务全国”使命,成为“两中心一基地”和全市安全应急产业园的承载地,其势已成、势不可挡、未来可期。
十年间,江门高新区(江海区)脱胎换骨,华丽蝶变。在全市1%的国土面积上,聚集51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6家省级研发机构,拥有1家国家级研发机构,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超4.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4倍。全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1.9件,位居全市首位。
十年如一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始终不变的鲜明底色便是创新争先。
先手棋
先行先试推基层治理“江海经验”
作为全省首批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之一,我市积极探索社会治理现代化模式。
作为江门主城区之一,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担当作为,以党建为引领,以科技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大胆探索,在市域社会治理各领域探索形成诸多具有引领性的成果,推出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基层治理“江海经验”,下好一招“先手棋”。
这其中,单兵智能装备“智慧网格信息服务仪”获各主流媒体争相报道;以外海街道为试点,江海区在全省率先将信访“外送服务”接入“粤省事”平台;打造“粤平安”信息化平台,将村(社区)内党建、综治、民政、城管、信访等各类网格整合成“一张网”,实现“一网多能”,将群众诉求快速转化,实现社会风险的精准研判、社会需求的精准回应、社会矛盾的精准调控。
这既得益于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书记工程”高标准推进,在基层治理领域起步早、基础好,又得益于该区牢牢牵住了创新驱动这一“牛鼻子”。
先行先试——2017年,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便成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2020年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随后其打造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英南村,并在区域内实现复制、推广,江海区基层治理实现跨越式发展。今年8月,江海区收到民政部《关于确认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结项评估结果的通知》,治理成果得到国家级认证。
科技赋能——去年“两中心一基地”(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江门市域社会治理孵化中心、江门市市域社会智慧治理技术创新中心、江门市市域社会智慧治理应用示范基地)落地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为基层治理插上科技之翼。
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抢抓机遇谋创新,拿出核心地块,建好平台、引好项目、做出示范,奋战60天,“项目成熟一个、签约一个、落地一个”,引进江门高新区航天特色产业孵化器、航天特色产业加速器等重大项目,逐步加大社会治理技术创新力度,推动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应用;同时健全“技术研发+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产业培育体系,以“揭榜挂帅”科技立项模式,共同研发市域社会治理应用系统和产品,建立“多网融合、一网受理、一网统管、一网协同”的网格管理平台。
“目前,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正加强工作装备研发,推动“智慧网格信息服务仪”试点应用。”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网格化管理基础上,该区依托“两中心一基地”进行装备研发,为网格员配备“智慧网格信息服务仪”,不断提升数据采集效率和精确度,推动网格化管理从“人海战术”向智慧治理跃升。
目前,“智慧网格信息服务仪”正处在试点应用和完善升级阶段,75台样机在辖区190个网格和5个重要交通卡口上进行应用。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该服务仪发挥了大作用,网格员一手拿仪器,一手将来(返)江海人员的身份证放在底部的感应区,马上就能听到健康码的查验结果。
后台技术人员实时跟进使用情况,及时优化系统,计划推出功能更强大、更完善的迭代产品,完善创新链条,贯通产学研用。
新赛道
冲天干劲谋安全应急产业发展
在下好基层治理“先手棋”实践中,能看到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先行先试、善作善成的担当精神;在勇闯安全应急产业这一新赛道的路上,能看到江门高新区(江海区)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决心、打破“框架”的魄力。
安全应急产业是个大产业,也是大“蓝海”。江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安全应急产业的发展,江海区也把高标准建设安全应急产业园作为全区“头号工程”,加快构建“安全应急产业园区、应急管理学院、大湾区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应急科普体验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五维一体安全应急产业发展格局,提出“442”产业引入模式,拓宽安全应急产业发展之路。
自去年11月江门市安全应急产业园建设拉开帷幕以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瞄准“落地江海,立足江门,依托湾区,辐射港澳,服务全国”目标定位,举全区之力打造国家级安全应急产业综合示范基地。
其间,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促进会、北师大珠海校区等携手,拿出733.33公顷土地规划分四期发展安全应急产业,聘请国家级研究机构进行园区顶层设计,投资超百亿元打造标杆园区,以最快的速度推进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曾在60多天时间里引进20余个安全应急相关项目,江门市安全应急产业园已初步形成研发、孵化、加速、基地、基金、服务多层次的安全应急产业发展体系。
今年8月,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交出了一张耀眼的成绩单:邀请众多院士专家、头部企业参与2022首届应急管理与未来城市峰会暨中国产业互联网(江门)峰会(以下简称“双峰会”),共同探索安全应急产业、应急管理与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全方位展示安全应急产业发展成果;举办安全应急产业园项目集中签约动工活动,总投资555亿元的14个项目集中签约动工,江门安全应急产业园迎来新一轮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高潮,推动江海区向“千亿级安全应急产业集群发展总部基地”进发。
B 十年发展书写崭新篇章
以全市1%的国土面积,十年间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创造了全市近13%的规上工业总产值。
作为制造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年,江门高新区(江海区)锚定了新方向,站上了新起点,取得了新突破,树立了新形象,在江门勇当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力军的新征程中,彰显了国家高新区担当。
坚持工业立区、制造强区,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奋力打造“千亿产值园区”,争当全市工业立市重要引擎,瞄准高端装备制造、前沿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等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引进高产出、高技术的优质项目,区内聚集了4500多家工业企业,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超100家,引进了巴斯夫、三菱重工、优美科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
制造强区绘制产业图谱
位于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的广东奇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奇德新材”)去年5月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创业板注册制江门“第一股”。十年前,它还是江门市“科技杯”创新创业大赛上的初创企业;如今,它经过初创阶段的经验积累和技术储备,已拥有近30项专利技术,正在努力成为国内高分子材料“领头羊”。
“我们是扎根并成长于江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门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工业立市、制造强市的决心,江海区委、区政府的贴心服务给了我们很大的发展信心。”作为亲历者和见证人,奇德新材董事长、总经理饶德生有感而发,道出了很多企业家的心声。
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与奇德新材的成长经历十分相像,该区坚持工业立区制造强区,各产业由小做大,如今已经项目成片、产业成链、企业成串、服务成线,随处可见像奇德新材这样的鲜活案例。
深入推进“工业振兴”工程,围绕打造“千亿产值园区”目标,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瞄准高端装备制造、前沿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等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完备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成功落户巴斯夫、三菱重工、西铁城、康宁等一批世界500强项目。
电机行业的全球领导企业——德昌电机在微电机和集成电机系统的设计、研发及制造等领域,具有全球领导地位,2019年总投资30亿元的德昌电机项目顺利建成投产,开启了筑造百年企业的新征程。
迈入动力电池行业的百年跨国企业——优美科,只见生产线上,丝印、烧录、空载电压测试、焊接、包胶纸……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全自动化车间内机器人“师傅”忙个不停,一块块锂电池在这里制作封装,销往全球各地。
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不仅是一个大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还是一个优质的企业和产业孵化平台。一家家优质科技型企业在这里破土、生根、发芽,进而成长为“参天大树”,成为该区产业图谱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8月,江海区又有3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辖区内“专精特新”企业总数量也达到14家,全市领先。今年新入选的企业中,广东优巨先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实力不俗,其产品聚芳醚砜树脂,俗称“黄金塑料”,该公司通过自主研发掌握了产品工业化合成过程中的复杂工艺和关键控制技术,已获授权发明专利21项,通过科技成果评价、鉴定,被认定为“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经过十余年不断努力,江门高新区在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第55位,产业已成为该区一张靓丽名片。江海区委书记聂加伟表示,接下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将紧紧围绕市委“1+6+3”工作部署,以顶格标准、满格状态,以勇争一流的奋进者姿态,力争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在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中开新局谱新篇,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优质服务创造“江海速度”
今年8月26日,对广东艺光消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艺光消防”)董事长张开振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当天,扎根江海区20多年的艺光消防实现增资扩产,艺光智慧消防应急预警监测项目落地,项目从申请到项目动工前后不超过3个月,这再次刷新了企业家对“江海速度”的认知。“这不仅是‘江海速度’,更代表了‘江门速度’。有这样的优质服务,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张开振说。
张开振口中的优质服务,是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在推动产业项目落地发展方面推出的一系列创新做法和“组合拳”——
建平台。如今,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拥有5个省市级公共服务平台以及20个各类专业公共服务平台,为全区小微企业提供涉及法律、财务、管理、咨询、培训、检测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同时,江海区还与深圳国际仲裁院共建深国仲江门中心,推动设立国家级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为投资创业者解决商事纠纷、维护知识产权提供良好平台基础。
出政策。江门高新区(江海区)配套出台7方面25项“稳增长”措施、安排超5000万元专项资金助企惠民,并组建产业招商专班与企业落地服务专班,积极实施中小微企业诉求快速响应机制,第一时间解决好企业经营困难。
优服务。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代办员”制度将“保姆式”服务从口头落实到行动中,“代办员”从办公室“走出去”,对接好企业,为企业“通办代办”,或提供全程协助。“代办员”不是具体一个人,而是一张“网络”,包括江海区各职能部门的局长、科长,甚至是区主要领导,通过让领导干部协调,调动起相关资源,推动签约项目尽快落地。
对此,巴斯夫涂料(广东)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宁东深有感触:“在落地江海区的几年时间内,我们继续增资扩产,加大在江海区的发展力度,这里的服务让我们安心、放心、舒心。”
C 十年跨越厚植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是城市软实力的核心,是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文化特质。
作为全市唯一的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高地,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企业发展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折射出顽强拼搏、敢闯敢创的江海精神。面对疫情防控、城市建设等考验,该区坚守为民情怀,砥砺实干、勇于担当,厚植城市精神,展现出新作为。
担当实干
提升人民幸福感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广大干部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着这句话的含义。
新冠肺炎疫情对每个地区都是一次大考,也是培育城市精神的大课堂。
在这场大考中,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发扬全体党员干部“敢于担当、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卫健、街道、公安、宣传等基层工作者日夜坚守,筑牢疫情防控防线;公交站、火车站、商场超市、文化场馆、学校等场所严格落实全覆盖、无遗漏疫情防控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出现个别新冠肺炎阳性病例,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仍在市委领导下,创新企业分区分类精准复工、“AB角”轮班复工的先进经验,用71小时帮企业追回过半产能,并坚持帮助群众打通农产品销路,努力做到了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抓。
事后,相关企业员工自发利用宿舍灯光拼出字样,深情向江门“表白”,并向并肩奋战的工作组、担当实干的“江海精神”致敬。
能见证实干担当“江海精神”的,还有城市建设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江海故事。
谈起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十年的变化,市民会掰着手指头逐个数:下沙公园、五邑路扩建、儿童公园、科技馆、釜山人行天桥、城央绿廊……一大批城建项目让江海区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每一个建设项目背后都是城市精神的外化。
以碧道建设为契机,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改造了市区最大棚户区——下沙片区,以实干担当精神克服一个个难题,使之变成了环境优美的“网红打卡地”,上千名群众“出棚进楼”圆了安居梦,成就“下沙蝶变”故事。
数年前,会港大道以南的农地,生态质量退化,空间布局无序、土地资源利用低效,打响河湖管理攻坚战,让礼乐河恢复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美景,为市民营造出一片“城市后花园”。
以人民为中心,造就人民之城,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的发展变化,有目共睹。这样的变化,等不来,要靠干出来。
越是艰险越向前。疫情防控、干事创业,抓项目、促发展,没有一股拼劲,没有精气神支撑,终将一事无成。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发挥担当实干“江海精神”,提升群众幸福感。
拼搏创新
开辟一方创业热土
夜幕降临,金瓯路两旁的灯光次第亮起,如今这里成为创新创业的首选地,更是观察江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绝佳窗口之一。
十年前,这里还处于建设之中;十年后,这里已经是各具特色、不同行业的创业者心中向往的热土。广东大冶摩托车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冶摩托”)和汉宇集团都是在江海区“拼杀”出来的大企业。
风雨二十载,从几十人的小团队到千人的大企业,从零部件生产到核心技术研发,大冶摩托在江海区闯出一片天。
1998年,大冶摩托建在麻园汽车站后,与一家头盔厂共用厂房,谢升、陶冶两兄弟相互扶持,带领几十人的团队共同奋斗,一年后就卖出第一批产品。2002年大冶摩托扩大规模,2003年收购“豪江摩托”,开启了10年奋斗路。2012年,大冶摩托有了新厂房,对数控加工、表面涂覆、齿轮加工、消音处理等各环节更加精益求精,与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共同拼搏、成长。2018年到2021年,大冶摩托连续四年获得CF奖金奖,其中2018年更是获得至尊金奖。谈起经验,谢升认为团结、创新、拼搏的企业文化助力颇多,企业以此聚集了大批开拓型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精英。
其次,地方政府对企业的扶持很重要,这让企业学会感恩、勇于担当社会责任。2008年汶川地震后,大冶摩托立刻捐赠了100万元资金和价值30万元的帐篷,并号召员工自发捐款,共筹得3万元。近年来,大冶摩托每年还会向江海区帮扶协作的广西大新县捐送摩托车,并帮扶辖区其他中小企业。
汉宇集团经历了艰辛的创业过程,几次濒临破产,但最终凭借顽强的拼搏精神,实现了跨越发展。该集团董事长石华山讲述,创业之初,地尔汉宇集团只有两间简易工房,面积只有100多平方米,销售额不到100万元,还存在债务问题,后来石华山转变发展方向,转做出口,并致力于技术革新,不断研发、转型。
2012年,汉宇集团敲钟上市;2014年,汉宇集团水泵业务在全球范围内超越其他竞争对手,占全球市场份额约22%,成为世界第一的洗衣机、洗碗机核心零部件——排水泵的制造商与供应商。
“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是汉宇集团发展的福地,也是众多创业者的热土。”石华山说,20多年来,他看到了这座城市创新、拼搏的劲头,也看到了区委、区政府对企业发展的支持,这也是汉宇集团扎根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的原因。
无论是大冶摩托的谢升、陶冶,还是汉宇集团的石华山,记者从他们身上,看到顽强拼搏的韧劲,看到企业不断创新的生命力,他们经历的艰辛、创造的奇迹契合城市发展的进程,组成了镌刻在骨子里的“江海精神”。
时间是常量,也是奋进者的变量。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从过去走来,豪情满怀;向未来走去,信心满满。十年之变,只是一个起点。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孕育了拼搏创新的精神,开辟了一方创业热土,把新的荣光刻入新的年轮,把新的梦想写进新的航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见证者说
区人大常委会机关 原四级调研员禹健平:
江海教育有了质的飞跃
禹健平是区人大常委会机关原四级调研员。1995年,禹健平来到江海区从事教育研究工作,见证了江海区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禹健平在外海中学任教时,教学楼的墙上挂着这样的标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送我一个高中生,我还你一个大学生”。他说,这是他一直坚守的目标、理想和信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海区在解决“读好书”问题上下功夫、花大力气。短短的几年时间,江海区不断引进名校、增加学位、充沛师资力量、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办学质量,解决了学生“读好书”的问题。
如今,众多名师、名校聚集江海,师资力量不断提高,各类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江海教育有了质的飞跃。以江南街道为例,以前江南街道只有4所学校,近年来又新建了天鹅湾小学、景贤小学、景贤初中、江门第一实验学校、实验幼儿园及高新第一幼儿园,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的江海教育“黄金圈”已经成型,为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赋能增效。“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禹健平感叹道。
百年大计,教育先行,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禹健平表示,江海区“教育强区”的金色招牌已经打响,接下来,江海区应该走好优质教育的发展道路,持续擦亮“江海优教”品牌。
外海街道麻一村原党委委员、
村委委员林泽波:
村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作为江海区外海街道麻一村人,林泽波是外海街道麻一村原党委委员、村委委员,他生于斯,长于斯,见证了麻一村改革开放40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林泽波眼里,如今的外海街道,一座座工业厂房拔地而起,村级工业园区气象万千。周边配套了市场、超市和食街,村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村里矛盾纠纷数量大幅下降。
作为一名人民调解员,有着20多年的调解工作经验林泽波最有感触的是江海区对信访工作的重视。他说:“信访工作和矛盾调解向来不分家,外海街道专门设立了信访超市,‘一站式’解决群众矛盾纠纷。”
如今的外海街道,抢抓“两中心一基地”等重大平台落地和“粤平安”社会治理云平台全省试点的机遇,全力打造外海街道“信访超市”智慧指挥平台,深化“信访超市+外送服务”模式和“基层发令、部门执行”工作机制,实现信访案件“一网融合、一网受理、一网通办”。
虽然年过七旬,林泽波对人民调解工作依旧热情不减,尽己所能帮村民解难题。未来,林泽波希望社会上的矛盾纠纷越来越少,人人安居乐业,他期待江海区的人民调解工作和信访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用好用活“信访超市”平台,培养调解业务骨干,不断提升为民服务的水平,让老百姓遇到问题有地方“讨说法”,将矛盾化解在小、化解在早、化解在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