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发力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政策“含金量”
新华社北京12月21日电 2016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发力点何在?2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诸多新论断、新政策、新举措,传递出一系列含金量十足的政策走向。
十个“更加注重”指明新常态下“怎么干”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新常态调控思路的重大创新。如果说上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提出和阐释“新常态”的话,那么这次会议的着力点则放在新常态下“怎么干”。
“新常态是中国经济从量变到质变长期积累、发展演化的必然结果,一方面表明我国发展站上了新的平台,另一方面表明转型升级的任务依然繁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宇说。
正如会议所指出的,这是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抓紧做好工作,就能顺利过关。会议提出了经济发展、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产业结构、城镇化、区域发展、生态环境、民生、资源配置、对外开放十个方面的“更加注重”,明确了新常态下工作的重点转向。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说:“这十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递进,指向性鲜明,认识论和方法论兼具,政策性和针对性突出,为今后在新常态下如何开展经济工作提供了遵循。”
企业成本要六个“降”
“要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打出‘组合拳’。”会议明确明年将通过六个“降”帮助企业降低生产、经营各个链条成本: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进一步正税清费,研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降低社会保险费,研究精简归并“五险一金”;降低企业财务成本,金融部门要创造利率正常化的政策环境;降低电力价格,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降低物流成本,推进流通体制改革。
“焕发企业活力是整个结构转型的基础,这次减税范围广、力度大,基本涉及全部政府调控范围,且切中时弊。”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斌举例说,增值税目前是第一大税种,如降低税率会带来较大的减负空间。
提高财政赤字率强调“阶段性”
明年宏观调控政策总基调将保持稳定,但针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一些新提法值得关注。
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实行减税政策,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并明确要保障政府应该承担的支出责任。
“针对当前既要适度扩大总需求,又要着力改善供给侧两方面的任务看,财政政策要承担更大的责任,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是必要选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
今年我国赤字率约2.3%。张斌说,我国进入推进结构性改革攻坚阶段,适当提高赤字率,有助于保障民生支出,开拓减税空间,为企业降低成本。“当前提高赤字率仍有一定空间,但‘阶段性’强调的是要把握力度,不会引发财政风险。”他说。
张立群说,财政和货币政策不宜过度扩张,将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发挥稳增长的政策效应。
房地产去库存以“通”代“限”
“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就化解房地产库存,会议作出一系列部署,最重要信号就是治标治本兼顾,供给侧与需求侧管理同时发力,在稳定房地产市场过程中,促进房地产业转型,形成长期消费预期。
——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
——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使他们形成在就业地买房或长期租房的预期和需求。
——明确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方向,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
当前楼市高库存,一大症状就是结构性供需错位。供给侧管理就是要使房地产生产商提供更适销、对路、宜居的住房消费品:
——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成为租赁市场的房源提供者,鼓励发展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企业。
——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会议还提出,要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有专家分析说,这意味着过去采取的一些限购等临时性举措有望逐步取消,但这要看后续进一步动作。
化解产能过剩要“闯关过坎”
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中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认为,经济增速放缓,表面上是需求不足,实际上是供给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一方面已有供给因为供大于求出现了过剩;另一方面部分需求缺乏相应的供给难以被满足。
专家认为,有效出清过剩产能是推进结构调整的核心。近期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不断下滑、工业价格持续回落,产能过剩是症结所在。一些行业的“僵尸企业”要得到有效妥善处置。
为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会议强调,妥善处理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做好职工安置工作。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表示,化解过剩产能要在化解存量和控制增量两方面同时发力。一方面要加快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挖掘传统产业升级潜力,并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兼并重组等方式,促进市场出清;另一方面,严格控制增量,防止出现新的产能过剩。
“在这个过程中,要强调社会政策发挥兜底作用,减少给就业和社会稳定带来冲击。”他说。
扩大有效供给重在“补短板”
扩大有效供给,着力补齐短板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点之一。会议明确,要通过打好脱贫攻坚战、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培育发展新产业、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继续抓好农业生产等方面扩大有效供给。
“目前我国的供给存在着重复和过剩的情况,下一步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应着眼于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益,这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重要意义。”王军说。
“创新”在扩大有效供给的众多措施中成为亮点。会议指出,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培育发展新产业,加快技术、产品、业态等创新。
王军说,针对一些落后存量,不能简单关门破产,创新就可以通过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达到用增量来化解存量的效果。
关键环节改革“齐发力”
推进结构性改革,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会议对多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明确提出方向和目标:
——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财税体制改革,抓住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地方税体系等关键性问题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尽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银行体系改革,加快发展绿色金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个人账户,提高统筹层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这些改革均突出了问题导向,全面深化改革将贯穿始终。”张立群说,国企改革为过剩产能调整、市场出清提供基本经济制度支持;财税、金融、银行等领域改革,兼顾稳增长和调结构;养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针对结构性改革推进可能带来的下岗、就业等问题,强调基本民生兜底。
调动各方积极性积聚合力
尽管新常态提出已近两年时间,但时至今日面对新常态,依然有一些人或等待观望,或无所适从。专家指出,会议之所以强调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目的是在全社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形成新常态下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王小广说,调动各方积极性的核心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我们有越来越丰富的人力资本,关键是如何通过政府职能转变、体制机制改革将富矿变为新的生产力。”
调动积极性,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不可偏废。会议谈改革政策,明确允许地方进行差别化探索,发挥基层首创精神;谈防范风险,提出要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做好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工作。
“中央在战略上已做好了顶层设计,给地方留有改革试验空间。各地只要因地制宜、各显神通、敢闯敢试,就能形成你追我赶、奋发有为的良好态势。”张占斌说。(记者 张旭东、赵超、安蓓、何雨欣、王希、王立彬、于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