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一卫向家人介绍家族往事。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朱磊磊
菊花朵朵,寄托着对故人的思念;青烟缕缕,飘荡着对往昔的回忆……清明节前,江门市尹氏宗亲会举办了盛大的清明祭祖活动,500多名来自海内外的尹氏子弟纷纷齐聚蓬江区杜阮镇木朗村,祭祀先人。 “这位尹剑辉革命烈士是我们的先辈,他是个很了不起的人”“这位尹坚君烈士也是为抗日而牺牲,他的事迹我们也应该铭记”……祭扫开始前,澳门尹氏宗亲会理事长尹一卫提前带着家人来到尹氏宗祠,他牵着小侄女的手,轻声讲述着尹氏先辈的事迹,一如许多年前,父亲带着他第一次回到这里,向他讲述先辈们的过往。
自从40多年前跟随父亲第一次返乡祭祖,之后的每年清明节,尹一卫都会回到木朗村扫墓。在他看来,返乡祭祖是缅怀、纪念先人的重要习俗,正是有着这样代代相传的文化习俗,才有了落叶归根,对子女而言也是一种言传身教。
返乡祭祖寻根脉
回想起40多年前父亲第一次带着自己回到木朗村的场景,尹一卫依旧历历在目,“当时这里还是泥路,到处是鱼塘,乡亲们都好奇地看着我们”。从小在澳门出生长大的尹一卫当时还无法理解,为何父亲会对着一栋栋旧房子激动不已,“后来听父亲介绍才知道,那是父亲成长的地方,是我们家族的‘根’”。
乡愁宛如涓涓细流般,流淌在每一代游子的心田。从此之后,清明回乡扫墓便成了尹一卫一家寻根谒祖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尹一卫看来,清明节是一个能增强家族成员凝聚力、认同感的节日。今年清明节,尹一卫早早携家人回到木朗村尹氏宗祠,带领家族成员祭拜祖先。“我父亲有6个兄弟,他们分散在各地,有的在海外,有的在香港、澳门。每年清明节,我们都会相约回到家乡祭祖,缅怀先人。”尹一卫说。
尹一卫只是千千万万思念家乡游子中的一个。每年清明节前后,许多尹氏宗亲总是不辞舟车劳顿,回乡祭祖,为先人坟墓铲除杂草、供上祭品、燃香奠酒。回乡祭祖是落叶归根的体现,他们之中不乏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尽管离开家乡多年,却依然忘不了家乡的一草一木,忘不了自己的“根”。
对尹一卫来说,扫墓不仅是祭拜先人的仪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寻根的过程。“像我侄女是在香港出生,她可能对我们家族的历史不是很了解,这次我带上她一起回来,就是希望让下一代了解更多家族的历史和家乡的发展,这是我们的责任。”
尹一卫说,清明节对每个中国人来说意义深远,自己也会把这种观念传承给孩子。“我每年清明节都会回乡祭祖。因为我的‘根’在这里,无论走得多远,无论生活在哪,我都不会忘了我的‘根’在哪。”
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家乡建设
扫墓祭祖不仅是寄托对祖先的思念,也成为尹一卫与村中父老乡亲联络情感的大聚会。此次返乡,尹一卫准备和亲人们好好聚一聚,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他说,现在家乡的环境、交通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在我从澳门过来江门很方便,大概1个小时就到了。小时候跟我父亲过来,要从澳门绕到珠海斗门,最少需要3个小时。”在尹一卫看来,随着粤港澳三地融合发展不断深入,特别是深中通道、黄茅海大桥即将建成通车,江门与港澳之间的距离将进一步缩短。可以预见,江门与湾区城市的合作交流也将日益密切。而自己作为家乡的一分子,更应该为推动江门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走进木朗小学,映入眼帘的是平坦的跑道、崭新的教学楼。看到如今学校各项配套齐全,校园环境优美,尹一卫倍感欣慰。在20世纪80年代,尹一卫的父亲尹君乐先生便一直热心于家乡的教育事业,带头捐款并发动港澳乡亲筹集资金建设木朗小学新校舍。父辈对家乡的责任一代代传承下来,如今来到尹一卫手中。
“近年来江门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绿化、交通、经济发展都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家族间的亲情。”尹一卫表示,自己对族群、家乡、国家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家乡建设,发挥自身优势牵线搭桥,鼓励身边更多的朋友回乡投资创业,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无论我们身处何处,总是对家乡怀有深深的思念之情。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就是我们的期待。”尹一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