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讯 (记者/朱磊磊 通讯员/黄柏军) 近日,经江门市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评审,并报江门市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定,江门市哲学社会规划课题《江门五邑闲置“侨捐”学校的现状及活化利用探究》正式结题。
据了解,江门市哲学社会规划课题《江门五邑闲置“侨捐”学校的现状及活化利用探究》属于管理学学科专业范畴,主要研究江门五邑数量众多的闲置“侨捐”学校的活化利用问题。
根据侨史文献记载,清末民初以来,素有爱国爱乡优良传统的五邑籍侨胞掀起捐资兴学、育才强国的热潮,1949年以前,五邑城乡拥有“侨捐”学校数量位列全省之冠。改革开放后,五邑地区又出现了第二次捐资兴学的高潮。据相关部门统计,1978年至2000年,五邑籍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合计捐资44.77亿港元,捐建学校2370所(含江门和国内其他城市)。当时,江门市大部分乡镇几乎村村都有“侨捐”学校。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适龄儿童减少,不少“侨捐”学校变成“闲置学校”,如何活化利用好这些学校,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海外侨胞热切关注的社会问题。
据介绍,该课题启动于2023年9月,课题组由图书馆、博物馆、侨史学会等不同领域、不同部门学者组成,他们深入基层,先后走遍江门市蓬江、江海、新会以及台山、开平、鹤山、恩平等地。学者们开展实地勘探与田野调查,采访了不少“侨捐”学校退休校长、教师、知情乡亲等,采集了大量富有参考价值和史料价值的口述材料,同时又通过课题组多次集体讨论,最后形成正式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