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前斌
刘志坚
王继远
何浏
吴海民
李卫忠
卫中旗
达潭辉
昨日(1月6日)下午,市社科理论界学习宣传贯彻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专家座谈会召开。会议就社科理论界深刻领会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做好学术研究和理论研讨工作作出具体安排部署。
会上,我市8位专家学者分别围绕工业园区升级、品牌建设、制造业发展等主题发言,畅谈学习体会。
会议要求全市社科理论界要笃学践行,全面把握市党代会精神。一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各项决策部署上来,先学一步,学深一层,深学、细学、认真领会,推动党代会精神入脑入心、见行见效。二要凝心聚力砥砺前行,为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供智力支撑。紧紧围绕“六大工程”部署,统筹发展和安全,抢抓“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高质量开展学术研究和理论研讨。三要开创社科工作新局面,锻造一批敢闯敢试敢打硬仗的“社科理论铁军”。迅速将会议精神转化为推动科研工作的强大动力,充分发挥好社科联“桥梁纽带”和“思想库”“智囊团”作用,构建“社科之家”,搭建学术平台,畅通社科渠道,团结联系发动好省市社科专家,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阐释之声、谋发展之计、献务实之策,造就一批“猛将”“闯将”“干将”,推动新时代我市社科理论事业高质量发展。
文/图 黎禹君 蔡俊彬 罗翠云
市统计局党组成员、三级调研员赵前斌:
必将在经济上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市党代会报告既是一篇振奋人心的新侨都建设宣言书,向海内外宣示了未来江门的宏伟蓝图;又是一张设计精细的新征程路线图,为实现目标提供了科学指南;还是一个经济大发展的新纲领,将创造新一轮大发展机遇。报告中提出的“科技引领、工业振兴、园区再造、人才倍增”等重大工程,深入阐述了第一动力、主力产业、载体优化和第一资源问题,是对江门经济发展的系统性、科学性设计,既体现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深入贯彻,又体现了对经济发展新形势的洞察及其新规律的把握,是实现经济目标的关键几招。
习近平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新形势下经济发展再走老路子“熬”不出来,也等不来新机遇,要创新发展才有出路。从全省近几年发展来看,一些地方在创新、产业、园区、人才方面寻求重点突破,带来了发展的高质量和快速度。这次党代会对这几方面系统谋划、对标一流,紧密结合实际提出具体可行的指导意见,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必将带来经济发展方式的巨大转变,必将开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必将在经济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鸿篇需要精研,精品需要细读。这次党代会报告的不一般,体现在上述有关经济方面几大工程的每一字每一句,党政人员可读出前所未有的工作责任和方向,企业家可读出无限商机和成功的希望,学者可读出新观点新方法,江门市民可读出经济更加繁荣、生活更加美好的未来。
五邑大学江门市地方立法研究院院长、教授王继远:
深入推进法治江门建设
江门要立足城市战略定位,体现侨乡特色,围绕“六大工程”,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做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推进法治江门建设,优化法治营商环境。
一是采用“小快灵”立法技术。在立法原则上,坚持问题导向,建议立法重点围绕“六大工程”,重在突出地方特色。在立法语言上,做到具有指导性、方向性、操作性。在立法结构上,突出市场环境、政务服务、监管执法、法治保障的制度设计。
二是发挥省“数字政府”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作用,以信息化助力营商环境优化取得新突破。全面推进“六大行动”,将一批优秀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成果和经验做法通过地方立法转化为治理手段。推动数字经济、数字产业发展,更好实现“科技引领”。
三是以建设国家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为契机,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服务好“工业振兴”“园区再造”工程,推动生产要素集聚,完善产业协同创新,形成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市场。
四是突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的功能定位,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合作。对标对表湾区内先进城市,推动江门参与珠三角都市圈和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区建设。深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更好实施“港澳融合”。
五是优化营商环境要做好“侨”文章,发挥侨乡资源优势。要做好侨资源文化、产业化和权利化这篇大文章,推进开展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等,加速形成“侨都赋能”的发展格局。
六是应当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提高人才资源服务质量,实现“人才倍增”目标。制定人才培养、选拔评价、激励保障等措施,实行更加开放的境外人才引进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健全和谐劳动关系的协调机制。
五邑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吴海民:
向科技引领和创新带动要红利
市党代会报告从经济实力、科技创新、侨都建设、区域平衡、社会治理、人民生活等方面提出了今后五年奋斗目标,为未来五年我市跨越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绘就了宏伟蓝图。特别是在经济建设上提出地区生产总值朝着5000亿关口奋进,成为珠江西岸重要增长极,尤为振奋人心。目标已经明确,关键在于如何落实。
对江门而言,实现经济高增长的支撑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变。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导致人口红利快速消失;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使得环境红利快速消退;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外来投资(FDI)的抑制,造成资本红利优势不再。因此,要在人口、环境、资本等新的约束条件下,突破当前发展瓶颈,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一是加快创新驱动,向科技引领和创新带动要红利;二是壮大人口规模,尤其是年轻人口的比重,引进人才,建设充满活力的“年轻城市”;三是大力承接深圳、佛山等城市的产业转移,加大项目和外来资本引进力度和规模;四是提升区位优势,进一步发挥大湾区沿海城市和大湾区承东启西、辐射大西南的枢纽门户的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建设,加快珠西国际物流中心建设,谋划开通中欧班列和东南亚货运铁路班列,面向RCEP地区开通更多国际直航航线,打造畅通双循环的国际供应链,更好地融入全球价值链。
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卫中旗:
以“工业振兴”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侨都建设
市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侨都的目标,必须牢牢抓住实现现代化这个主题主线,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深入推进“六大工程”,推动江门高质量发展。
“六大工程”是新发展阶段江门实现新跨越的科学举措,将为推动江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侨都提供有力支撑。现代化的核心在于工业化,江门作为一个传统工业城市,工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居核心地位,“工业振兴”工程无疑将助力江门建设制造强市,提升江门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侨都奠定坚实工业基础。
“工业振兴”意味着工业在规模、结构、技术、质量、效益等方面全面优化提升。深入推进“工业振兴”工程,必须综合施策,注重标本兼治。一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模,提升新兴产业在整体工业中的比重;二是推动传统制造业与数字化技术、智能化技术深度融合,通过建设数字化和智能化工厂、车间、生产线,促进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及供应链、产业链的优化升级;三是加强“链主型”企业引进和培育,通过“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等举措,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和自主可控;四是强化新技术研发和应用,培育大批本土“专精特新”企业,增强本土企业核心竞争力;五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培育适宜工业项目落地生根的沃土,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壮大的生态环境;六是全市上下应统一思想和认识,弘扬斗争精神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勇于担当、迎难而上,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为之不懈奋斗。
五邑大学江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志坚:
优化再造园区管理运营体制机制
不断创新园区管理运营体制机制是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制度安排。市党代会报告提出的“推动管理运营优化再造,提高园区开发建设水平”切合江门实际,为推进“园区再造”工程指出了正确方向。
针对当前江门市重点产业园区管理运营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就优化再造园区管理运营体制机制,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因应园区地域实际和发展阶段要求,持续优化管理权限视角的行政区与经济区的适度分离。因地因时采用“园政合一(园镇融合)”“管委会直管”“上级管委会统筹”等模式,处理好园区管委会与属地政府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区域和行政区域的关系,积极引入国内外一流园区开发公司与我市国资公司共同开发运营。
二是以制度安排为重点,积极推进园区协同联动和共建发展。探索实行“一区多园”叠加“园区+市县镇协同”“园区+园镇联动”“园区统筹组团发展”等管理体制模式创新,进一步完善“多区统筹与联动”顶层制度设计,推进园区协同联动甚至扩园发展。适时出台一些推动“特别合作区”发展的政策措施,重点推进江门为主或参与的共建园区、平台发展。加快建立健全异地招商(合作共建)的共建、共享机制的制度性建设,积极探索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功能区建设,在合作共建中探索GDP核算和税收分成。
三是创新园区投融资体制机制,建设基金小镇(金融集聚区)。建立项目分类融资机制,创新应用多元化投融资模式,扩大融资渠道。建设基金小镇(金融集聚区),积极壮大基金规模,提升金融对园区建设和发展的支持度。
五邑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粤港澳大湾区农业品牌研究院院长何浏:
促进现代特色农业持续快速发展
市党代会报告在总结过去工作时指出“侨都品牌更加突出”,又提出“建设新时代‘中国侨都’其时已至、其势已成”。这是对多年来江门城市品牌建设的肯定与鞭策。在现代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发展离不开经营、营销和品牌。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科学地提炼出江门侨乡文化的核心价值要素,化无形为有形,为全市协力打造并实施侨都品牌战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
报告还提出,“坚持差异化竞争,加快形成西部优势资源产业集群”“高质量建设大湾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可喜的是,近年来,江门农业产业逐步走上转型提质发展的轨道。市委、市政府和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提出了“园区带动、科技支撑、培育主体、打造品牌”的思路,正在重点规划建设“新会陈皮”“马冈鹅”“台山大米”“台山鳗鱼”等多个代表性的各层次级别的现代农业园区和特色农业乡村小镇,积极培育了一批产值过百亿元的农业园区和龙头企业,倾力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使我市的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层次稳步提升,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这为江门农业品牌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
为此,我们要按照标准化生产、品质化保障、品牌化运作的要求,依靠科技创新提质增效,围绕市场需求做大做强,努力打造优秀的江门五邑区域特色农产品或农业品牌,促进现代特色农业持续快速发展。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经管学院院长、副教授李卫忠:
深入推进摩托车产业发展
市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深入推进“工业振兴”工程。加大摩托车、造纸等产业数字化改造升级力度。摩托车产业作为江门市特色优势产业,深入推进摩托车产业发展对江门勇当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力军、打造全国领先的摩托车生产与服务基地有着重大影响。建议要坚持三大发展定位:打造全国新能源摩托车生产基地、全球摩托车配件交易博览中心、全国摩托车文化体验中心。
同时,实施四大行动:实施高端研发平台搭建行动——深入推进“科技引领”工程,整合现有研发平台,全面对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创新资源要素,进一步推动与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大院大所”合作,高标准、高规格搭建摩托车创新平台。
实施产业链补链强链行动——发挥大长江集团“链主”企业示范带动效应,引进产业链上游关键、薄弱、缺失的主要零配件合作企业,打造上下游一体化发展的产业发展联盟或产业综合体,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围绕整车上下游配套产业链。
实施智能制造发展行动——进一步推进产业重点企业开展存量生产设备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大对摩托车产业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试点示范培育。推动“互联网+”技术在产品中运用。
实施企业培育提升行动——充分利用江门摩托车产业链较完善、土地资源丰富以及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采取主动招商、产业链招商、点对点招商等招商方式,引进一批优质企业。加大对本地摩托车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经管学院副教授达潭辉:
大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改造
市党代会为下一个五年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标志着我市各项事业发展即将掀开新的一页。
作为“六大工程”之一的“工业振兴”工程,提出坚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实现江门工业大发展大突破。在发展策略上分别对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了不同的措施。一方面巩固发展提升战略性支柱产业,筑牢工业规模化发展基本盘:即重点发展壮大智能家电、现代轻工纺织、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和食品四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优化提升新一代电子信息、汽车、先进材料、绿色石化、超高清视频显示等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另一方面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工业跨越式发展新引擎:即重点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激光与增材制造、安全应急与环保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能源、前沿新材料、精密仪器设备、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过去几年来,我市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未来五年,要坚决贯彻市党代会精神,大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建议实施以下发展策略:发挥产业链链主企业的龙头引领作用,加快数字化转型核心技术创新;对龙头骨干企业、中小企业和生产性服务商等进行分类施策,打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生态系统;深化人才引培,解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人才缺失问题;加强财税支持,营造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发展环境;发挥国资主导,建立健全多种可持续投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