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楼·寒燕归巢》剧组在东湖影剧院排练。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郭永乐
由中共江门市委宣传部、中共江门市委组织部、开平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开平市委组织部、中共开平市委宣传部承办,开平市文联出品的大型红色原创话剧《碉楼·寒燕归巢》将于8月8日20时在位于广州的广东粤剧艺术中心首演。近日,剧组在东湖影剧院进行演出前的彩排,记者前往探班,揭开这部大型红色原创话剧的面纱。
主要演员均毕业于专业院校
“枪响的时候,演员表情要更饱满一点,戏剧冲突要更激烈……”8月1日,记者在东湖影剧院彩排现场见到,剧组正在排练一场男一号在婚礼当天,国民党反动派突然到来并递上一纸任命函,威逼其上任的戏。舞台上演员们倾情演绎,剧情扣人心弦;舞台下导演紧盯着屏幕,把控着音乐和节奏。据了解,参演该话剧的主要演员来自“陈才戏剧工作坊”,均是从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专业院校毕业的优秀演员。
男一号扮演者钱磊表示:“非常荣幸能参演《碉楼·寒燕归巢》,我饰演在抗战时毅然回国、寻找机会实践救国梦的青年归侨司徒逸非。为与剧中人物产生共情,我和剧组主创人员多次前往开平碉楼采风,当在南楼听到革命先烈事迹,见到墙上密密麻麻的弹孔时,不少演员都流泪了,大家被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打动,我们希望在舞台上把这种精神演好,感染观众。”
首部“华侨特工”题材话剧
话剧《碉楼·寒燕归巢》是江门开平本土作家张碧云所创作,首次将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与话剧艺术相结合,以开平党史为创作背景,以赤坎镇司徒家族为人物原型,以多个开平真实历史故事为基础,讲述了抗战初期至解放战争时期,开平司徒家族年轻的归国华侨、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司徒逸非长期蛰伏于隐蔽战线的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导演陈才向记者介绍,《碉楼·寒燕归巢》有两个创新,一是题材创新,这是话剧史上第一部融合了华侨与地下党双重身份的“华侨特工”题材话剧,既展现进步华侨为革命事业敢于牺牲、无私无畏、爱国奉献的崇高魅力和执着信念,也体现了开平华侨先辈热爱祖国、慷慨捐助、舍己奉献的精神。二是创作创新,话剧融入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元素,还结合了民歌、卖鸡调等非遗元素。
剧本修改历时两年多,数易其稿
陈才表示,《碉楼·寒燕归巢》从2021年初开始策划创作,曾在江门演艺中心顺利完成内部排演,这次重新搬上舞台,主创人员做了很多二次创作,剧本修改历时两年多,数易其稿,使得内容更丰满翔实。
“比如在原来的剧本里,碉楼‘文兴楼’(剧中虚构地名)只是一个场景,而新编的剧本大部分情节都在文兴楼展开,碉楼成为剧中的一大‘主角’,并由此呈现出碉楼所蕴含的重要历史价值——华侨为家人建立的精神家园,共产党人革命精神屹立于天地的丰碑。”陈才说。
因为用心打磨,《碉楼·寒燕归巢》的剧本得到国家及省有关文艺专家的肯定,剧本及其创作人员、参演人员获得“戏剧中国”2022年度优秀剧目、优秀编剧、最佳导演及优秀演员等奖项。该剧目入选了“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2022年度全省基层舞台艺术精品扶持计划”,获得广东省第五届戏剧文学奖三等奖等奖项。
碉楼IP+话剧,讲好江门故事
资料显示,开平碉楼鼎盛时期有3000多座,至今仍完好保存1833座。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广东省首个和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既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不可多得的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重要历史文化景观,也承载着华侨华人爱国爱乡、造福桑梓、开放兼容的精神内涵,是广东华侨文化的重要体现。
记者从市委宣传部获悉,近年来,江门大力培育开平碉楼保护修缮人才,推动智慧保护、智慧导览,实现“一楼一码”全覆盖及核心区碉楼数字建档;碉楼的内涵与文化底蕴也得到了深入挖掘和展示,包括推出原创歌曲《一纸情长》、新编粤剧《碉楼》以及即将公演的话剧《碉楼·寒燕归巢》等,用精细功夫做好碉楼建筑群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工作,不断提升文化遗产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
特别是今年以来,市委宣传部提出打造“十张城市文化名片”。话剧《碉楼·寒燕归巢》的公演,就是要借助碉楼IP及话剧艺术形式,讲好江门故事、湾区故事乃至中国故事,擦亮江门“世界遗产的代表地”“华侨文脉的传承地”等多张城市名片。
剧情预告
1938年,司徒逸非从美国归来,在故乡开平的“文兴楼”与爱人完婚。一身才学、一腔抱负的司徒逸非在抗战之时毅然回国,除了与爱人完婚外,还希望寻找机会实践自己的救国梦。在婚礼上,正当司徒逸非面对国民党反动派递上的一纸任命函以及威逼胁迫之时,一封来自重庆的信函打破了对峙的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