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赋能。图为创新将“党史+理论、诗诵+表演、红歌+点歌”等有机融合打造的“音乐党课”品牌,让党的创新理论走向基层大众。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实习生 黎雨源
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幸福家园?
有人说,只要问两个问题:问一问本地市民,这座城市有没有让你倍感自豪,不离不弃?问一问来此地的外地人,这座城市有没有让你驻足欣赏,停止漂泊?
于是,我们去问了在江门土生土长的中国电力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鲁迅文艺奖获得者陈荣亲。今年58岁的他,见证了江门实施一大批重点城建和文化惠民项目,为新城崛起赋能,为区域发展添彩,“一座品质高、内涵深、功能全的城市全方位映入眼帘”,他说,为自己是江门人倍感自豪。
于是,我们去问了江门市“百名博(硕)士引育工程”引进对象姚舜。这名来自河南信阳的“90后”青年来到江门四年,对这座城市越来越了解,在工作岗位上快速成长。“这座城市的包容与热情,让我宾至如归!”他说,他会陪伴江门一直到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作为一座老牌全国文明城市,江门自2011年获得该殊荣后,一直珍惜荣誉,踔厉奋发,砥砺前行。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助力城市环境面貌和群众精神风貌不断改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不断迈向高质量、谱写新篇章。
当前,江门正持续深化“六种思维”工作法,坚持战略思维、系统思维、为民思维、创新思维、专业思维、法治思维,持续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和文明创建工作,真正实现文明培育的成风化俗作用、文明实践的阵地保障作用、文明创建的基础支撑作用,不断擦亮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
如今,这座内联外通的开放之城、令人向往的幸福之城、潜力无限的未来之城,已成长为一个“居者自豪、来者依恋”的幸福家园!
坚持常态长效久久为功
实现创建工作取信于民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赋予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开春以来,从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再到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相继就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浓墨重彩地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其意义之重、涉及之广、影响之远不言而喻。
江门作为中国侨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当下,江门正凝心聚力,拓宽视野,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动实践,更好地对外展示侨乡风貌、广东风貌、中国风貌。
对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江门在总结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着眼创建工作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强化“文明是管出来”的理念,筑牢文明创建根基,文明创建由集中攻坚到常态长效。
加强统筹设计,紧扣“一条主线”不动摇——
江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注重提升政治高度,增强“战略思维”,把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有机融入中心工作,构建主要领导亲自抓、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群众广泛参与的“1+N”多层次管理模式。在城市规划和城市治理上,坚持创建优先、全程介入,确保城乡总体规划覆盖到哪里,文明创建就部署到哪里。
健全体制机制,发挥用好考核工作机制——
结合实际工作要求,每年印发年度精神文明建设考核细则,督促各级各部门按要求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健全督导通报工作机制,每季度发布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报告。印发《江门市领导班子成员联系镇街督导创建工作方案》《江门市各单位结对社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安排》,结合“双报到 双服务”健全市直部门结对社区制度。
坚持“法治思维”,以法治“硬约束”促进文明“软实力”提升——
江门制定颁布了《江门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江门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6部地方性法规,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将“当前改”和“长久治”结合起来,建立了“路长制”等15项常态化创建工作制度,推动从根本上解决城市背街小巷脏乱差、农贸市场管理水平低、停车难、三线乱拉等创建顽疾。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江门文明创建工作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答卷:2021年10月,江门作为广东省地级市唯一代表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培训班上作交流发言;在2021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中位列全省地级市第三名,取得了国家测评历史上最好成绩;去年7月,江门摄制的文明城市宣传片得到中央文明办肯定,成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巡礼中,广东省第一个入选的代表城市。
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
实现城市功能品质升级
下沙公园是江门的网红打卡地,游人如织。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里曾经是江门市区最大的棚户区。2019年以来,江海区投入6.2亿元对下沙片区进行搬迁改造。如今的下沙公园,碧水静流,河岸绿树错落有致诗意盎然。
“每天晚餐过后,我们一家就到下沙公园散步,幸福感满满!”市民王青之说。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江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坚持“为民思维”,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建理念,聚焦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统筹推进城市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不断增强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满足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办好民生实事。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常态长效,江门巩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果,每年推出“十件民生实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22年市县两级4646件民生实事和微实事100%完成,聚焦医疗、教育、就业等民生热点,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26.27万人,新(改、扩)建基础教育公办学校22所,新增学位超1.5万个,完成197.97公里的自然村村内干路建设,累计培训家政类职业技能人才8406人次,带动就业创业14309人次,赢得群众一片叫好。
——满足群众对优美环境的新期待,提升城市“颜值”。
蓬江区杜阮镇长乔村环村道路铺上了沥青,村里巷道明渠改暗渠,旧墙体翻新美化,老人活动中心、文化公园也装修好了,群众活动有了好去处……从布局杂乱、功能规划不足的“小破旧”农村,到建成小而美的乡村振兴示范点,群众幸福感更强,长乔村也获评“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江门全面完成270家农贸市场、11家圩日市场升级改造工作,其中38个市场接近“商超化”标准;开展城市“美化”行动,新建、改造城市“口袋公园”、转角公园共178处,并提升公园养护管理水平;实施美丽围墙行动,市区220多处建筑围挡更换一新;2022年推动城镇老旧小区开工项目65个,惠及居民超4万户,累计完成130个老旧小区改造;大力创建绿色社区,共完成142个绿色社区创建……一个个数据背后,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满足群众对优良秩序的新期待,创新社会治理。
针对停车难、停车乱问题,江门采取优化总量、扩大增量、盘活存量的方式,2021年来新增停车位25万多个,从源头缓解和百姓息息相关的“停车难”问题。强化党建引领社会基层治理,深化实施基层党建“十大专项行动”,发动各行业党员广泛参与基层治理,推进社会重大风险、历史遗留问题、突出信访问题等化解攻坚,推动文明城市建设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实施文化惠民。
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每月举办“中国侨都·书声荡漾”——“书香五邑·江门读书日”品牌活动,“您选书,我买单”常态惠民项目为市民“买单”购阅图书14200多册;建好江门岭南书院项目,在城乡公共场所创新打造“无负今日书房”免费对外开放,全市64间自助图书馆、1130个农家书屋、208万册图书翰墨飘香,努力打造“书香味、学习范、创新型”文明城市;全市8个文化馆全部获评国家一级馆,侨博馆、城市规划展览馆提档升级并对外开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品质和多样化;办好江门艺术季,精心策划百年百位文化艺术名家成就展、“栋梁——一代建筑宗师梁思成学术文献展”、小林漫画江门展等系列活动,以高品质的文艺作品提振信心、温暖人心。
坚持以文化人以德润城
实现社会文明程度提升
当热播剧遇上音乐党课,将是怎样的奇妙体验?近日,新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众多剧迷、“安欣粉”们,带着特别定制的音乐党课——《你好,“安欣”》,一同走进《狂飙》取景地之一的新会人民会堂,重温人民好警察“安欣”的最燃发言,感受他的忠诚正义。“这种形式非常好!”通过本节音乐党课打卡,听众孙健表示,从中汲取了向上向善的力量、感悟为民的情怀,增强了担当勇气。
这是江门注重共建共享、延伸拓展,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向纵深发展的一个缩影。
如今,全市7个县(市、区)、73个镇(街)、1327个村(社区)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同时,江门拓展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点80多个,全市共建有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1490多个,其中建有14个镇(街)示范所、146个村(社区)示范站。
近年来,江门持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弘扬时代新风,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比如,开展“金扣子”思政课PK大赛,两节思政精品课入选2022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七彩流动课堂”品牌入选2021年全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获评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二等奖。
“好人”闪耀的道德光芒,成为这座城市温暖的感动。
江门常态化开展先进典型推选和学习宣传,2022年来,共评选“江门好人”39人,其中7人获评“广东好人”,1人获评“中国好人”;评选江门“新时代好少年”40人,1人获评广东“新时代好少年”;2位“江门好人”获评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志愿服务是侨都江门的一张“金名片”。据统计,全市注册志愿者达72.8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约15%。此外,江门在全省率先制定《关于推进江门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广实施“五邑志愿服务银行”项目;启动“为爱心传递·让生命续航”(江门AED)公益项目,广泛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募集捐款100万元。江门市行政服务中心作为全省唯一典型获评第七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6个典型入选“2022年度广东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
让人欣喜的是,江门正找准自身优势特色、抓住关键持续发力、创新运用创建载体,充分发挥专业力量、名人效应、群众力量,让文明风尚浸润人心。
一方面,坚持“专业思维”,江门专兼结合打造专业队伍。以专为主,增强内核专业人才力量;以兼为补,成立外延性创建专班队伍。另一方面,坚持“创新思维”,邀请刘德华、谭咏麟等10多位江门籍港澳明星录制视频,集体为江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加油鼓劲。同时,连续三年举办快递(外卖)小哥系列活动,传递文明出行理念,开展“文明之歌大家唱”传唱活动,推动文明城市宣传全覆盖。
斑马线前,机动车缓缓停下,礼让行人后再通行;公交车上,年轻人主动起身,给老人、孕妇让座;餐馆内,顾客按需点菜,避免浪费……如今,一朵朵文明之花,时时刻刻在侨都江门绽放。
坚持系统谋划精准精致
实现城乡环境宜居美丽
打开“江门市观鸟地图”,进入“江门发布”视频号等平台,广大市民、网民以及海内外华侨华人即可随时随地观看鸟儿的日常:万鸟齐飞、鱼翔浅底、人水相依……小鸟天堂生态画卷徐徐展开,生动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
作为“中国侨都”,江门探索一系列创新举措,使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不断激发生机活力,围绕“小鸟天堂”主题,连续两年策划开展“中国侨都(江门)首届小鸟天堂观鸟生态节”系列活动,吸引近千万海内外网友关注。
这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江门坚持“系统思维”,坚持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整体把握、统筹推进,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一起抓”推向了“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的新高度。
坚持“两山”理念——
江门加强生态保护,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前,江门拥有林地面积42.88万公顷,森林蓄积量达2526.52万立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34%,人均森林碳储量14.4吨,各项指标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中排名前列;持续建设城市绿道、森林湿地步道等公共慢行系统,擦亮“小鸟天堂”等生态名片,努力建设山水融城、绿色低碳的“绿美江门”。
“江门是个宝藏城市,有小鸟天堂、上下川岛等生态旅游资源,山清水秀,十分宜居。”江门市“百名博(硕)士引育工程”引进对象刘大为说。
从“侨都”到“首都”,“小鸟进京”向世界展示中国之美。2022年4月,市委宣传部联手北京大学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等单位打造的音乐剧《小鸟天堂》在北京上演,以小鸟天堂生态保护为案例宣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传播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实践,获得社会各界好评。
强化一体创建——
江门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全域创建取得新成效。台山、鹤山成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今年正全力争创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全市共有全国文明村镇12个、省文明村镇13个、市文明村镇125个,全市1056个行政村全部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创建标准。2022年,新建成一大批岭南特色美丽乡村,创建中国美丽乡村3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和示范点18个,获评广东十大美丽乡村1个、美丽乡村精品线路3条、特色名村5个。
如今的江门,城乡社区更有烟火气、生活味、归属感,城市宜居品质明显提升;一次温暖的礼让、一句礼貌的问候,举手投足间,展示这座城市文明程度可感的细节;市民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用文明厚度彰显城市形象,江门让居者自豪、来者依恋、闻者向往。
当前,江门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保持创建劲头不松、标准不降、力度不减,进一步擦亮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打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综合实践区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文明江门,藏着我们爱上这座城的一万个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