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名获得2023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的个人和集体代表应邀参会。
公司技术中心是一支善打硬仗、攻坚战的“多兵种作战队”。
陈孟锦主要从事设备管理工作,助力企业提升生产效率。
梁炳辉已成长为不锈钢分条的老师傅。
江门松下公司鼓励员工在生产中发挥能动性、创造性。
江门日报讯 (文/图 记者/黄胜 通讯员/邹景云 黄泽彬 廖春梅) 昨日(4月28日),新会区召开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劳模代表座谈会。4名获得2023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的个人和集体代表应邀参会。新会区领导会见了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的个人和集体代表,并与大家合影留念。
据悉,2023年新会区共有两个集体和两名个人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其中,松下电子部品(江门)有限公司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荣获“广东省工人先锋号”、广东新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有限公司装备能源部设备管理主任陈孟锦和江门市日盈不锈钢材料厂有限公司600分条班长梁炳辉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会议向受表彰的先进个人和集体代表表示祝贺,并向奋战在各行各业的广大劳动者致以节日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会议指出,受表彰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都是制造业的精英和标杆,感谢大家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松下公司团结进取积极推动本土制造业高端化的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多项举措,中交四航局技术中心的厚植装备研造根基、勇于创新的无限潜能,中集公司陈孟锦同志“专、持、创、传”的工作劲头,日盈不锈钢公司梁炳辉同志“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都让人印象深刻、由衷敬佩。隆重表彰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是党和国家给予劳动者至高无上的荣誉,希望大家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和殷殷嘱托,珍惜沉甸甸的荣誉,继续努力,当好模范做好表率,再创佳绩,展现更大作为。
会议强调,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新会区冲刺千亿GDP强区的关键一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会区要勇担“首善之责”,按照市委“1+6+3”工作部署,深入落实“六大工程”,加快“一园三中心”建设,坚持“制造业当家”,奋力推动新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广大劳动者要以劳动模范为榜样,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斗争本领、更深的职工情怀、更高的能力水平、更实的工作作风,为新会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市前列、创造新的辉煌贡献智慧和力量。
广东省工人先锋号
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发扬工匠精神 展现“中国制造”创新实力
“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充分发扬工匠精神,深度参与国家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工程深中通道沉管预制等重大项目的装备研发工作,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交通事业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作出积极贡献。‘五一’国际劳动节前,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以强大的实力、骄人的业绩,获评‘广东省工人先锋号’荣誉。”新会区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冯培枝介绍。
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是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交集团)的二级子公司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四航局)的全资子公司。该公司技术中心下设船舶、智慧机电装备、钢结构、BIM等研发设计团队,现有技术人员25名(其中教授级高工2名、高工7名、工程师7名),是一支善打硬仗、攻坚战的“多兵种作战队”,为公司取得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特种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钢结构制造企业(特级)等称号和“装备研发制造+钢结构机电工程业务”科工企业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厚植装备研造根基 练好“制造强国”建设“硬功夫”
深中通道是国家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工程,该公司技术中心深度参与深中通道沉管预制项目的装备研发工作,自主研发制造了世界首套8万吨钢壳管节整体移运成套设备(智能台车)和混凝土智能浇筑设备,为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重要设备和关键技术支撑。
原来,移运钢壳混凝土沉管采用传统顶推滑移方法,移运1个管节需7天,耗电约19600度。该技术中心攻克台车承载移运过程均衡受力、同步控制等难题,经反复设计论证,历时一年半,完成了智能台车的研发、设计及制造。
“智能台车由200台单台承载能力800t的液压台车、4台电缆小车、3套液压泵站及1套智能控制系统组成。采用智能台车进行沉管移运,移运1个管节与传统方式相比,同等距离仅需3.5小时,耗电约600度,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减少了耗材使用,真正做到高效绿色环保施工。”技术中心执行主任艾荣军自豪地说。
为了解决钢壳沉管采用棋盘跳仓浇筑作业面广而散、浇筑装备精确定位要求高、填充浇筑质量控制难度大、人力资源调度任务繁重等难题,该技术团队一改传统布料浇筑技术,自主研发一套集成化智能混凝土浇筑系统。该系统具有自动调水平、双维度行走、自定位、自动寻孔、浆面检测、末端管提升、拖泵流量调节和自动生成浇筑报表等功能,实现24小时全智能化浇筑作业和“工厂法”陆上作业,操作人员由原14-15人降至3-4人,实现“一个月浇筑一个管节”目标,为降低损耗、提升功效、推动项目施工提供坚强保障。
如今,“智能台车”“智能浇筑”成为深中通道工程中沉管预制的两大“神器”。该技术中心的研发成果“混凝土智能浇筑系统”获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第二届工程建造微创新技术大赛一等奖;“超大钢壳混凝土沉管预制关键技术研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轮轨式台车出运八万吨沉管关键技术和装备研究”和“智能浇筑系统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入围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发明成长组”百强名单;《一种同步移动巨型构件的滚轮台车集成系统》《一种适用于多工况的混凝土浇筑布料系统》等获评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强化船舶设计建造
争当“交通强国”建设“主攻手”
“我们公司技术中心深耕船舶建造30多年,拥有船体结构、机装、电装、舾装等专业设计的三维全数字化设计能力,满足‘壳、舾、涂一体化’和‘设计、生产、管理一体化’现代化造船要求,参与100多艘不同类型船舶建造的设计,编写50多项船舶建造作业指导书,形成漂浮状态下总段水上合拢、低合金高强钢厚板焊接、高等级舱室装修和减震降噪等一批船舶建造方面的自主关键技术,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国家‘海洋强国’‘交通强国’战略。”公司技术中心主任张潮宏表示。
据悉,为响应国家“中国制造”,研制“四航固基”号深层水泥搅拌船,该技术中心创新技术攻关,船艏配置三组直径1.3m-4轴DCM处理机,实现钻探施工过程中垂直度调整的自动化,按材料配比利用化学固化作用在地基中形成坚固稳定土,有效加固水下软土,极大提质增效。这是国内首艘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设备完全国产化的船型。
通过深化生产设计,对高等级舱室装修、减震降噪技术和综合信息化系统等进行反复试验,该技术团队还使“海洋地质二号”多功能新型科考船具备高效的海洋能源资源勘查和环境、水体及地质等重要影响要素实时监测、分析与评价的综合调查监测能力,刷新了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成功入列中国地质调查局,对推进我国海洋科学与工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该技术团队参与重点项目的研发设计,为建造节能环保的光缆敷设船“丰华21”号提供技术支持,顺利完成国内首套埋设犁布放回收系统、DP2动力定位系统、海缆施工专用设备等研究配置,为菲律宾进行海底光缆敷设作业、建成海底光缆通信网络、实现不同岛屿间互联互通提供强大保障。
为能满足在全球各大洋进行调遣运输的需求,切实解决大型驳船不能深入港口和河口施工工地进行作业的重大问题,技术团队发挥装备研造技术和主业优势,助推公司研发建造了‘国之重器’‘施工神器’——全球最大宽扁浅吃水型45000吨半潜驳船。该船长164米、宽65米,总高度超过31米,空船重24000吨,甲板面积达10660平方米,相当于1.5个标准足球场。技术团队成员深入现场,查阅大量资料,切实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场地与重量难题、大型总段搭载精度要求高以及超大面积的高强钢厚板焊接等重大问题,经全方位模拟、测量和数据分析,通过专家评审,最终确定采用“分段切割+水上合拢”方案进行施工。采用新型双丝埋弧焊机,焊接效率是传统单丝的1.5倍,减轻了劳动强度;在合拢阶段则创新性使用单面V型剖口焊接法,焊后平面度控制在0.3毫米以内,提高合拢效率保证合拢质量。全船四个总段现顺利完成水上合拢,其总长宽、中心线等偏差控制值均在千分之一内。现该船已顺利完成全部塔楼安装,建成后能充当海上船坞,解决大型驳船不能深入港口和河口施工工地进行作业的难题,也可变身“海上医疗站”,协助快速维修受损船舰。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锻造“科技强国”建设“精钢骨”
“我们技术中心配备机械、电气、结构、BIM设计等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专用装备的研发设计及制造,取得了良好业绩。我们积极参与的国家海南项目建设工程的机电设备安装和调试深化设计、港珠澳大桥澳门口岸电气项目工程深化设计等,得到业主单位高度肯定。”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王义程介绍。
其中包括:自主研造具有自动防倾覆功能的240t-45m公路架桥机,实现公司在起重机制造安装业务中从“0”到“1”突破,为雄安新区荣乌高速新线项目提供坚强设备保障。自主研发设计的“装配式移动打桩平台”实现“变水上作业为陆上作业”重大突破,重点针对秘鲁钱凯港施工现场长周期波、强涌浪、地震频发等,创新运用装配式模块化设计、装备抗震设计、智能化控制系统等技术,有效打造集机械、液压传动、施工控制、监控报警等技术于一体,具备自动行走、精确定位、快速沉桩等功能的“海上打桩神器”,为南美洲大型水工工程项目建设贡献技术力量。自主研制的“遥控抛石船”,通过运用自建基站无线远程遥控网络、模块化组合动力舱、遥控语音呼叫系统、抛石作业高精度定位、变化转速下轴带发电机电网稳定等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采用远程遥控方式代替船上人工操控方式,实现船上无人化抛石作业,有效克服施工现场风浪大、作业窗口期短、人工操控危险性高等困难。以上两项被认定在水运工程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技术中心勇立潮头,加快创新创效,持续推动公司科技自立自强,成效显著。公司获得授权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53项和软著登记4项,另有48项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著已获受理;参与研发的项目“DCM法加固水下软基施工核心技术及自动化装备研发”获2020年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技进步特等奖;公司在建工程项目BIM应用获“海南省首届BIM技术应用大赛一等奖”、省级2022第四届智能“SMART BIM”大赛施工组一等奖等。
“该公司技术中心披荆斩棘、善作善成,通过创新创造支撑企业发展,取得非凡成绩,是新会区的先进集体!”冯培枝竖起了大拇指。
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广东新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有限公司装备能源部设备管理主任陈孟锦
以技改促企业提升生产效率
“通过不断努力,我从一名机修钳工逐步成长为工具钳工高级技师、机械高级工程师,先后荣获江门市首席技师、江门市技能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新会区第一届和第二届高技能人才创新大赛三等奖以及江门市‘侨都十大工匠’等荣誉称号。”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的广东新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会中集”)装备能源部设备管理主任陈孟锦谈到自己的成长历程,认为持之以恒的努力起到了关键作用。
想方设法 延长生产线重要配件寿命
陈孟锦,1975年11月出生,2007年3月进入新会中集从事设备管理工作。
“主机压力辊是用于H钢高频焊接成形生产线的重要配件。按照设计使用寿命,一个全新的主机压力辊可以使用约3个月。而在实际生产中,大部分正压力辊使用寿命少于1个月,更有甚者使用一天就报废了。”陈孟锦介绍,2008年,由于缩减成本需要,公司不再采购原厂零件,转而采购本地替代品。一段时间后,陈孟锦发现,设备出现了零件磨损过快的情况。
经过对报废压力辊的深度检查,并与加工商深入沟通,陈孟锦了解到,为了达到图纸硬度,供应商使用了轴承钢GCr15作为替代材料制作,轴承钢虽然淬透性好、硬度高,但具有红硬性差、热处理工艺要求高的特点。在超过200摄氏度的工作环境下,容易产生回火导致硬度降低,造成零件容易开裂、使用寿命缩短。
“通过优化材质和热处理硬度要求,试用后固定了供货渠道,保证了材质的稳定性。我们成功将主机压力辊使用寿命延长了50%。”陈孟锦回忆说。
改进设备
助企业快速提升产能
2010年,新会中集拓宽新业务范围,引入模块化钢结构建筑,其中澳洲必和必拓矿工箱订单多,交货急,公司当时的两台轻钢罗拉机产能无法满足需求,产能缺口近30%。而新购买设备需要半年以上的交货期,远水救不了近火。
如何达成提升产能30%以上?C型钢的轻钢罗拉件,生产效率决定于罗拉速度和冲剪频率,可以通过伺服电机变频提高罗拉送料速度,提高效率。但是,由于设备液压系统与机床统一配套设计,速度过快会导致液压油跟不上,产生缷压停机甚至卡机,因此迟迟不敢大改供油系统。
经过观察,陈孟锦注意到,每一次冲剪环节完成后,会有一个拉料充油时间。如果把蓄能器容积加大、降低充气压力,当时有充足的压力油补充,就不会产生低压停机,这样就可以提升冲裁速度,提高效率。
说干就干,陈孟锦当即找来一个16L蓄能器进行替换,成功将该设备的整机效率提升了36%,满足了后工序对产能的需求,使矿工房屋箱项目顺利如期交付。
基于上述改善创新项目,陈孟锦被评为2011年新会中集创意工夫之星,2012年获评中集集团集装箱板块创意工夫黄带段位。
锐意创新
两项技改项目获大奖
2017年底,在调试一台用于校直端梁的400T四柱压力机时,陈孟锦发现其快进功能失效,正常需要10秒内完成的工作,现在要1分钟才能完成。
“这台设备已经使用超过15年,是我的‘老朋友’了。一般来说,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重新购买零件进行替换。但是,当时生产任务重,加上该配件已经停产,更换价格高昂,如果停产等待更换,损失很大。”陈孟锦根据之前的维修经验,发现了该设备下腔的油不能迅速回到液压站,快进回油的快下阀没有打开,判断问题出在油缸下腔。
“只要在油缸与阀之间的管路接出一旁路油管直接回油箱,就可以通过一个受控的通断阀来控制油路。”陈孟锦找到V8068/DC24V电控单向止回阀来实现这个功能,并连接了一条油路并串接V8068管式阀回油箱,改造后老设备焕然一新,生产效率比原来故障前还要高。
由于在集装箱箱内作业的空中焊接升降台中增加电控液压锁,消除了液压油管爆管产生的升降台坠落安全风险,此经验在公司得到了全面应用推广。结合这两个案例,陈孟锦以“巧用电控单向阀解决液压疑难问题”项目参加2021年新会区第一届技能创新大赛,获得了三等奖。
此外,陈孟锦还积极参与集装箱产线改造,在40尺标准箱提产项目中,通过对总装线装箱脚轮机构和侧板吊装机构的改造,实现了产能提升100%,以此为核心改善内容的“新会中集技能创新驱动标箱总装线提产增效”项目参加2022年新会区第二届技能创新大赛,再次获得三等奖。
“陈孟锦除自身专业工作的钻研攻关外,还主动参与公司人才育成项目,主导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开展。他通过案例分析与现场操作指导,提升维修工的技能水平,并通过改善项目组建团队,以项目实施过程训练工程师和维修人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在思维上和实操上培育了多面的技术尖兵。”新会中集企业管理部运营总监曹军毅点赞道。
江门市日盈不锈钢材料厂有限公司600分条班长梁炳辉
潜心钻研学习 当“质量守护人”
“从一开始完全不懂什么是不锈钢分条,到现在是不锈钢分条的老师傅,我用行动证明了‘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江门市日盈不锈钢材料厂有限公司600分条班长梁炳辉在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后,以自己的经历激励年轻人。
勤钻研 从“小白”变成“骨干”
梁炳辉,1974年生,于1995年加入江门市日盈不锈钢材料厂有限公司,成为一名车间生产技工。随着公司日本原装进口的600分条高精密窄带生产线引进落成,他成为一名600分条机主操手。
高精密窄带600分条设备操作复杂,精度要求高。在设备引进安装调试初期,为早日掌握操作技能,在日本技术人员未完全传授操作技能就离开的情况下,他利用上下班时间摸索学习操作技能,刻苦钻研,不断探索优化生产工艺,在短时间就完全掌握了该型进口分条设备的操作技能,成为公司第一个掌握并具备独立操作该设备的员工,为企业创造了价值,也为我国对高精度窄带不锈钢分条技术的突破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工作中,梁炳辉潜心学习,善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总结优化工作方法,并乐于分享经验,为公司培养了许多新人。在生产中,他精益求精,坚持立足本岗位,在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每月产能等方面倾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
“建议采购分条刀具的直径由原来220mm改为223mm,新压板厚度由原来16mm改为12mm,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可以多生产700吨不锈钢材料。”梁炳辉善于钻研,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许多合理建议,为公司节省了生产成本。
重质量
4次成为企业“标兵”
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梁炳辉坚持贯彻公司“以客为先”“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经营理念。
2008年,有客户反映,其采购的分条钢带边部有起皱现象,焊管时有穿孔缺陷,影响焊管产品质量。为了解决此问题,公司高度重视,多次组织各级部门召开质量会议,寻求解决办法的方案。
作为分条主操第一责任人,梁炳辉利用下班时间使用生产剩余的余卷、余带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苦苦研究分条工艺技术参数。经过几个月的不断重复试验,他终于在分条刀以刀之间的间隙方面找到了合理解决分条8系列钢带起皱的办法,赢得了客户对公司分条产品质量的肯定。
由于出色的表现,梁炳辉在职期间曾4次被公司授予“质量标兵”荣誉称号。
带好头
成为团队“领航人”
企业的不断壮大,离不开团结合作精神。
2018年,江门市日盈不锈钢材料厂有限公司根据不断增长的业务量,600分条产线对业务架构作出调整,新增聘请3名业务员,和原有的3名业务员共同专攻600分条业务,同时在600分条车间新增一台半自动大型打包机。梁炳辉带领团队成员共同努力,出色完成了600分条产能逐年增加的工作任务。2019年,600分条产能由原来的每月约600吨增加到每月900吨左右,为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鉴于梁炳辉工作中的优秀表现,公司7次授予他“优秀员工”荣誉称号。
梁炳辉作为600分条产线的技术骨干及带头人,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在生产高精度不锈钢窄带加工技术和生产工艺方面取得突破,根据不同材料的厚度及分条宽度,在日本原有的加工工艺要求的基础上,总结出最优的分条刀之间间隙,使分条出来的产品质量大幅提高,产品成材率提高3%以上。鉴于梁炳辉在创新工作方法方面的优秀表现,公司先后两次授予他“技术创新奖”荣誉称号。
“28年来,梁炳辉以‘责任所在,拼命为之’默默无闻的老黄牛精神,在600分条岗位上发光发亮,以‘做好才算做完’的工作作风,坚持‘以客为先,质量第一’的精神,以‘科技创新、培育新人’理念做好工作,为公司乃至国内高精度窄带不锈钢分条领域(材料主要应用于电热管、制管等行业)实现了高性能电热管行业用材料由依赖国外进口到国产化替代作出了突出贡献。”该公司厂务办公室主任吴勇表示。
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
松下电子部品(江门)有限公司
坚持科技赋能 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松下电子部品(江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门松下’)爱才惜才,广纳员工‘金点子’,鼓励他们在生产中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在各项改造活动作出各种新的有益尝试。”近日,在得知企业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之后,公司董事、总经理汤云峰深有感触地说。
依靠技术 延长产业链抢占先机
创业初期,江门松下以生产家电电容器为主,主要配套国内外日资家电客户。凭借在薄膜电容器领域的持续深耕,2008年,该公司成为松下集团在中国国内唯一的薄膜电容器生产基地。
2015年,江门松下开始了汽车用薄膜电容器的生产制造,产业链进一步延长,成为松下集团在全球重要的汽车用薄膜电容器生产基地,具备了从蒸镀到组装完整工序的生产能力。
江门松下生产的车载用薄膜电容是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的关键部件,也是“5+N”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江门松下凭借关键核心技术、高质量产品优势,抢占了市场先机。
2019年11月,江门松下以安全耐压车载薄膜电容器项目荣获地区创新创业大赛银奖,通过参赛充分展示了公司车载电容器的先进技术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据了解,为提高中国市场的占比,特别是中国新能源车的市场占比,该公司将继续推进设备、材料、人才的本地化转换,落实本地自主研发生产销售体制,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高质量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科技进步。”汤云峰表示,江门松下计划在江门设立研发中心,推动中国设备、材料导入生产环节,不断提高企业现代化程度,在中国争取行业第一的地位。
增资扩产
促进产业技术升级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持续向好,车载用薄膜电容器未来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增加。江门松下乘着国家新能源政策对新能源车发展促进的利好,同时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东风,进行了增资扩产。”汤云峰介绍。
2020年1月,该公司增资建设新厂房扩大车载薄膜电容产品生产规模。2021年,公司在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建成新厂房,总投资额约3亿元。
在硬件升级的同时,该公司以新技术应用促进产业技术升级,针对新能源汽车电容器扩产增效进行多项技术性改造。比如,增设生产线、购置智能设备,实现设备升级换代,增加附加值,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该公司还逐步引进节能设备,结合现行设备及使用要求,调整设备的设计式样和生产条件,降低设备故障率和设备能耗,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号召。同时,引入智能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由于先进设备配置了相应安全保护功能,有助于提升自动化生产水平,提供更安全的工作环境,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减少了劳动风险,保障了企业的安全生产。同时,也刺激了当地经济需求,为地方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
2021年,该公司销售收入达8.56亿元,创下了26年来最好业绩;2022年公司主营收入达9.5亿元,同比增长约10%,实现税收约6800万元,纳税额同比上一年实现翻倍。其中,新能源汽车用薄膜电容器已从2015年初次导入时的生产销售占比3%提升到55%,成为企业主打产品。2022年,松下电容器全球销售占比50%,其中江门工厂占比23%,出口业务占60%。
降低能耗
推动实现零排放
近年来,随着事业领域、产品、服务的增加,电力消费也同步增加,江门松下意识到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性。
2021年5月,松下发布了2030年要实现“所有事业公司均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实质为零”的目标,逐步将工厂用能及创能融合,制定推动实现零二氧化碳的具体措施。
“我们通过工艺与工序创新、引进先进的节能设备、采用LED照明等,使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能耗更低。同时,引进光伏发电系统、购买I-REC证书。”公司设施原动课课长苏誉超介绍。
走进江门松下厂区,可以看到占地3万平方米的厂房屋顶上,覆盖着一大片太阳能板。原来,该公司在新厂房建成初期,与外部供应商合作,采用新能源技术开发、利用闲置厂房屋顶,分别于2021年7月和2022年1月建立了两期光伏发电系统。此项目是江门市第七大规模的光伏安装企业(截至2021年底)。装机容量达3.94MW,年平均发电量达3595.9MW,全年电力削减3062.21MWh,2021年度二氧化碳实际削减为2012吨,为实现碳中和作出重要贡献。
“安装太阳能板后,屋面相当于加装隔热层,厂房温度整体下降2-3℃。光伏发电项目目前可提供工厂约10%用电量,通过太阳能发电可有效缓解生产企业在用电高峰季限电的影响,能耗双控。凭借项目出色表现,不仅获得松下集团的表彰,更是得到当地相关部门的认可。”公司总务部副部长张慧明表示。
全员参与
持续推进节能行动
绿色环保理念在江门松下全公司深入人心。
强化废弃物处置,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弃物;夏季厂房、办公室空调温度不低于26℃;提倡电子办公,减少纸张使用……每个细节都体现着江门松下人的环保理念。重视环保,追求绿色生产、绿色办公、环境教育已成为江门松下人的习惯。该公司还积极组织员工参与地区环境保护主题实践活动,如植树活动、护河护绿、垃圾分类等。
“江门松下每一个阶段的项目实施都离不开员工的全力以赴和积极进取、坚守匠心。在未来的时光里,公司和员工都将收获更好的发展。江门松下将通过提供比以往更高效率的产品和服务,致力于实现企业、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江门松下工会主席李建国对未来充满信心。
2022年7月,通过光伏发电、节能行动、绿电采购,该公司率先跨入了碳中和,成为松下集团中国地区第三家实现碳中和的工厂。
“接下来,江门松下将继续加快技术研发与创新,作为领跑者实现智能制造、绿色生产、节能减碳,并以此促进新能源行业、光伏行业的创新发展,为能源产业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努力实践中国速度、中国成本、中国模式,打造江门松下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持续稳定的增长。”汤云峰表示。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黄胜 通讯员 邱海平 李烨峣 黄丕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