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2005年预算执行情况
和2006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 2006年3月22日在江门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江门市财政局局长 马跃敏
各位代表:
我受江门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江门市2005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
一、2005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5年,我市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十届六次全会要求和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预算,坚持“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规”的原则,严格依法理财,加强收入监管,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需要;深化财政改革,加快体制创新步伐;强化财政监督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千方百计提高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预算完成情况良好,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2005年全市一般预算执行情况
据快报统计,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完成416,300万元,为各级人大通过的预算汇总数395,862万元(按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后口径计算)的105.16%,超收20,438万元,为代编预算391,322万元(按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后口径计算)的106.38%,超收24,978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9.69%。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累计完成541,694万元,为各级人大通过预算汇总数456,414万元的118.68%,超过年初预算18.68个百分点,比2004年支出实绩增支65,881万元,增长13.8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加上税收返还款和上级补助、2004年结余收入、调入资金等,与一般预算支出以及上解支出等相抵后,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二)2005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执行情况
据快报统计,2005年市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完成94,431万元,为年度预算数89,148万元(按新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后口径计算)的105.93%,超收5,283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2004年增收15,173万元,增长19.14%。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21,662万元,为预算108,749万元的111.87%,比2004年增支12,621万元,增长11.57%。具体收支项目完成情况,待省批复决算后再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从一般预算执行情况看,全市财政总体运行平稳,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三库收入实现同步增长。2005年,全市财税总量为1,267,888万元,同比增长20.23%。全市财政三库收入实现入库959,503万元,比2004年增长66.72%。其中,中央库收入同比增长130.46%;省库收入同比增长15.39%;地方库(市、县、区库)收入同比增长19.69%。
二是一般预算收入增幅连续第三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5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一月份起一直高于全省平均增幅,并连续第三年高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9.69%,比全省平均增长水平(18.41%)高出1.28个百分点。
三是财税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发展主要目标。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19.69%)比全市GDP增幅(12.7%)高出6.99个百分点,财税收入呈现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从分项目看,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主体税种的收入增长较平稳,与经济发展相协调。2005年,工业生产的平稳增长、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和市场销售的畅旺带来了流转税的较快增长,全市增值税增长22.34%,营业税增长15.96%;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回升和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带来所得税收入的增加,全市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37.22%和25.42%。2005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营业税四大主体税种共增收44,182万元,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收额的64.53%。同时,固定资产投资的理性增长、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契税、土地增值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增收,2005年,这三个税种分别增长23.89%、60.01%和18.94%。
四是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情况良好,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2005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坚持为民理财,科学配置资源。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合理安排支出,财政资金重点向“三农”、教育、科技、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城市维护等方面倾斜,各项重点支出比上年均有较大增长。同时,积极筹措资金,实施十项民心工程,努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三)2005年财政管理主要情况
1、切实抓好增收节支,确保完成年度预算任务。
全市各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增长目标,认真分解落实收入目标责任,切实抓好组织收入,做到依法征税、应征尽收,并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同时,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努力节约各项开支。在坚持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原则的基础上,合理调度资金,严格按照预算的范围和内容执行支出预算。
2、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全市各级注重发挥财政职能,有效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为构建“和谐江门”提供有力的财力保障。
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2005年全市共投入59,054万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占全市一般预算支出10.89%。继续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财政各项扶持政策促进再就业,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加大财政支持“三农”力度。2005年全市安排农业投入50,448万元,增长11.19%。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落实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政策,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实施十项民心工程,努力解决“行路难、读书难、就医难、饮水难、住房难”等问题,切实解决拖欠工程款等问题。
确保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投入。2005年全市卫生投入24,494万元,增长9.86%。认真落实人大议案和建议,积极推进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2005年投入科学及科技三项费用13,059万元,增长24.44%。继续加大教育投入,2005年投入103,104万元,增长10.73%。落实资金2亿多元,建设江门一中新校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等项目,并落实经费保障,大力推进文化名市建设。
有效做好应急处置突发事件。2005年,面对西江流域发生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在各级党政的领导下,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做好防汛抗灾工作,全市共安排资金2,691万元,为防汛抢险和救灾复产提供财政保障。同时,落实专项资金914.48万元,配合做好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工作。
3、运用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积极发挥财政调节经济的作用,一是发挥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积极筹集资金,投入滨江大道建设,加快市区河南片排水管网、文昌沙水质净化厂二期和天沙河治理等水利和环保工程建设。二是落实安排科技三项费用、工业发展、民营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等专项资金,发挥财政支出的导向作用,支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三是安排经费办好中国投资环境论坛、粤台经贸洽谈会、机械博览会、侨乡旅游节等活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四是进一步完善落实出口退税各项政策的措施,并按市人大的部署,组织有关部门联合进行专项检查,依照《征管法》重点检查部分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情况,查处骗税等违法行为,促进外贸出口健康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继续深化各项财政改革。
根据上级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我市各级按照构建公共财政的目标要求,继续深化改革,创新管理,取得明显成效。
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市本级建立完善定员定额标准体系,强化项目支出预算管理,使预算编制进一步体现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各市、区也开展了部门预算改革试点,开平市、鹤山市、新会区、蓬江区等均已全面实行编制部门预算,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推进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市本级继续扩大市直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大力推动各市、区开展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试点工作,目前,市本级试点部门和单位已达203个。新会区、开平市等已铺开试点。
不断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切实加强监督管理,规范采购行为,稳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及规模。2005年,全市政府采购额为211,531万元,节约资金21,537万元,节约率为9.24%。
积极开展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市本级在试点的基础上,加强对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审计、财政等部门做好对劳动与社保部门、人防部门等的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将审计结果报告市人大常委会。
继续推进乡镇财政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全市84个镇(街、经济管理区)成立了财政结算中心,运用统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对镇属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实行集中管理、统一核算。
5、加强财政监督管理,规范财经秩序。
财政、审计、监察等职能部门积极推进财政监督机制建设,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保障了财政资金的安全。建立“实时在线预算监督系统”,市直部门通过财政国库支付中心与人大财经委联网,实现了实时监控。市本级部门预算人大监督试点单位从2004年的2个增加到2005年的8个。同时,依法对会计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进行监督,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管理,改进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方式。广泛宣传会计法规制度,举办《会计法》颁布实施20周年宣传纪念活动,推进新会计制度的实施。
在财政管理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应正视我们的不足和差距,我市的财政仍存在困难和问题:一是由于大型骨干企业相对较少, 支柱产业的支柱效应不强等多种因素,造成我市财力与珠三角发达地区相比,较为薄弱。此外,历史债务沉重,使得财政资金周转困难,从而影响了财政对经济和社会的支持力度,反过来又影响财税增收。二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加快,增支需求大,支出刚性强,使得收支平衡压力增大。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财政状况差异大。
二、2006年预算草案
2006年,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实施,我市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财政收入呈稳步增长趋势。但是,由于工业企业盈利增长放慢、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投入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以及2006年我市农村户籍学生将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和国家将调整公务员工资政策等,我市财政收支矛盾仍相当突出。必须大力做好增收节支工作,收支安排要积极稳妥,并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一)2006年全市一般预算草案
2006年我市财政收支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和谐江门”和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的要求,坚持“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规”的原则,认真贯彻稳健的财政政策,坚持“两个务必”,努力增收节支,严格依法征税,做到应征尽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集中财力确保工资、政权运转和“三农”、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公共卫生、科技等重点支出,确保预算收支平衡;继续深化财政改革和制度创新,逐步建立完善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预算管理运行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有效性;严格控制政府债务,严防财政债务风险,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有效运用财政分配政策,提高社会公平分配的水平,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经济强市、和谐江门。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按照2006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后的新口径计算,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按466,256万元安排,按可比口径计算增收49,956万元,增长12%。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加上预计省税收返还款和2005年结余,减除各项上解款后,预计全市可支配财力为541,317万元。按《预算法》的规定和“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2006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相应安排541,317万元。
(二)2006年市本级一般预算草案
根据上级财政政策及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以及上述财政收支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编制2006年市本级预算安排的原则和重点是:(1)积极稳妥安排财政收入,坚持应征尽收。(2)量入为出,收支平衡。(3)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社会公共需要。(4)重点保障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和战略决策的落实。(5)保障市级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6)推动区域均衡发展。(7)实事求是编制部门预算,增强预算科学性。(8)树立绩效观念,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1、市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根据中共江门市委常委会议纪要和《关于印发<江门市对新会区财政管理体制方案>(试行)的通知》精神,理顺市区财政管理体制,按新口径计算,市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拟安排108,734万元(含国有资产收益缴入的930万元),同口径计算,比2005年口径调整完成数96,865万元增加11,869万元,增长12.25%(含调整市与蓬江区的分享比例和理顺市与新会区财政体制因素)。
市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加上预计省税收返还补助款和2005年结余、调入资金等,减除各项上解、补助款后,预计可支配总财力为127,703万元。
市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项目安排计划。
——税收收入88,568万元,比2005年实际完成数75,640万元增加12,928万元,增长17.09%;比2005年口径调整完成数78,013万元增加10,555万元,增长13.53%。
——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缴入一般预算930万元,比2005年实绩828万元增加102万元,增长12.32%。
——罚没收入7,100万元,比2005年实绩8,180万元减少1,080万元,下降13.20%。
——行政性收费收入7,200万元,比2005年实绩4,980万元增加2,200万元,增长44.58%。
——专项收入4,936万元,比2005年实绩4,371万元增加565万元,增长12.93%,比2005年口径调整完成数4,432万元增加504万元,增长11.37%。其中:教育费附加收入2,576万元,比2005年实绩2,239万元增加337万元,增长15.05%,比2005年口径调整完成数2,300万元增加276万元,增长12%;排污费收入1,582万元,比2005年实绩增加157万元,增长11.02%;水资源费收入和运输管理费收入778万元,比2005年实绩增加71万元,增长10.04%。
2、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
根据上述收入及财力安排,按收支平衡的原则,2006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相应安排127,703万元。由于2005年支出数包含了上级补助支出,因此,2006年支出预算与2005年执行结果的可比性不强。
2006年市级重点支出保障及主要项目安排情况如下:
(1)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支持经济建设。安排资金2,940万元。一是保障我市重点项目和战略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安排投入1,242万元,主要包括RISE项目经费、重大项目经费、支持高新区工业园发展专项资金、民营工作专项经费等;二是扶持企业发展,安排工业发展专项资金568万元及国有企业改革补助130万元;三是积极落实支持外贸出口各项政策,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安排资金1,000万元,包括各项招商洽谈经费、对招商引资的奖励经费、验资工作的地方补贴等。
(2)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安排资金投入 5,180万元。其中:农林水气部门正常事业费627万元,专项投入4,553万元。主要项目包括:巩固农村基层建设,安排贫困村“两委”干部补贴121万元,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补助资金200万元,华侨农场危房改造专项100万元,扶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资金40万元,全市镇级经济和农业表彰奖励资金110万元,2006年度全市镇级经济工作会议“强镇富民先进市(区)”奖励金70万元,普法及“双学双比”活动资金12万元,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经费43万元,智力扶贫专项资金10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300万元,老区建设补助资金80万元,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补助300万元,社区(农村)科普宣传画廊10万元,科技下乡5万元;落实人大议案,扶持农业发展,安排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议案项目配套资金35万元,用于扶持机械化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和创新;安排“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议案”配套及防疫经费80万元;落实省人大机电排灌工程议案资金200万元,提高我市农田排灌抗灾能力;落实省人大大中型水库移民议案资金300万元;安排省人工鱼礁议案配套资金80万元;安排“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议案配套资金45万元;安排2005年度实施沿海渔民转产转业议案项目配套资金150万元,解决渔民安居工程,促进渔区稳定,改善渔民生活;促进农业科技和现代化建设,安排农村科普示范镇补助及农业技术推广经费20万元,农业培训经费10万元,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补助资金及农业信息管理经费26万元,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补助资金100万元,农业良种繁育与技术推广体系建设20万元,农作物植保植检经费10万元,农业科技发展基金100万元,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建设经费27万元,扶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补助资金100万元,低产鱼塘(咸围)改造示范点建设资金30万元,渔业信息化建设、维护与管理经费15万元,人工增殖放流20万元,市、县宽带网可视频气象预报系统建设补助资金15万元,市委农村办公室政策调研工作经费10万元,国家、省农产品交易会补助20万元,果科所农业科技应用与推广补助经费10万元,兽医研究所农业科技应用与推广培训经费20万元,乡财信息化建设资金 9.48万元,农技协建设与技术推广经费10万元;扶持农业综合开发,安排扶持贫困镇村发展项目和农村沼气能源示范推广项目补助资金10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市本级配套资金12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镇级经济、扶贫经费15万元;创造农业开发硬件条件,安排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建设经费100万元,区域性水产技术推广(江门)中心建设配套资金 30万元,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建设与监测、检验经费50万元;实施海洋渔业保护,海域使用管理经费25万元,伏季休渔期管理经费20万元,渔港维护专项资金20万元,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晋升省级自然保护区调查申报经费20万元,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经费10.5万元,渔政管理指挥系统建设5.5万元,渔政渔港项目建设6万元,渔政执法快艇购置专项10万元;加强林业建设和开发,安排市林业高新技术示范区50万元,五种优良阔叶树种遗传改良基地营建技术研究经费15万元,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经费10万元,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系统经费10万元,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经费 10万元,林业普法宣传经费5万元,创建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调查申报和建设经费40万元,森林防火经费51万元,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防治经费20万元,市属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94万元,生态公益林管护经费20万元,古兜山自然保护区市级配套资金20万元,七星坑自然保护区市级配套资金20万元,候鸟迁移禽流感监测点建设和设备购置经费30万元,省级林业生态县经费补助40万元,国有四堡林场连接古崖线公路硬底化改造工程项目补助经费5万元,森林公安警务设备资金10万元;加强水利建设,安排市三防调度管理经费及三防抢险146万元,水利工程前期工作经费21万元,水利安全达标175万元,“十百千万”水利扶贫资金60万元,水毁工程修复12项151万元,全市水利人才科技培训费及水资源公报9万元。按可比口径,2006年农业投入比2005年增加575万元,增长12.49%。
(3)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安排资金15,903万元。其中: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经费9,195万元,专项资金5,996万元。专项投入主要是:促进再就业,安排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补助经费50万元,扩大就业和再就业专项资金1,150万元(含小额贷款担保基金补助225万元,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补助200万元,劳动力市场建设补助(含再就业基地建设)283万元,社区平台建设经费补助160万元,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补助150万元,创业培训示范基地建设补助100万元,解决劳动欠薪准备金25万元,再就业工作经费7万元);解决企业离退休干部待遇问题,安排困难企业离休干部“两费”补助及原经济管理部门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补助397万元,企业离休干部统筹金补助200万元,市直困难企业退休干部生活补助320万元,离退休劳模津贴7万元,离退休人员春节慰问活动经费31万元,离退休人员管理活动经费40万元,离休干部特需费、参观疗养医疗补助资金20万元;关心部队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安排双拥基金30万元,市直困难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补助270万元;关爱弱势群体,安排“帮扶中心”帮扶补助资金15万元,市直教育扶贫专项资金23万元,老年人乘车补助114万元,购买70岁以上老人乘车保险补助5万元,市妇联单亲家庭危房救助5万元,孤老工商业者临时生活补贴2.5万元,社会保障补助预备费77.5万元,最低生活保障救济补助205万元,临时社会救济50万元;促进社区建设,安排社区居委会专项经费135万元,离退休人员社区管理费128万元;加强粮食储备,安排粮食储备费用补贴及建设仓还贷资金、种粮直接补贴资金2,121万元。按可比口径,2006年社会保障投入比2005年增加1,837万元,增长13.06%。
(4)加大教育投入,建设教育大市。安排资金18,716万元。其中:教育正常事业费15,411万元,专项投入3,305万元。主要用于四个方面:一是义务教育专项投入,主要包括:偿还发展小学建设贷款324万元,教研室课程改革专项经费20万元,中小学教育经费77万元;二是职业教育专项投入,主要包括:偿还第一职业高中世行贷款63万元,第一职业高中教学楼补助134万元,第一职业高中归还校园建设借用土地收益资金500万元,江门技校教学设备购置补助40万元,江门技校新建教学实习大楼100万元,体育运动学校学生伙食补助40万元和学生住宿床柜维修及语音设施购置30万元,理工学校教学设备购置补助20万元,电视大学教学设备购置补助40万元;三是普通教育投入,主要包括:偿还教育历史欠债11.2万元,教育信息化建设160万元,教育机构运作补助经费80万元,新疆高中班学生日常经费96万元,新疆高中班专项补助20万元,各学校图书费20万元,预备资金133万元(校园校舍安全抢险项目维修83万元,基础教育扩招设备配置补助50万元),偿还怡福中学建设贷款316万元,江海中学教学综合楼130万元,市十一中扩大招生、扩建教学综合楼350万元,怡福中学征地拆迁补偿50万元,市十一中扩大办学规模征地专项补助50万元;四是高等教育投入,主要是安排五邑大学高层次人才补助及科研启动经费101万元。按可比口径,2006年教育投入比2005年增加2,062万元,增长12.38%(另外,通过教育“一费制”收费收入安排资金10,026万元)。
(5)支持提高科技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强市。安排资金投入3,749万元。其中:正常事业费66万元,科技专项投入3,683万元。专项投入主要包括:科技三项费用2,096万元(含技术进步扶持专项资金230万元),科技专款1,587万元(含自然科学基金150万元、科学技术奖励经费80万元、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1,242万元等)。按可比口径,2006年科技投入比2005年增加604万元,增长19.21%。
(6)推动社会进步和人文发展,支持建设文化名市。安排资金投入2,308万元(另外,在基金预算——文化事业建设费中安排373万元)。其中:文体广播正常事业费1,377万元,专项经费931万元。专项投入主要有: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112万元,省运会经费350万元,文广新局购正版软件120万元,五邑图书馆购书经费50万元,鼓励支持社区建设文化体育广场45万元,华博设备维护管理费、陈白沙事迹展制作费50万元,华博筹建办文物征集费100万元,江门美术馆管理维护费及作品收藏、展览费50万元,市群众艺术馆展览厅、培训设施修缮费10万元,总工会十三大会议经费15万元。按可比口径,2006年文化事业投入比2005年增加575万元,增长33.18%。
(7)逐步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安排资金6,585万元。其中:正常事业费4,511万元,卫生专项投入2,074万元。卫生专项投入主要包括:一是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落实市人大“农村合作医疗”议案补助资金600万元;二是对弱势群体实施医疗救助,包括安排医疗特别救助基金50万元,特困人员基本医疗补助70万元,安排精神病防治专项补助20万元,艾滋病防治100万元;三是扶持公共卫生事业,安排公共卫生应急经费80万元,计免疫苗经费60万元,急诊病人欠费基金15万元,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业务经费15万元,卫生专项经费200万元,结核病、皮肤病、职业病等防治专项经费318.7万元;四是加强医疗系统硬件建设,包括安排市卫生局业务办公楼搬迁补助经费200万元,中医设备专项经费100万元,卫生监督所建设经费150万元,卫生监督专项经费95万元。按可比口径,2006年卫生投入比2005年增加 1,085 万元,增长19.73%。
(8)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安排资金835万元。其中:经常性经费560万元(含市直计划生育奖励经费),计生专项经费275万元。主要安排项目:年度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考核30万元,计划生育先进村奖励经费50万元,出生缺陷干预10万元,恩平计划生育补助30万元,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金95万元,农村独生子女和纯二女户父母“即扎即奖”经费60万元。按可比口径,2006年计划生育支出比2005年增加89万元,增长11.93%。
(9)建设法治社会,推进依法治市。安排公检法(含监狱、劳教)部门支出及国防和武装警察部队支出25,090万元,保障了党的建设和政权机关运转,维护了司法体系的正常运作。
(10)加大环境资源保护投入,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绿色江门”。安排资金5,282万元。其中:环保治污工程专项资金1,582万元,城市维护和绿化养护专项资金3,700万元。按可比口径,2006年支持环保投入比2005年增加832万元,增长15.75%。
(11)提高突发事件应急预防处置能力,完善公共安全预警和应急体系,防范风险。安排资金2,325万元。其中:安排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准备金800万元,防范金融风险和政府信用风险,维持经济平稳运行;安排预备费1,300万元,解决年度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所需资金,保证预算顺利执行;安排反恐装备及专项经费40万元,维护公共安全;安排畜禽扑杀补偿应急基金35万元,农业救灾复产专项资金100万元,救灾粮差价补贴20万元,自然灾害救济资金30万元,保障抗灾救灾资金需要。按可比口径,2006年投入比2005年增加160万元,增长7.39%。
(12)其他行政机关及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经费及专项支出,安排38,790万元,其中:正常性经费32,758万元,专项经费6,032万元。
(三)2006年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草案
按照市委的要求,2006年将市本级基金预算草案一并报告。根据财政部《2006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的规定,纳入市本级基金预算项目有以下9项:
1、摩托车(手扶机)养路费收入计划安排3,283万元(征收数为3,400万元,按规定计提水利建设基金117万元,相应冲减收入117万元),比2005年预算增加179万元,增长5.77%,比2005年实绩减少356万元,下降9.78%。
2、文化事业建设费收入计划安排373万元,比2005年预算增加143万元,增长62.17%,比2005年实绩增加34万元,增长10.03%。
3、城镇公用事业附加收入计划安排2,200万元,比2005年预算增加200万元,增长10%,比2005年实绩减少862万元,下降28.15%。
4、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收入计划安排12,000万元,比2005年预算增加2,000万元,增长20%,比2005年实绩减少4,039万元,下降25.18%。
5、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收入计划安排132万元(从摩托车、手扶机养路费收入中计提117万元,从公路运输管理费等收入中计提15万元),比2005年实绩增加1万元,增长0.76%。该基金是按照一定比率从摩托车(手扶机)养路费、征地管理费等收入计提的一种专项资金。
6、育林基金收入计划安排116万元,比2005年预算增加52万元,增长81.25%,比2005年实绩增加52万元,增长81.25%,主要是我市速生丰产林开始进入砍伐期。该基金是按照一定比率从木材、竹材销售收入计提的一种专项资金。
7、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收入计划安排70万元,比2005年实绩减少8万元,下降10.26%。2005年无预算安排。
8、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收入计划安排60万元,比2005年实绩减少30万元,下降33.33%。
9、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879万元,比2005年实绩增加798万元,增长985.19%。2005年无预算安排。根据省财政厅、国土厅、人行广州分行《转发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使用管理的通知》,将原地方分享的70%部分全部入省库通过财政结算返还的办法(即不反映当年收入),改为按省财政20%、地级市财政10%、县级(含县级市,不含市辖区)财政40%分级入库。因此,市本级分享的10%部分要反映列报。
根据《2006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的规定,地方税务机关征收并缴入国库的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由于市本级的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目前按《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规定,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因此,社会保险基金不在2006年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反映。
按上述基金范围,2006年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19,113万元,比2005年预算15,500万元增加3,613万元,增长23.31%,比2005年实绩23,523万元减少4,410万元,下降18.75%。
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2006年市本级基金预算支出相应安排19,113万元。
(四)2006年市本级部门预算草案
2006年市直204个部门的预算总收入为216,999万元。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市直204个部门的预算总支出相应安排216,999万元。
在2006年部门预算中,列入预算监督试点单位有15个,分别是:农业局、教育局、民政局、科技局、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国土局、水利局、人防办、司法局、外事侨务局、外经贸局、旅游局、行政总汇、规划局、高新区管委会。
三、务实进取,服务大局,努力完成2006年预算任务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起步的第一年,做好2006年的财政管理工作,圆满完成2006年预算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市各级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支持经济发展,培植财源。一是发挥财政资金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作用,围绕我市“工业强市、外资民资富市、科教兴市、环境优市”四大发展战略,落实各项扶持奖励政策,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与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综合运用财政政策等调控手段,支持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政策机制,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三是发挥财政支出的导向作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保障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发挥财政支出对社会总需求的拉动、引导效应,为经济发展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四是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支持农业、农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落实种粮直补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内部需求。五是发挥财政资金扩大出口和吸收外资、民资的政策作用,促进我市外贸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提高吸收外资、民资的质量水平。六是规范财政资金扶持项目的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加强收入管理,确保完成预算任务。按照市委提出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的目标,各级各部门要重视和抓好组织收入工作。一是贯彻落实各项税收政策,依法理财,强化征管。加强对重点税源、重点企业收入监控工作,严格企业财务制度和会计监督,抓好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二是落实收入目标责任制,支持和配合税务部门强化征管手段,提高征管水平,防止跑冒滴漏,做到依法征管,应收尽收。三是加大非税收入征管力度,进一步拓展理财领域。逐步规范政府公共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管理,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做好国有资产收益收缴工作。
(三)优化支出结构,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支持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一要支持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财政政策。二要大力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做好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公共应急经费的保障工作。三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财政支出向基层、向农村倾斜,大力扶持贫困地区的发展,进一步完善镇级财政管理体制,发挥激励机制作用,促进增强基层财政实力。四要深入推进“十项民心工程”,努力解决“行路难、读书难、就医难、饮水难、住房难”问题,不断改善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五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
(四)深化各项财政改革,规范管理。2006年,要进一步完善对市、区的管理体制,尤其要组织好市对新会区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促进市、区财政共同发展。同时,逐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调动各级发展经济和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促进镇域经济发展。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继续推进部门预算、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推行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机制,使财政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五)加强财政监督,提高依法理财水平。各级要把切实加强财政监督作为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提高依法理财水平。要继续加大对本级财政支出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逐步建立起本级财政支出的有效监控机制,抓好财政专项资金检查和重大工程项目财务管理跟踪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要完善市本级财政内部循环监督制度,建立健全财政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财政各业务机构制度建设、内控机制和履行职责等内部管理的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财政管理和财政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堵塞漏洞,健全制度,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们将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揽财经工作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决议和部署,在中共江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规范管理,扎实工作,圆满完成全年财政预算任务,为我市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和建设经济强市、和谐江门作出贡献!
(注: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对原文内容稍作删减)
(采集:赵岚 编审:叶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