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上午,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2022年上半年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进展情况。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文丽,党组成员、副局长黄锐楼,党组成员、副局长曹志明,党组成员、副局长吴克勇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江门日报、江门电视台等10家新闻媒体参加发布会。
发布会上,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文丽介绍,2022年上半年,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市委“1+6+3”工作部署,深入推进“六大工程”,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取得积极成效。
一、就业局势基本保持稳定。截至6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19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3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097人,分别完成任务目标的54.87%、54.21%、54.85%。上半年,突出就业优先。实施3.0版“促进就业九条”,出台两批暖企助企扶持政策,发放就业创业政策补贴4684.74万元,促进1.79万名劳动者稳定岗位、保障4083家市场主体发展。突出就业供给精准对接。聚焦14条产业链企业用工需求,举办“邑企圆梦”系列线上招聘会,并组建“首席服务官+服务专员”队伍,提供“一企一策”保障服务。全市产业链重点关注企业在岗员工28.93万人,同比增幅2.99%,环比增幅1.74%,对我市经济发展起到积极带动作用。突出创业带动就业。新增大广海湾青创智谷人力资源综合服务平台,全市创业孵化基地达到22家,累计创业带动就业1.06万人次。向全市53家小微企业发放“乐业五邑贷”1.55亿元,贷款额同比增长36.69%。
二、“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扎实推进。在“粤菜师傅”工程方面,注重“育”与“创”结合。聚焦产业全链条发展,创新培养模式,实施名厨、名街、名菜“三名工程”,组织5场星级名厨进校培训活动,累计创建美食名街4条,开展“邑味名菜”菜式研发品鉴活动10场。累计扶持78家“粤菜师傅”彩虹计划创业店,推动技能育才促创业,带动就业创业超4000人。在“广东技工”工程方面,注重“评”、“培”、“用”结合。出台《江门市“侨都工匠”评选和扶持办法》,评选江门市首届“侨都十大工匠”、“侨都百优工匠”,涵括8大产业集群和14条产业链的100多家企业,营造了全社会崇尚技能的浓厚氛围。全省首创“园区技校”项目,建立“院校+园区+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培养载体104个,服务21家重点企业,提供“菜单式”培训1827人次,掀起了企业和员工“自主培训”“自我提升”的热潮。在“南粤家政”工程方面,注重“强基地”与“育品牌”结合。培育市级家政龙头企业8家,全省首家南粤家政(江门)产业研修院正式启用,建成南粤家政综合服务示范基地台山分基地。启动“邑管家”侨乡品牌工程,全省首推“安心码”诚信体系,贺云霞等优秀家政人获评全国“最美家政人”。
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全市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328.51万人,同比增长5.98%。向1.13万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补助金1192万元。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历史留存资金分配进度达100%。2022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较2021年上调4%。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至200元/月,高出省标准20元/月。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提高至94.82万元。推出社保助企纾困“组合拳”,为全市超5万家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补贴1.02亿元。推动全市7家银行提供社保卡“换卡不换号”服务,极大方便了广大参保人。
四、人才引育实现量质双升。一是进一步强化了人才载体建设。全市现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含园区分站)19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55家、广东省博士工作站59家,现有在站博士后88人。江门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台山分园试运营。二是进一步深化了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巩固乡村工匠职称改革试点成果,扩大评价专业范围,新增乡村工匠职称349人。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赋能”行动,全市144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评价机构开展评价1.37万人。三是进一步优化了人才服务。江门市人才安居乐业生态园信息系统成功上线47项业务,推出了人才综合服务地图,兑现补贴超1.7亿元。
五、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一方面,着力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16项工作机制,构建起全市根治欠薪上下联动、部门协同、联防联治工作格局。同时,我们在全省首创了“以奖代补”方式助推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充分调动了基层工作积极性,根治欠薪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另一方面,我们开展“三个一百”攻坚行动。组织全市人社系统100名党员干部建立“根治欠薪”红色先锋突击队,开展百日攻坚行动,目前累计督导约100个在建工程项目落实整改问题120多项,有效将劳资纠纷矛盾化解在基层一线、萌芽状态。
下一步,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持续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民生保障工作,服务全市发展大局。一是稳住就业“基本盘”。出台3.0版“促进就业九条”配套文件。强化对高校毕业生、异地务工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服务。高质量承办和举办省市两级创业创新赛项。二是织密社保“安全网”。引导新业态从业人员积极参加社会保险。延续社会保险费“缓、返、扩”等惠企政策,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推动“免申即享”“即申即享”。三是打造人才“生力军”。高标准承办广东省第二届“南粤家政”技能大赛总决赛。召开江门市“三项工程”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持续推进“园区技校”项目。探索成立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完善“一卡、一网、一站”立体化人才服务模式。四是守好工人“钱袋子”。积极创建2022年金牌调解组织。落实省、市16项根治欠薪长效机制,从严从速从快查办欠薪案件,确保全市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
记者问答实录
人民日报记者提问:当前正面临高校毕业季,大批高校毕业生涌入求职市场,就业问题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请问,人社部门在帮助重点群体就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克勇答:
面对疫情和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我局以“三个着力”,全力以赴稳就业保就业。
一是着力拓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出台江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方案,专项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首先,广泛募集优质岗位资源。深挖政策性岗位超4000个,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已发布岗位2900个,应届毕业生可报岗位超过91%。“三支一扶”计划、“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等基层岗位1000多个。鼓励市场化就业,发动500多家规上民营企业拿出3500多个优质岗位,向高校毕业生对口推荐。还计划开发就业实习见习岗位5000多个。其次,搭建招聘对接平台。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进校园活动,上半年举办招聘会183场,5563家次企业,提供岗位超11万个次,达成就业意向1.54万人次。今年6月以来,我市通过江门市中小微企业诉求快速响应平台,加大了解决企业诉求力度,也收到一些企业反映用工需求问题,让我们能第一时间了解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用工需求,累计为253家企业解决用工需求428人,及时高效对接解决用工需求问题。接下来,希望各企业更多使用市中小微企业诉求快速响应平台,我们也将更多渠道收集各企业岗位需求,开展招聘对接活动。再次,充分发挥政策红利。上半年,全市发放硕士和本科毕业生住房生活补贴、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补贴等1897万元,惠及6800多人。为吸引更多高校毕业来江就业创业,我局大力推动“一揽子政策”中应届高校毕业生住房和生活补贴落实,6月28日补贴申请功能正式上线,迅速向本地5所高校近1万名毕业生发送补贴申领提示信息,现已有100多名毕业生进行预申请。截至目前,全市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83.04%,其中留江率达23.88%,已比上一届提升4.51个百分点。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补贴宣传和发动,大家也可以关注我们“五邑人社”微信公众号查阅相关政策。
二是着力抓培训,保障受疫情影响企业员工稳定就业。组织38个受疫情影响行业,315家重点企业开展14场技能培训,提升从业人员职业技能1284人次,为企业员工长远发展提供技能支持。同时,积极落实“一揽子政策”中的社保减负惠企措施。通过“免申即享”“一键发放”模式,帮助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中小微企业排忧解难、平稳发展,上半年帮助11万家用人单位减轻失业、工伤保险缴费负担0.44亿元;为1.6万家制造业小微企业发放社保缴费补贴3000万元,1.2万家特困行业企业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4400万元。下来,我们将继续落实减负稳岗举措,缓解企业困难和压力,稳住我市就业基本盘。
三是着力强服务,帮扶困难群体多渠道就业。今年以来,为1.5万人提供“一对一”就业帮扶5.1万次,促进就业4933人次。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545个,目前在岗210人,其中脱贫人口164人,兜底保障困难群体就地就近就业。与广西崇左市等对口帮扶地区建立劳务协作机制,向崇左市推送我市14家企业862个岗位信息,引导农村劳动力和脱贫人口有序转移到我市就业。下来,我们将持续强化对就业困难人员、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的精准帮扶,帮助他们尽早实现就业。
最后,也希望媒体朋友更多宣传我们的就业政策和良好的就业环境,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江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南方日报记者问:刚才听到介绍,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推进“人才倍增”工程方面采取了许多有效行动,推动人才引育实现量质双升。想问一下,今年以来贵局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哪些成效?下一步还有什么举措?
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锐楼:
今年以来,我局深入推进“人才倍增”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呈现四个“持续”:
一是技能人才持续增长。实施技能人才支撑产业“十项行动”,新增技能人才1.27万人,同比增长252%;新增高技能人才3319人,同比增长341%。推广“校企双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全市新型学徒制培训备案企业增至115家,累计培训备案6283人。搭建技能人才成长通道,累计自主培养了领军人才9名、首席技师31名、高级技师1924名、技能大师80名。
二是技术人才持续壮大。推进职称“牵引”工程,新增专业技术人才6559人。申报工程专业职称3375人,同比增长113%;通过专利、参与标准制定、获得科学技术奖等绿色通道方式申报中级职称近200人,是过去两年总和的3.2倍。持续开展“双通道”线上线下宣讲,超4000人次观看。
三是产业工程师持续增加。深入到1767家企业和601位产业工程师中开展课题调研,形成了专题报告,起草了产业工程师集聚计划实施方案,制定了产业工程师中国侨都研学路线、产业工程师紧缺人才目录和产业工程师地图,并在广州、深圳和东莞等地开展了多场产业工程师专项招聘活动,全市新增产业工程师人才1577人。
四是博士人才持续汇聚。开展“侨都博士博士后服务系列活动”,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量质双提升,新增省级博士博士后平台19个,同比增长190%;2家单位申报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获省复核通过。新增博士博士后98人,其中,新进站博士后18人,同比增长350%。
下一步,我们将在四个“深化”继续提升四支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深化技能人才支撑产业“十项行动”。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继续推动技工院校扩容提质,实施技工教育双元制“创新”行动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赋能”行动。
二是深化专技人才职称评价改革。探索有条件的大型民营企业或产业链开展职称自主评价,举办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高级研修班,探索乡村工匠全链条培养模式。
三是深化产业工程师集聚计划。继续组织产业工程师专项招聘活动,开展中国侨都产业工程师研学活动,举办产业工程师揭榜创新赛和产业工程师城市论坛。
四是深化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扩容提质。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引育一批急需紧缺博士博士后人才。
江门广播电视台记者:刚才发言人提到“园区技校”项目,能否介绍一下“园区技校”项目的背景内容,当前进展和下一步有何计划?
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曹志明:
为解决我市产业发展面临的“技能人才供给”“技术技能提升”的瓶颈问题,我局牵头推行“园区技校”项目,创新产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产业园企业提供精准化培训服务,改善产业园区技能人才培养环境和优化技能人才队伍结构。
“园区技校”项目有三方面主要内容。一是搭建培养平台。整合全市职业(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资源,对接3大组团、12个重点产业园区和14条产业链,建设一批“园区技校”共建联合体、培训点、技能大师工作站和信息共享中心等载体,逐步构建“院校+园区+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创新培训方式。实施园区企业新型学徒制和产业园区技能培训巡回服务行动计划,通过个性化、“菜单式”提供优质技能培训服务,每年培训不少于5000人次。三是创设成长通道。探索实施“园区技校”技能提升积分制,引导技术工人线上学习提升技能45000人次,举办产业园区高技能人才创新大赛、园区企业技能练兵比武等,打造企业内动力技能生态。
今年以来,“园区技校”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是主动服务园区企业培训需求。深入8个重点产业园区,走访80多家企业摸排需求,根据企业需求设计发布了第一期“园区技校”培训课程清单100项,以“一园一策”“一企一案”“职业能力提升”的模式,为41家企业设计了76个培训解决方案,为265家次企业提供精准化服务,提升产业技术工人职业能力2264人次,企业满意度达100%。二是搭建产教融合多元平台。对接产业园区和企业建设4类培养载体104家,首个“园区技校”共建联合体项目——“江门市技师学院恩平智造学院”面向社会招生。江门市新会技师学院与李锦记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开设食品安全检验专业。台山市技工学校与金桥铝型材厂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园区技校”共建联合体。三是推进园区技术项目对接。三所技工院校与多家企业建立技能大师工作站,先后完成“智能对刀检测器”等13项校企技术研发项目,科研成果得到应用和推广。四是构建产业技术工人技能评价体系。围绕“八大战略性”产业集群技能人才发展需求,建立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体系,上半年累计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评价1.37万人,新增技能人才1.27万人。
下一步,将从三方面加大力度推进工作。一是广宣传,面向我市重点园区和企业推广项目的做法和成效,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二是深推动,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提供优质的 “菜单+订单”式培训服务。三是抓成效。搭建“园区技校”线上技能学习培训平台,激发企业技术工人提升技能的积极性,建立“院校+园区+企业”的技能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为“工业振兴”“园区再造”工程提供技能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