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石楼楼高28米,被誉为“开平碉楼第一楼”。
策划:谷江民
统筹:王平强 王鼎强
【文物名片】
文物名称:开平市蚬冈镇锦江里瑞石楼
年代:1925年
地点:开平市蚬冈镇锦江里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张华炽
初抵开平市蚬冈镇,一块显眼的广告牌映入眼帘,其上赫然写着——“碉楼之王在蚬冈”。怀揣着几分好奇,记者乘车前往蚬冈镇锦江里碉楼群。刚踏入这片地界,抬头即可望见矗立于乡野之中的瑞石楼。这座完美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的碉楼,不仅是开平现存最高、最美的碉楼,更被誉为“开平碉楼第一楼”。
2007年6月28日,包括瑞石楼在内的开平碉楼与村落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同时也是中国首个华侨文化世界遗产项目。
在开平1833座碉楼中,瑞石楼为什么会被称作“开平碉楼第一楼”呢?这还得从上世纪初,瑞石楼诞生的那段历史说起。
中西合璧的建筑典范
开平市蚬冈《新民月报》的编辑、锦江里村民黄更年,其居所紧邻瑞石楼。据他介绍,瑞石楼的主人黄璧秀,早年在香港通过经营钱庄和药材生意积累了财富。
清朝末年,黄璧秀漂洋过海到美国谋生。后来,他又带两个儿子黄畅兰和黄赐兰出国。生意做大后,父子三人在香港经营药材和钱庄。值得一提的是,黄璧秀父子在香港经营的钱庄,成为漂泊海外的华侨联系家乡的纽带。“黄璧秀生意做起来后,信誉和实力受到大家的认可,很多人通过他们将自己在海外赚到的钱寄回家乡,这便是银信。”黄更年介绍道。
因年迈的父母及妻子均在开平锦江里老家,为了家人的安全,黄璧秀在香港聘请设计师绘制了瑞石楼的图纸,并交由当地工匠施工建造。瑞石楼自1923年开始建造,至1925年竣工,历时3年,耗资3万港币。因黄璧秀号瑞石,故此碉楼得名“瑞石楼”。
瑞石楼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部造型呈现西式风格,罗马穹窿顶、拜占庭穹窿顶等建筑元素彰显异国风情;而内部布置及用具则保留了岭南传统风格,门窗上雕刻着龙凤图案,并刻有“富贵吉祥”“延年益寿”等中国传统祝福字样,可谓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典范。这充分体现了楼主对西方文化的接纳与融合,以及洋为中用、兼容并蓄的心态。
瑞石楼高九层,一至五层,每层窗裙、窗楣、窗山花的造型均极为精美。五层顶部以罗马式拱券和四角别致的托柱取代常见的卷草托脚,形成自然的过渡。六层为古希腊爱奥尼风格的立柱与拱券组成的柱廊。七层平台四角建有穹顶角亭,南北两面饰以巴洛克风格的山花,正中间匾额上的“瑞石楼”三字,出自著名书法家、广州六榕寺住持铁禅大师之手。八层为六面形通风亭子,而通往九层则需攀爬窄梯,打开铁盖板后才能到达。这里空间狭小,四周为可拆卸的铁板窗,便于瞭望。
瑞石楼建造时,还有一段故事。据传,黄璧秀家族黄氏一族从外地迁徙而来,到达开平沿河的一处平原,发现适合居住,于是选择定居,并命名为锦江里。当时黄氏家族划定村首界面线,规定了各家房屋的统一占地面积和高度,其中一条就是:村子里的建筑最高不超过六层。建造瑞石楼时,黄璧秀的父亲黄贻桂发现自家的碉楼建到第六层时,还没有封顶的迹象,便要黄璧秀就此封顶。可黄璧秀没有听从父亲的意见,碉楼继续向上建造。他告诉父亲,这座碉楼的设计是九层,他就是要在全村、全乡、全县建最高、最壮观的碉楼,让人们远远就能看到黄家的碉楼,无人可比。
黄璧秀的第四代后人黄耀骥表示,在开平,瑞石楼可以称得上是最华丽气派的碉楼。瑞石楼和其他碉楼不同,更注重居住的舒适性和便利性,二至六层均配备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黄璧秀的后人曾一度在瑞石楼居住,后因出国谋生或到城市工作,才陆续搬出。
一座守护村民安全的碉楼
民国时期,开平匪患严重,尤其是拥有华侨的村子更是深受其害。在保护村子安全方面,瑞石楼发挥了重要作用。
黄更年分享了锦江里村民口口相传的一个故事:锦江里傍水而居,曾有水匪沿河而下意图抢掠。然而,水匪还未正式上岸,便被瑞石楼瞭望台上的值班村民发现。随着警报声响起,村中的壮丁拿起工具武装进行防卫,自卫队则扛起枪支驱赶水匪。妇女们虽未出现在抗匪一线,但她们精准报点、运送武器弹药,同样功不可没。可以说,锦江里的安全是在瑞石楼的守护下,全村人众志成城共同抗匪的结果。
如今,瑞石楼由黄璧秀的后人在管理,黄耀骥便是其中一员。每当有游客前来观赏,黄耀骥都会热情邀请他们登楼观赏。与常见的景点不同,瑞石楼内的家具均可让游客触碰与体验。这里的家具多为黄花梨和酸枝木制成,曾有游客出价上千万购买,但均被婉拒。游客可以坐在黄花梨、酸枝椅上,触摸清末传下来的家具,观察碉楼独有的枪口与五光十色的琉璃窗,与历史进行对话。
瑞石楼楼高28米,不仅是开平现存最高的碉楼,更因其楼层之高、外观之华美而被誉为“开平碉楼第一楼”。近百年来,它一直矗立在锦江里村落的簕竹林里,守护着这片家园。与碉楼家族的其他成员一样,瑞石楼汇聚了东西方文化特色,承担着保家卫国的历史重任。以瑞石楼为代表的开平碉楼承载着海外华侨与家乡的故事和情感,在这片侨乡土地上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