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与村落作为广东首个世界文化遗产,见证了江门乃至广东与世界经济和文化的交融。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皇智尧
台山浮石飘色、蔡李佛拳和咏春拳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荷塘纱龙、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等五邑非遗项目琳琅满目……今年5月,在开平赤坎华侨古镇举行的2023年中国(江门)侨乡华人嘉年华,为众多海外侨胞带来了一场侨文化盛宴,勾起了大家心里的浓浓乡愁。
赤坎华侨古镇的打造,是江门千方百计挖掘和传承历史文化街区“侨文化”的缩影。作为中国侨都,江门拥有丰富的侨文化建筑和街区,如今这些侨文化载体,正在保护活化之中向外界无声讲述着侨都故事,更是联系无数海外乡亲乡情的重要纽带。
近期,围绕“让侨都文脉在保育活化中传承”的主题,市政协“委员议事厅”调研组在经过前期实地调研后,与有关部门、群众代表等积极交流探讨,协商共议如何在保育活化历史文化街区中彰显侨文化,在历史文化街区中“侨”见江门。
深化文旅融合
江门华侨聚居的村落(街区)与“侨”息息相关,其中蕴含着不少江门独特的侨文化。
在开平市自力村,这里的建筑下半部分的平面布局延续了当地民居的建筑传统,而上部的建筑风格则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如古罗马的拱券、古希腊的廊柱、哥特式的屋顶等。屋内的陈设却是中国传统样式:坤甸或柚木板做的屏风、酸枝做的桌椅等,门上还刻有石对联。
开平碉楼与村落作为广东首个世界文化遗产,见证了江门乃至广东与世界经济和文化的交融。近年来,江门在做好碉楼建筑群的保护修缮前提下,挖掘尘封其中的华侨故事和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例如打造开平碉楼建筑艺术展示馆,推动粤剧《碉楼》巡演,讲好华侨历史,讲好碉楼背后的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在碉楼中“侨”见江门,是我市在保育活化历史文化街区中彰显侨文化的一个写照。市政协“委员议事厅”调研组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目前我市历史文化街区通过深化文旅融合、加强侨文化研究等方式,在保育活化中加快推动江门侨文化传播、传承。
例如,作为长堤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的启明里,近年来建设了侨批馆、非遗手信馆等侨乡文化展览项目,结合中西合璧、风格独特的侨乡建筑特色风貌,引导市民游客一起追溯华侨历史、感受非遗文化;台山台城历史文化街区投资超千万元建设打造台山“唐人街”主题项目,营造“沉浸式”街景氛围;鹤山古劳水乡探索“文化旅游+美丽乡村”特色发展之路,打造咏春文化品牌,加强侨文化保护传承……
据市住建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建立了由规划、文物、非遗等领域优秀力量组成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专家库,第一批入库的专家有16名,为我市历史文化保护活化利用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贡献专业力量。“接下来,我们也将持续推动第二批专家入库,并强化对历史文化街区中文化载体的监督,让艰苦奋斗、心系家国的华侨文化和华侨精神融入街区,凝聚人心,推动发展。”
打造侨文化展示核心区域
侨乡文化渗透在历史建筑的一砖一瓦中,如何把其中的故事更好地传播出去?市政协“委员议事厅”调研组在调研过程中,通过与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群众代表等深入交流,“碰撞”出了不少“金点子”。
“我认为每个街区都可打造一个建筑文化展览,展示当地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特点、建造形式、建筑特点等内容,让受众更加了解江门历史文化街区的侨味所在。”市政协委员、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欧阳仑说。
在市政协智库专家、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张国雄看来,华侨文化形成于异国他乡,反哺于祖国家乡,集中体现为敢为人先、爱国爱乡、团结奉献、追求民主富强的文化特质。“侨文化的展现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比如历史文化街区,但光有静态的建筑是不够的。”张国雄建议,政府可以把更多重大文旅项目规划到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活态”历史文化示范街区,并在其中打造侨文化展示核心区域,例如建立文化馆,合理增设蕴含丰富侨文化的场所,集中展示江门独特侨乡文化。
“在规划中,应该体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构成元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留下的记忆。”市政协常委、广东省华侨历史学会理事谭金花建议,可以在历史文化街区中打造社区博物馆或者生态博物馆,增加受众的参与互动性,让参观者产生地方感和归属感,更好地反映侨文化。在此过程中,她还建议鼓励民众和华侨华人积极参与,让侨乡的纽带作用更加明显。
市文广旅体局有关负责人说,接下来该局将从“面子”和“里子”两方面入手,进一步在历史文化街区保育活化过程中彰显侨文化。“一方面我们将持续配合相关部门开展街区景观规划设计,并加强街区侨文化的宣传推广;另一方面还将深挖侨乡文化内涵,适时举办侨乡文化活动,展示我市非遗文化项目,丰富街区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