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巷村处处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罗霈
通讯员 罗秀雯
初春,走进蓬江区杜阮镇上巷村,一条色彩艳丽的彩虹道在村前展现。村内古树林立,鲜花盛开,处处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上巷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梅芳介绍,近年来,该村从外到内焕发出了新气象。“这些年,村里陆续建成了红色驿站、党史长廊、水上书吧、党建广场、榕树讲堂、中轴广场、彩虹道等多个休闲活动阵地,还形成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上巷模式’,这些变化离不开村规民约的大力推行。”
修村规 守村约
文明乡风浸人心
“本村干部、党团员带头,全村村民积极参与农村志愿服务,树立奉献、友爱、互助的新风尚……”在上巷村,村规民约张贴在党群服务中心门口宣传栏的显著位置处。走近看,内容涉及公民应尽的抚养、赡养义务,到婚丧嫁娶,再到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如何商议处置等各个方面,村民进出党群服务中心时都会留意。
上巷村支委梁立文说:“过去很多事情都需要村干部去协调,但自从建立了村规民约,全村有了一致的行为准则,村民发生矛盾和纠纷时就拿出来比对,心平气和商议解决,争议大大减少。”
从“村委拍板”到“村民事村民定”,上巷村始终坚持群众的事情群众说了算。黄梅芳介绍,村规民约都是经村民讨论商榷形成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操性。在修订最初,团队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纳、整理和完善,家家户户都同意了,才形成最终版本,真正实现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提倡喜事新办,不铺张浪费;丧事从俭,自觉抵制陈规旧俗,推行殡葬改革,严格执行上级有关殡葬管理规定。本村村民遵守殡葬政策,村委会一次性补助殡葬费800元……”日前,上巷村通过“大喇叭”向返乡村民宣传村规民约,倡导村民以环保健康的方式欢度节日。
“用‘大喇叭’广播,让文明乡风入脑入心,这是上巷村治陋习的举措之一。”上巷村支委黄耀锦介绍,以前,一些村民好面子、好攀比,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颇为盛行。“人情账单”不仅造成粮食浪费、家庭负担,而且还让乡情变了味,群众“有苦说不出”。
上巷村用村规民约规范红白事操办,积极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新事新办、厚养薄葬、丧事简办已成为村里的新时尚。“去年,村里的老人黄奶奶去世,按照村规民约的规定,没有搞任何吹吹打打的活动,就是简单举行了哀悼仪式。”村民黄演平告诉记者,老人家逝世后,村两委干部和红白理事会成员第一时间到其亲人家中慰问,同时宣传镇政府关于移风易俗的倡议。经过一番耐心劝说引导,老人家的家人接受了丧事简办的建议。
传民约 谋发展
乡村振兴添动力
去年4月,上巷村把垃圾分类、门前三包等写入了村规民约,运用积分制管理模式,每月一小评,每季一大评,村民纷纷参与垃圾分类攒积分换礼品。
逢年过节,前来村委兑换礼品的村民络绎不绝。“‘小积分’解决‘大问题’,将垃圾分类由‘任务命令’转为‘激励引导’,大家在垃圾分类过程中享受到了实惠,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高涨,村里的环境也更加干净整洁了。”梁立文说。
近年来,上巷村不断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还将提升人居环境、合规建房等具体要求写进村规民约和村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在“三清三拆三整治”等工作中,村两委成员带头行动,清理房前屋后和村头巷尾杂草杂物,拆除废旧危房、铁皮屋、猪舍、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带动群众共同解决环境问题,打造出美丽宜居的生态乡村。
如今,上巷村的道路经过修整,变得宽敞、平坦,路边增设了小公园、驿站、骑行彩虹道等休憩活动场所,一排排黄花风铃木更是为上巷村增添了一抹亮色。“村容整洁了,基础设施齐全了,空气也清新了,村里越来越漂亮了,来我们村打卡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提到村里的改变,村民黄叔感到很自豪。
上巷村的村规民约逐步营造了该村淳厚、平和、良善、进取的好村风,为村子发展按下了“快进键”。
通过美丽乡村示范村、旅游精品线路、“一村一品”等建设,活化了村内的土地资源、物业资产,引流入村,上巷凉瓜合作社的成员已经由26户增至52户,种植方式由零散种植演变为集中种植,种植总面积由原来部分零散地增加到现在近4公顷,年产量由2万公斤提高到5万公斤,销售价格也由每公斤6元提高到20元。借助网络平台,上巷村打通了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凉瓜一上市,就有很多人慕名而来,很快就订购一空,常常出现有价无市的情况。仅仅两三年时间,村民们的经济收入增长近40%,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了,“美丽乡村”变成了生产力。
村规民约“约”出文明好风气。上巷村支委、村委会副主任黄顺强告诉记者:“推行村规民约以来,村里发生了大变化。2021年,尽管疫情形势依旧严峻,但村集体收入达285万元。村里也先后荣获‘广东省卫生村’‘江门市生态村’‘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接下来,为进一步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上巷村还将探索推行道德评议“红黑榜”,鼓励村民就事议事,该表扬就表扬,该批评就批评,让村民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行为准则,坚持引领文明新风尚,让美德之树四季常青、道德之花遍地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