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200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
2005年预算草案的报 告
——2005年3月29日在江门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江门市财政局局长 马跃敏
各位代表:
我受江门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江门市200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5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
一、2004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4年,我市各级财政部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第十次党代会的部署和市委十届二次全会提出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规”的原则,严格依法征税,确保财政收入稳定、有效增长;落实出口退税负担政策,促进外经外贸发展;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继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需要。坚持制度创新,不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收支两条线”等方面的改革,提高预算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全市预算收支计划完成情况良好。
(一)2004年全市一般预算执行情况
2004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完成289,408万元,为各级人大通过预算汇总数277,395万元(各市区统一按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口径编制的预算数)的104.33%,超收12,013万元,为全市代编预算274,755万元的105.33%,超收14,653万元,按省可比口径计算,比2003年实绩增收54,085万元,增长18.41%。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累计完成475,778万元,为各级人大通过预算汇总数408,096万元的116.58%,超过年初预算16.58个百分点,比2003年支出实绩增支63,023万元,增长15.2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加上税收返还款和上级补助、2003年结余收入、调入资金等,与一般预算支出以及上解支出等相抵后,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二)2004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执行情况
1、收入方面:
2004年,市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完成66,631万元,为年度预算数60,463万元的110.20%,超收6,168万元,按省可比口径计算,比2003年增收13,881万元,增长21.23%,高于全市平均增长水平2.82个百分点。
2、支出方面:
2004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09,007万元,为预算97,227万元的112.12%,比2003年增支10,246万元,增长10.37%。
一般预算支出中,通过超收安排的增支项目37个共3,640万元,为此,市政府已以《关于市本级一般预算超收安排的报告》(江府报〔2004〕177号)专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与此同时,根据《印发调整市区财政管理体制试行方案的通知》(江府〔2003〕14号),对市区共享税收入超过10%部分定比分成补助蓬江区、江海区分成款共1,680万元。
2004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加上上级税收返还款、上级补助、调入资金等,与一般预算支出、各项上解支出、结转支出以及补助市、区支出等相抵后,净结余为2,245万元,列入2005年预算安排。具体收支项目完成情况,待省批复决算后再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从上述一般预算执行情况看,2004年全市财政总体运行平稳,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全市一般预算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我市各级狠抓收入,克服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自费免征农业税试点等政策性减收因素影响,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高于年初预算12%的增长目标,并且增长速度(按省统一可比口径计算)一直保持较高水平。第一季度增长14.52%,上半年增长19.24%,一至三季度增长21.31%,全年增长18.41%。
二是一般预算收入增长幅度连续两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我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率按省可比口径计算为18.41%,比全省平均增长水平高出2.25个百分点。
三是三库收入均同步增幅较大。中央库收入完成184,153万元,比2003年下降38.90%,若剔除清还历年出口货物增值税退税及其他各类型中央库退税因素影响,则全市中央级收入增长23.4%。省级收入同比增长18.4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按省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8.41%。
四是税收收入增幅高于非税收入增幅,拉动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收。全市市(县)库税收收入实现225,912万元,占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9,408万元的78.06%,按省可比口径计算比2003年增长20.16%。除屠宰税、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受政策影响出现减收外,其他各项税种均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而非税收入增长11.19%,比税收增长低8.97个百分点。
五是一般预算支出超年初预算,全市实现收支平衡。由于受出口退税改革、省对市(县)政府债务扣款等原因影响,我市财政资金调度困难,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迎难而上,狠抓增收节支,1—12月,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475,778万元,为年度预算408,096万元的116.58%,超过年初预算16.58个百分点,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
(三)2004年财政管理主要情况
1、大力加强收入监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健康增长。
我市各级、各部门紧密配合,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组织财政收入。认真测算研究财政政策调整和出口退税政策对地方财政的影响,合理安排预算,并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反映情况,争取到省的支持,使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和农业税改革对我市财政的影响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同时,加强财税协调,落实责任制,依法严格征管;以制度完善管理,抓好非税收入管理,加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和专项收入等的收缴和监管,并落实统筹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帐户清理资金和经营服务性收费收入。由于上下齐心、组织有力、措施到位,从而保证了财政收入的较快增长。
2、科学配置资源,支持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
全市各级财政按照“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规”的原则,在确保收支平衡的基础上,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落实各级党委的各项决策和确保重点项目支出需要,财政资金重点向“三农”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倾斜,充分体现依法理财,促进发展的新思路。
坚持为民理财,科学配置资源。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合理安排支出,财政资金重点向“三农”、教育、科技、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城市维护等方面倾斜,各项重点支出比2003年均有较大增长。2004年,全市农业支出增长21.43%,科技支出增长22.69%,社会保障支出增长36.93%,卫生支出增长21.44%。同时,积极筹措资金,落实十项民心工程,努力为群众解决“行路难、读书难、就医难、饮水难、住房难”问题,以及落实解决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及补偿农民征地款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认真落实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政策,促进粮食生产;落实促进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以及实施财政贴息小额贷款担保;保障经费安排,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工作。
大力支持经济发展。切实做好各项扶持经济发展资金的安排,落实市委的决策,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大力扶持企业发展。市本级安排的专项资金达4,000多万元,支持工业园发展和企业技术创新,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搞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落实各项城建资金,保障我市“创模”工作、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需要。
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结合实际调整小市区共享税收入基本分享比例,完善市本级与蓬江、江海两区的财政分配关系,形成合力,共同招商引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各市(区)进一步完善对镇(街)财政管理体制,有效促进各镇经济均衡发展。
3、坚持制度创新,积极推进各项财政改革。
我市各级财政部门以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深化各项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提高科学理财的水平。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规范公务员收入、清理银行帐户等各项改革措施取得重大进展。
大力推进部门预算改革。我市已全面开展部门预算改革的试点工作,各级财政部门在稳步扩面的基础上,不断改进预算编制方法,增加预算透明度,提高科学性。市本级已将90个部门、208个预算单位全部纳入了部门预算编制范围,实现了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并且部门预算编制全部实现电子信息化。各市(区)在编制2005年部门预算时,已全部铺开部门预算编制的试点工作,试点面超过60%。
稳步实施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市直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不断完善,目前已有200多个预算单位作为试点单位纳入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各市(区)也加快开展国库集中支付试点工作。
不断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我市以扩大政府采购规模为重点,积极推进政府采购工作。2004年,政府采购已扩展到涵盖货物、工程和服务三大类共100多个品种,全市累计采购资金预算额11.86亿元,比2003年增长32%,实际支付金额10.4亿元,节约资金1.46亿元,平均节约率达12.3%。
加强财政信息化建设。各级积极推进乡镇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全市84个镇(街)都已成立结算中心,将镇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活动集中管理,统一核算。
积极探索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按照先易后难,由点及面的原则,市本级选择部分科技、农业、教育、社会保障、旅游促销等专项资金开展绩效评价试点,市人大财经委组织对市发展小学进行绩效审计,为绩效评价积累了工作经验,进一步加强财政分配资金的合规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研究,并以此作为2005年预算安排的依据。
4、加强监督,提高依法理财、依法行政水平。
我市各级认真贯彻执行《预算法》、《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政府采购法》等法律法规,积极发挥财政监督职能作用,使财政监督贯穿聚财、理财等领域,促进依法行政。
规范预算编制,强化预算约束。积极配合市人大,选择市教育局和市农业局作为2004年部门预算监督试点单位,实行绩效评价和全程监督。第一次实现人大与财政联网,通过国库支付系统,可随时上网查看部门预算监督试点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进一步体现了人大强化对部门执行预算的监督职能,有效促进部门严格执行预算,增强预算的约束力和透明度。
认真履行财政监督职能。一是对重大工程项目委派财务总监,加强对重大工程项目和建设资金的跟踪检查。二是加强专项资金的监管,重点对农业、水利等专项资金进行检查,通过完善制度,认真整改,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水利专项资金等财政性资金的监督管理。三是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认真贯彻上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的意见,落实加强各项非税收入的监管。四是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各市(区)均建立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准备金制度以及相关的规定和审批程序,严格控制新增政府债务,并按照地方债务消化计划的进度要求,清偿直接显性债务。同时,加强政府性债权追收,努力消化历史债务。五是认真开展整顿统一着装工作。根据上级的要求,制定了《江门市整顿统一着装的工作方案》,明确了清理范围、整顿方式和实施步骤。各级财政部门、纠风办及相关部门联合开展清理整顿工作。全市共清理违规着装部门人数3,087人,收回制服7,539套(件)。
加强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按照《注册会计师法》和上级的要求,对我市15家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开展检查,规范会计中介机构执业行为,督促其自觉遵守行业自律,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执业质量的提高,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同时,深入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宣传活动,组织全市会计职业道德知识竞赛,扩大影响,在社会上营造会计诚信的氛围。
在财政管理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2004年我市财政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已经给我市财政运行造成的冲击。全年超基数地方负担25%部分为1.32亿元,增大财政收支的压力,增加了全年预算执行的难度。二是农业税政策的影响进一步加深。我省珠三角地区原则上自费进行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受此政策影响,我市农业税收入比2003年减收6,453万元。三是上级债务扣款使各级财政资金调度困难。受上级对政府债务采取财政扣款偿还的办法影响,我市各级财政资金调度困难,对财政的平稳运行造成影响。四是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由于我市各级财力相对比较薄弱,政府各部门履行发展经济、服务社会的职能资金需求很大,供需矛盾突出,财力上的不足使收支矛盾更加尖锐。
二、2005年预算草案
2005年,我市面临的经济形势,是世界经济继续复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加快,将有效地支撑我国工业生产和投资增长。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和扶持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协调增长,宏观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市经济的发展,并为财政收入的平稳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也应该看到,2005年我市财政仍将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
首先,减收增支因素很多。收入方面,所得税分享改革继续集中了地方收入增量。支出方面,近几年市本级财政供给的公用经费一直维持原有的水平,行政事业单位经费较为紧张,增支要求日益迫切。同时,为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市委各项决策,也需要财政不断加大保障力度。而基本支出的固定性和项目支出的长期性造成财政调控余地不断缩小,盘活存量、调节增量的能力受到限制。
其次,市本级财政困难问题相当突出。目前市本级财力相当薄弱,加上受政府债务影响,财政运转困难。特别是为了解决属下市(区)财政资金调度问题,陷入借款、扣款、再借款的困境中,在解决市区财政运作困难方面,市本级财政的负担不断加重。
再次,政策性影响进一步加深。各项改革尤其是出口退税改革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负面影响将更加明显。2004年由于中央集中力量解决了出口退税旧欠问题,而新增出口退税又要退付,并且有部分应退税转到2005年办理,加上财政扶持政策及中央免抵调资金足额到位,因此,地方财政退税压力在2004年并未完全体现出来。2005年,随着外贸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以及出口退税进度的加快,地方财政负担将明显加重,对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负面影响将进一步体现。此外,根据中央下一步税制改革的思路,增值税将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这些改革都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
综上所述,2005年我市财政经济形势虽然总体上存在一定的有利因素,但财政收支矛盾仍将十分突出。2005年必须大力做好增收节支工作,收支安排应积极稳妥,要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一)2005年全市一般预算草案
2005年我市财政收支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省委九届五次、六次全会和市委十届四次全会要求,牢固树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化财政改革,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坚持依法治税理财,做到“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规”;坚持“两个务必”,大力增收节支;坚持量入为出,确保收支平衡。努力促进财政增收与经济增长速度相协调,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强财政调控能力,坚持保运转、保重点、保稳定、促发展,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1、全市一般预算草案
按照2005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按324,137万元安排,按可比口径计算增加34,729万元,增长12%。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加上预计省税收返还款和2004年结余,减除各项上解款后,预计全市可支配财力为430,231万元。按《预算法》的规定及“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2005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相应安排430,231万元。
2、市本级一般预算草案
根据上级财政政策及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编制2005年市本级预算安排的原则及重点:一是依法编制预算,坚持应征尽收、量入为出。二是按照公共财政要求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三是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为确保政权正常运转提供财力保障。四是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确保重点支出需要。五是确保深化改革和维护社会稳定。六是实行零基预算,规范预算管理。
(1)市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2005年,市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按74,627万元安排,按可比口径比2004年实绩增加7,996万元,增长12%(即剔除预计2005年需从地方退付的出口增值税25%部分,出口退税按增长15%测算),市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加上预计省税收返还补助款和2004年结余、调入资金等,减除各项上解、补助款后,预计可支配财力为108,749万元。
市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项目安排计划。
——税收收入56,239万元,按同口径计算,比2004年实绩48,498万元增加7,741万元,增长15.96%。
——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缴入一般预算800万元,比2004年实绩633万元增加167万元,增长26.38%(2005年国有资产收益计划安排1,580万元)。
——罚没收入6,431万元,与2004年实绩持平。
——行政性收费收入7,590万元,比2004年实绩6,599万元增加991万元,增长15.02%,主要是2005年将公检法部门的行政性收费全部纳入一般预算反映。
——专项收入3,567万元,比2004年实绩3,020万元增加547万元,增长18.11%,主要是根据政府预算收支科目将水资源费、公路和水路运输管理费列入本科目反映。其中:教育费附加收入2,132万元,比2004年实绩增加194万元,增长10.01%;排污费收入750万元,比2004年实绩减少332万元,下降30.68%,主要是部分大型企业整治污染源而减少排污量因素影响;水资源费收入145万元;运输管理费收入540万元。
(2)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
根据上述收入及财力安排,按收支平衡的原则,2005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相应安排108,749万元。由于2004年支出数包含了上级补助支出,因此,2005年支出预算与2004年执行结果的可比性不强。
——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安排农业投入4,700万元。其中:农林水部门正常事业费580万元,专项投入4,120万元。农林水专项投入主要包括: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市本级配套资金111万元,江门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补助资金100万元,“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议案项目”资金及动物防疫检疫经费60万元,扶持贫困村镇农业项目补助14万元,畜禽品种改良基地建设35万元,果科所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0万元,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资金20万元,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议案项目配套资金20万元;江门市林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建设资金50万元,森林防火经费30万元,生态公益林建设及效益补偿资金109万元,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调查规划设计申报经费补助20万元,林科所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0万元,森林病虫害防治经费18万元;实施省人大人工渔礁建设议案配套资金80万元,海洋与渔业环境检测站(水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建设与检测、检验经费50万元,低产鱼塘、咸围改造示范点建设补助40万元,广东省区域性水产技术推广(江门)中心建设配套资金25万元,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和管理经费20万元;“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议案配套资金45万元;农业现代化示范建设补助资金100万元,扶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补助资金100万元,农业科技发展基金80万元,救灾、抗灾复产应急基金60万元,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镇级经济和农业表彰奖励经费216万元,老区搬迁、水库移民议案及安居工程资金60万元, 2000—2002年度中央立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市级配套资金278万元;水利堤围修复、加固、水土流失治理等11项工程资金130万元,落实省人大机电排灌工程议案资金200万元,落实省人大大中型水库移民议案资金300万元,市三防指挥系统工程建设资金120万元,防汛抢险及应急工程资金60万元,农村饮水困难工程368万元,水利工程安全鉴定专项经费80万元;智力扶贫专项资金100万元,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补助资金20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250万元,老区建设补助资金70万元(含扶持边远分散老区村民搬迁市本级配套资金18.2万元),2005年度实施沿海渔民转产转业议案项目配套资金150万元。按可比口径,2005年农业投入比2004年增加958万元,增长25.6%。
——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安排资金14,066万元。其中:市属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经费8,601万元,专项资金4,377万元。专项资金主要有: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补助484万元,扩大就业和再就业专项资金1,150万元(含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补助200万元、劳动力市场及再就业基地建设补助495万元、市区社区平台建设经费补助146万元、落实市人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议案资金150万元、创业培训示范基地100万元等),困难企业离休干部“两费”补助及原经济管理部门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322万元,企业离休干部统筹金200万元,市直困难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补助130万元,市直困难企业退休干部生活补贴320万元,市直教育扶贫专项资金48万元,最低生活保障补助276万元,粮食储备及粮食风险基金962万元。按可比口径,2005年社会保障投入比2004年增加1,080万元,增长8.32%。
——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安排资金16,654万元。其中:正常事业费13,749万元;专项投入2,905万元。专项投入主要有:偿还发展小学建设贷款330万元,高、中等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教学设备购置335万元,华侨中学征地扩建教学综合楼150万元,江海中学教学综合楼100万元,市十一中扩建教学综合楼150万元,江南小学改薄工程补助120万元,教育信息化建设180万元,偿还怡福中学建设贷款250万元,市一职教学楼补助150万元。按可比口径,2005年教育投入比2004年增加1,754万元,增长11.77%(另外通过教育“一费制”收费收入安排资金8,981万元,未包括通过其他渠道安排的市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贷款贴息资金)。
——支持科技进步,安排资金3,566万元。其中:正常事业费 56万元,科技专项投入3,510万元。科技专项投入主要包括科技三项费用1,650万元(含技术进步扶持专项资金230万元),科技专款1,440万元(含自然科学基金150万元、科普经费130万元、科学技术奖励经费80万元、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1,080万元)。按可比口径,2005年科技投入比2004年增加721万元,增长25.34%。
——文化事业建设,安排1,733万元(另外在基金预算——文化事业建设费中安排230万元)。其中:文体广播正常事业费1,207万元,专项经费526万元。专项经费主要有: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106万元,旅游促销专项经费60万元,图书管理、文物维护、节日及广场文化活动等经费110万元,华侨博物馆文物征集和文史资料整理经费100万元,省运会经费150万元。按可比口径,2005年文化投入比2004年增加148万元,增长9.33%。
——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安排资金746万元。其中:经常性经费500万元(含市直计划生育奖励经费);计生专项经费246万元,主要有:恩平市计划生育补助30万元,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71万元,农村独生子女和纯二女户父母“即扎即奖”经费55万元,计划生育先进村奖励经费50万元,年度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考核奖励经费30万元。按可比口径,2005年计生投入比2004年增加52万元,增长7.49%。
——逐步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安排资金5,500万元。其中:正常事业费4,008万元,卫生专项投入1,492万元。卫生专项投入主要包括:落实市人大“农村合作医疗”议案补助资金400万元,医疗特别救助金50万元,卫生(医疗设备、器械)专项经费150万元,艾滋病防治经费100万元,疾病控制中心建设经费500万元,结核病、乙肝等防治专项经费29万元。按可比口径,2005年卫生投入比2004年增加450万元,增长8.91%。
——支持环保清洁生产、生活和可持续发展,安排资金4,450万元。其中:环保治污工程专项资金750万元,城市维护和绿化养护专项资金3,700万元,与2004年持平。
——公检法司和国防、武警部队支出安排23,492万元,比2004年预算增加4,288万元,增长21.77%,主要是逐步理顺原两区公安上划关系增加支出。
——其他行政机关及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经费及专项支出,安排31,842万元。其中:正常性经费25,100万元,专项经费6,742万元。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准备金安排800万元,与2004年预算持平。
——预备费安排1,200万元,与2004年预算持平。
(二)2005年市本级部门预算草案
2005年市直201个部门的预算总收入为204,324万元。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市直201个部门的预算总支出相应安排204,324万元。
在201个部门预算中,列入2005年部门预算监督试点的单位有8个,分别是:农业局、教育局、民政局、科技局、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国土局、水利局、人防办。
(三)2005年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草案
按照市委的要求,2005年将市本级基金预算草案一并报告。根据财政部《2005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的规定,纳入市本级基金预算项目有以下6项:
1、摩托车、手扶机养路费收入计划安排3,104万元(征收数为3,200万元,按规定计提水利建设基金96万元,相应冲减收入96万元),比2004年预算增加204万元,增长7.03%,比2004年实绩减少340万元,下降9.87%。
2、文化事业建设费收入计划安排230万元,比2004年预算增加110万元,增长91.67%,比2004年实绩减少147万元,下降38.99%。
3、城镇公用事业附加计划安排2,000万元,比2004年预算增加800万元,增长66.67%,比2004年实绩增加637万元,增长46.74%。
4、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收入计划安排10,000万元,与2004年预算持平,比2004年实绩减少1,310万元,下降11.58%。
5、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收入计划安排102万元(从摩托车、手扶机养路费收入中计提96万元,从其他渠道计提6万元)。该基金是按照一定比率从摩托车、手扶机养路费、征地管理费等收入计提的一种专项资金。
6、育林基金收入计划安排64万元,比2004年预算增加14万元,增长28%,比2004年实际增加1万元,增长1.59%。该基金是按照一定比率从木材、竹材销售收入计提的一种专项资金。
根据《2005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的规定,地方税务机关征收并缴入国库的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才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由于市本级的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目前仍按《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国务院令259号)的规定,纳入财政专户管理,未缴入国库。因此,2005年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未涵盖社会保险基金。
按上述基金范围,2005年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15,500万元,比2004年预算14,270万元增加1,230万元,增长8.62%,比2004年实绩16,588万元,减少1,088万元,下降6.56%。
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2005年市本级基金预算支出相应安排15,500万元。
三、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努力完成2005年预算任务
2005年是全面实现我市“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规划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深化各项改革、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一年。扎实做好各项财政工作,圆满完成2005年预算任务,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实现市委提出的“八个新突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市各级财政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各级财税部门要把增收节支、收支平衡作为财政工作的重点之一,从狠抓收入和提高支出效益两方面入手,在确保财政收支平衡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财政对社会经济的调控作用。一要按照市委的战略部署,综合运用财政政策手段,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招商引资,积极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大力培育财源;二要进一步落实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做好资金调度和预算安排,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出口退税监督管理机制,优化出口结构,促进外贸出口的健康发展;三要多渠道筹集资金,整合财政资源,加大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战略产业、关键领域和重点项目建设的投入,推动经济发展。四要加强对宏观政策和经济与财政关系的研究分析,为各级党委、政府加强调控、科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五是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规范收费行为,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收入管理,确保完成预算任务。按照市委十届四次全会提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的目标,各级要重视和抓好组织收入工作,落实收入目标责任制,做好收入分析和监管工作,依法加强税收征管,确保应征尽收。要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印发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意见的通知》精神,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按规定将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等,足额纳入预算管理。要建立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收缴管理办法,加强国有资产收入管理。同时,要认真做好税制改革的准备工作。对增值税转型、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等改革要抓紧做好调查研究和测算,分析研究税源、税收结构及其变化情况,深入分析税制改革对地方财力的影响,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三)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重点支出需要。积极配合宏观调控,落实好中央稳健财政政策,各级财政安排支出要做到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严格按照预算的范围和内容执行支出预算,严格控制各项预算追加,严禁越权调整、改变预算用途。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思想,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坚决制止大手大脚、铺张浪费。在确保政权正常运作的基础上,压缩一般竞争性领域投入,集中财力办大事。一是重点保障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就业等领域支出需要。二是确保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项民心工程,以及文化名市建设等各项资金的落实。三是加大“三农”支出,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四是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加大解决“五难”问题的投入力度。
(四)坚持改革创新,继续推进各项财政改革。深化以部门预算制度为核心的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协调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改革。一要继续扩大部门预算改革试点面,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定员定额标准,完善预算支出指标管理。二要加快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市本级重点是扩大实行财政资金国库集中支付的单位范围。三要认真贯彻执行《政府采购法》,正确履行职能,加强监督管理,完善约束机制,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四要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此外,还要按照发展规划,推进“金财工程”建设,提高财政信息化管理水平。
(五)加强财政监督,提高依法理财水平。要把切实加强财政监督作为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有效途径抓实抓好,进一步提高依法理财水平。在外部监督方面,要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完善和扩大社会监督网络,在市人大以及纪检监察、审计等的支持下,加大对部门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今年要继续配合市人大做好扩大部门预算监督试点工作,增强预算的约束力和透明度。在内部监督方面,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监督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式,加强基建项目和重大专项资金管理,积极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逐步扩大资金使用绩效评价试点范围,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把绩效评价工作作为加强财政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贯穿财政支出全过程。要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制订财政资金内部循环监督制度,健全权力制衡和监督机制。要加强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强化会计市场准入管理,规范会计中介机构执业行为。要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资金安全。
(六)积极研究、探索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体现激励机制。要结合市、区管理体制调整,做好财政管理体制调整的准备工作,及时研究制定方案。同时,逐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引入激励机制,调动各级发展经济和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们将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决议,在中共江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规范管理,扎实工作,坚决完成全年财政预算任务,为我市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和建设富民强市新侨乡作出新的贡献!
(注:本文对原文暂不宜公开的内容作了删减)
(采集:赵岚 编审:叶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