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侨博馆参观固定展览“根在侨乡”,了解华工修筑美国太平洋铁路时使用的道钉背后的故事。
华工修筑美国太平洋铁路时使用的道钉。
策划:谷江民 统筹:王平强 王鼎强
【文物名片】
文物名称:华工修筑美国太平洋铁路时使用的道钉
文物年代:19世纪60年代
来源:陈灿培夫妇捐赠
馆藏方:江门市博物馆
馆藏地点: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实习生 王乐怡
走进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固定展览“根在侨乡”中,华工修筑美国太平洋铁路时使用的道钉、铁路华工工资单收条等文物,向世人讲述着中美两国人民跨越大洋的交往历史。
19世纪60年代,先后有约1.2万名华工参与美国横贯大陆铁路(俗称“美国太平洋铁路”)建设,并在旧金山建起了西半球历史最悠久的唐人街。在所有铁路劳工中,华工占比约85%,其中70%来自江门五邑地区。
筑路
七成华工来自五邑地区
时间拨回2018年,美国著名侨领、南加州广府人联谊会会长陈灿培及夫人李碧清(祖籍台山)把华工用过的工具、历史照片等捐赠给江门。
“在美国,我去过历史上华人淘金的地方,找到了很多他们曾在工作、生活中使用的物品以及相关资料。我之所以把它们捐赠给江门,是希望让更多学者、参观者研究、了解这段历史。”陈灿培说。
陈灿培所说的历史,要从1863年说起。当年1月8日,第一条横贯美洲大陆的美国太平洋铁路在萨克拉门托破土动工。这条旨在加快美国西部开发的铁路分为东、西两段,分别由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承包修建。其中,东部地区地势平缓,铁路建设工程进展顺利。与之相反,西部地区不仅要跨越崇山峻岭,还要穿过沙漠和沼泽地,条件和环境恶劣。西段铁路的承包商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巨头”们十分头痛。
“由于工程太艰巨,原先雇佣的白人劳工畏难怠工,甚至纷纷逃跑。动工两年,西段铁路才修了40多英里。”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五邑大学原副校长张国雄说。
在万般无奈下,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四巨头之一的查尔斯·克劳克建议雇佣华工,但其他公司领导质疑华工。于是,当时他提出先雇佣50名华工试一试。最终,华工的勤劳苦干改变了该公司其他领导的态度,他们最终决定大量雇佣华工。
后来,随着用工需求的增加,铁路公司不得不专门派人到广东直接招募工人。一批批华工从广东台山、新会、开平等五邑地区出发来到了美国。据了解,先后有约1.2万名华工参加了美国太平洋铁路建设,华工占所有铁路工人的85%,其中70%的华工来自江门五邑地区。
攻坚
华工修建最为艰险的路段
1865年,大批华工加入美国太平洋铁路建设大军中来,担任最基础、最辛苦、最危险的工作,修建最为艰险的路段。
在恶劣的条件下,美国的铁路华工用着极其简单的工具,在崇山峻岭中打隧道、架桥梁、运沙石、搞爆破,建设过程极其艰难。其中,内华达山地势险峻,天气恶劣,是修筑美国太平洋铁路的最大难关,许多华工为此付出生命。
“他们穿越海拔2100米的内华达山脉,建设了50座桥梁和10多条隧道。”在斯坦福大学“铁路华工项目”特别贡献奖获得者、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暨建筑系教授谭金花看来,中国人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隐忍和聪明才智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谭金花表示,华工参与建设美国太平洋铁路,有三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一是修建布鲁默深槽。当铁路修到色拉高山区时,危崖交错,铁路必须从1400米高的危崖上横切过去。华工们用了土办法,坐在箩筐里,从崖顶吊下去打炮眼、点火线,再由同伴拉回崖顶。有时顶上的人拉得慢了,华工就会被炸药波及;有时绳子磨断了,人掉到谷底粉身碎骨。这段工程,让美国工程师看到了华工的智慧和胆量。
二是修建唐纳峰绝顶隧道。内华达山的唐纳峰隧道工程,要穿越最坚硬的花岗岩石地段,长达1600米。为了赶工,华工在寒冷的山顶进行24小时轮班作业。他们从山顶的花岗岩中打一道竖井进入山体中间,然后用绳子把人放进去,向东西方向进行爆破,开挖相反方向的两条隧道,不少人在爆破中丧生。
“然而,正是这些华工的大无畏精神,奇迹般地开凿出了一条花岗岩隧道,大大缩短了路程,提高了工程效率。在那个由他们开凿隧道的地方,目前依然屹立着被称为‘中国墙(China Wall)’的山体墙建筑物。”谭金花说。
三是在高山顶上,冬天寒冷无比,来自广东的华工习惯用姜汤御寒;夏天毒热的阳光照射在石头上,气温高达四十多摄氏度,华工沿用广东人喝凉茶的风俗习惯解决中暑问题。
1869年5月10日,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通车,原来从美国东部到西部需要6个月的路途缩短到只需1周,这条铁路也被誉为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七大工业奇迹”之一。
“美国太平洋铁路原计划用14年建成,在大量雇用勤奋而又廉价的华工后,实际上只用了7年,节省了三分之二的费用。”张国雄介绍。
返乡
侨乡大地道钉回响
随着美国太平洋铁路贯通,五邑铁路华工们有的继续在北美大陆其他铁路从事建设、养护等工程,有的则在美国城市中定居,有的毅然回国建设家乡。这些五邑铁路华工中,就出现了不少杰出代表。
如祖籍开平的铁路华工林立恒,他为美国的铁路建设作出了非凡贡献。谭金花介绍,林立恒在美国成家立室后坚持向后代教导中国传统文化、维持与祖国的联系。其子林福元更是中国航空工业先驱,从1914年回国至1945年退出航空界的数十年间,曾先后任3家飞机制造厂厂长,为发展中国航空工业作出过贡献。
另一位著名的五邑铁路华工代表便是陈宜禧。据悉,从参与美国太平洋铁路西段建设起,陈宜禧在美国从事铁路工作长达40余年。回国后,他倡议并主持建设了中国第一条侨办民营铁路——新宁铁路。
这条民营铁路修得十分艰辛,当时的台山,连公路也没有。尽管自然条件差,封建势力又百般阻挠,但陈宜禧意志坚定、事必躬亲,从1906年到1920年,分3期筑成了长约133公里的新宁铁路。
历经14年的施工,1920年,斗山至北街干线和台城至白沙支线的新宁铁路建成,也成为中国第一条侨办民营铁路,书写了我国自力修建铁路的光辉史页。
一百多年前,五邑华工从敲下一颗颗道钉铺就美国太平洋铁路,再到返乡筑就新宁铁路,开启了侨乡百年“铁路梦”。
如今,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落成投入使用,并与北部的广州南站、东部的深圳北站共同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内联外通的轨道交通枢纽“黄金三角”。
百年飞逝,铁路梦圆,侨乡江门实现了从“铁路梦”到“枢纽梦”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