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乡村师范学校的校舍。
90年前的1933年,从5月31日到6月9日,大文豪巴金在江门留下了著名的“十日行”,足迹涉及当时的篁庄、天马、茶坑、天禄四乡,并经新宁铁路到达台山公益,后折返篁庄。
基于在江门的经历,他写下了《鸟的天堂》《农民的集会》《机器的诗》《朋友》《庶务室的生活》等作品,成为文坛名篇。
一朝回首,几近百年。往事,已被巴金先生记录成文字。这些文坛名篇,蜚声中外,至今仍然余音绕梁、经久不息;而其曾经走过的路、看过的地方,历经90载岁月洗礼,已然沧海桑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种来之不易、弥足珍贵的飞跃。今日起,本报推出《历久弥“金”——纪念巴金先生江门“十日行”90周年》栏目,重走巴金在江门的足迹,以及这些地方在新时代取得的巨大成就。
策划/统筹 曹乃付 王鼎强
□文/任佳燕 陈敏锐 黄婉仪
“没有一点拘束,没有一点虚伪,没有一点麻烦,这种痛快的生活,我一生中间并不常遇到”。这是一代文豪巴金在《庶务室的生活》一文中,回忆在篁庄的五天生活时的感慨。90年前的今天,巴金应好友陈洪有之邀来到江门,西江乡村师范学校(简称“西江乡师”)是游历的第一站。在这里,巴金“过了五天快乐的生活”。
这趟旅行,巴金遇到了什么、给他带来什么?巴金又为我们留下了什么?近日,记者来到蓬江区篁庄社区,实地探访太守欧阳公祠和右粤欧阳公祠,重走巴金当年抵达西江乡师的道路。
推开右粤欧阳公祠大门的瞬间,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右拐走进巴金曾居住的庶务室,家具、茶具仍摆放整齐,仿佛先生伏案写作的画面仍历历在目。
回眸历史
重现巴金记忆中的西江乡师生活
二十世纪30年代,国内重教兴学氛围浓厚。一群在上海劳动大学学习的新会籍毕业生深受教育思潮的影响立志改革教育、改造乡村,培养教育人才。
1932年,曾在上海学习的陈洪有回到家乡新会,与梁朝会、叶渠均、陈毓就等好友一同在郊区篁庄乡创办了西江乡村师范学校。在上海的“世界语学会”学习期间,陈洪有与巴金结为好友。1933年5月中旬,29岁的巴金应陈洪有邀请,从上海经厦门、泉州、香港、广州,在5月的最后一天抵达西江乡村师范学校。在这里,巴金不仅感受到南国独有的风情,更领悟了“献身的精神,真挚的友情,乐观的态度,坚强的信仰”,过了“五天快乐的生活”。
初到西江乡师,率先映入巴金眼帘的是“三座灰黑色的祠堂”,这便是乡师的校舍,里面有礼堂、课堂、膳厅、寝室、图书馆、厨房、盥洗室等新式房间,都是师生们“用自己的手创造出”的劳动成果,让曾经留学法国的巴金忍不住感叹:“学校设施与欧洲中学校没有大的差别”。
在篁庄的五天,巴金与朋友一同居住在“庶务室”,这是一间位于右粤欧阳公祠、“有床,有方桌,有椅子,还有一个四四方方,快要挨到屋顶的窗洞”的房间。闲暇时,巴金时而留在光线明亮的图书馆里阅读,时而翻过山到公园里喝茶,时而躺在榕树下的石凳上午睡,时而眺望篁庄美丽的田园风光……
西江乡师贯彻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在劳动上劳心”的先进教育理念,为贫苦学子打开大门,师生实行“五同”制度——同食、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办义学以及兼顾农村社会改造工作,师生之间守望相助,共同创造出一个“美满的家庭”。
当时的巴金正深陷因日寇侵略上海、家园被毁的痛苦回忆中,但师生们的热情、真诚、善良,给了他极大的慰藉,逐渐敞开心扉,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他在《庶务室的生活》中写道:“他们的亲爱、热情和天真,使我忘却了现社会里的仇视、欺骗和倾轧,我觉得我现在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面了。”
在离开西江乡师后不久,巴金所写的关于在篁庄生活的三篇文章《庶务室的生活》《谈心会》《别》相继问世,并收录于随笔集《旅途随笔》中。
行在当下
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如今巴金笔下“新绿的田野”“明亮的河流”“路旁的小山”等秀美田园风光虽有所改变,乡学中的喧闹声亦不再。但巴金所赞叹的“篁庄品质”“篁庄精神”依旧在篁庄源远流长,这里依旧秉持着当年的“模范”与“优秀”。
步入篁庄仁寿里,村道民房干净整洁,年长的村民三五成群坐在亲水凉亭和榕树下的党建小公园纳凉聊天。村道的另一旁,阳光下游人如织,安逸中不乏生机,表面看似古老的祠堂,里面却“别有洞天”。原来这是一间由文林欧阳公祠“摇身一变”的“网红餐厅”——五邑华记餐厅,该餐厅“修旧如旧”,将五邑侨乡文化与岭南建筑特色完美糅合,传递出新旧交融、独具匠心的魅力。
“村里颜值高了,村民收入好了,生活更幸福了”,这是近年来大家生活在篁庄最直观的感受。而这些,都是篁庄社区和篁庄经联社共同带动下取得的成果。据介绍,篁庄社区、篁庄经联社是由原篁庄村“村改居”后拆分形成,社区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经联社承担村级经济发展职能,两者共同发力造就出今日繁华的新篁庄,先后荣获省、市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等称号。
多年来,篁庄经联社坚持“物业富社”,激活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形成了“四区、两街、一园、一广场”物业格局,同时,通过改造闲置厂房民房、修缮活化古旧建筑、整合闲置地等措施盘活本村土地资源,打造出仁寿里、篁庄公园、饮食文化街等一批网红打卡点,积极引入五邑华记餐厅、茶舍、陈皮茶饮研发中心、中医药研究中心等一批文化创意、休闲美食、教育培训等第三产业落户,把乡村“颜值”变成集体“产值”,不断筑牢物质文明基础。
作为土生土长的篁庄人,篁庄小学退休教师欧阳少胤见证了篁庄几十年来的变化。“我喜欢篁庄,希望篁庄越变越好”。在他看来,篁庄不仅仅是生活几十年的地方,更是具有浓厚乡情的精神家园,凝聚起团结的精神文明力量。
在“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中,篁庄经联社秉承“不等不靠不要”原则,股民自发出资完成全社道路硬底化改造,实现环境全面升级;采取“集体投入+乡贤捐资+政府补贴”的模式筹资,累计投入2786万元,其中集体投入1987万元、乡贤捐资500多万元,不断美化人居环境。
篁庄社区还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完善网格化工作机制,全力打造“安全放心”“共治齐心”“服务贴心”“环境舒心”的“四心”社区,通过激活党员力量,“双报到”党员带动志愿楼长、物管企业、热心群众等多种志愿服务力量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氛围。篁庄社区还推行“篁牌道德银行”志愿积分机制,把党员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情况兑换成积分,充分激励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
篁庄社区大力弘扬蔡李佛拳文化,组建青年篮球队、妇女舞蹈队、青年义工队等一批文体活动和服务队伍,激发积极进取热情,培育村民团结友爱精神,同时打造党建主题公园、仁寿党建小公园、龙岗文化广场、篁庄活动中心等休闲活动场所,为群众提供文休活动场地。
当前,篁庄结合独特区位优势和发展条件,围绕“五治(政治、德治、自治、法治、智治)”及“三个规划”(经济发展规划、人居环境整治规划、文化旅游规划)两条主线为抓手,在社区经济发展、优化人居环境、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智慧网格化管理等方面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打造“两个文明”先行示范。
展望未来,篁庄值得更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