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坎”二字,不只是一个纯粹的地名,站在侨乡的角度看,它更是一个精神文化符号。 郭永乐 摄
潭江之滨,华侨古镇,百年商埠,重现繁荣。
4月的一个傍晚,位于江门开平的广东赤坎古镇侨乡国际旅游度假区(下称“赤坎华侨古镇”)游人如织,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们,或乘坐有轨电车,或迎风漫步徐行,徜徉在河畔连片中西合璧的骑楼巷道间,时而见希腊式立柱,罗马式、哥特式拱券,时而见中式壁画、岭南民俗,不时发出“建筑很有国际范”和“有如走进电影世界”的感叹。
声声惊叹中,记者在景区一处渡口驻足,不知不觉间产生时空交错之感:眼前的人声鼎沸与370多年前的埠市繁华,眼前的渔舟晚唱与170多年前的坐船远行,眼前的骑楼风情与100年前华侨归乡筑堤开铺,仿若在平行世界同时发生,又似穿透时代的重生与呼应……
文/江门日报记者 张茂盛
出洋走向世界又毅然回乡建设
铸就著名华侨古镇
历史是一首叙事诗,追溯其源头,将落脚到地理生存条件上。
汩汩潭江,蜿蜒五邑。至开平大地,分出众多支流。其中米岗冲、深口冲、镇海水等支流积岁月之功,围出一处红土荒滩。《开平县志》记载,宋元时期,关氏、司徒氏两族先后迁居到此,不断聚居发展;顺治、康熙年间,两大家族在此设墟并逐渐聚拢于潭江边上,沿岸成市。赤坎镇由此发源,并在随后拉开了繁荣发展的序幕。
清代公路交通不发达,潭江是主要通道,大大小小的木帆船在江上往来,到了赤坎便停泊在岸边的水埠头,装卸货物、接载乘客。时间一长,赤坎镇便成为潭江上游的重要水路枢纽。开平当地文史资料介绍,赤坎不晚于1823年称埠,鼎盛时期,赤坎埠曾设定期航班通往澳门、广州、东莞等39个港口,并与开平境内的苍城、马冈、楼冈等23个乡镇码头相连。
19世纪中叶,当时局势动荡,包括赤坎人在内,部分五邑民众被迫出洋,前往世界各地谋生。位于潭江边的赤坎码头,正是不少华侨出洋的始发地。
时移世易,清朝到民国时期,对故土魂牵梦萦的华侨们,积极支持祖国和家乡发展。他们把当时盛行的西方先进文化带回家乡,与广府传统宗族文化相融合,令小镇的各项事业尤其是商业、金融、公共文化、城建等迎来空前发展。
开放交融成就了繁华的商埠。有记载显示,彼时潭江岸边,骑楼林立,百业兴旺,商旅繁华,小镇一座,却也通电、通汽车、通电话电报,各式商铺、茶馆、客栈、银号、金银铺开门迎来四方客。货架上中外商品琳琅满目。值得一提的是,这里1908年诞生了开平首个商会——赤坎商会;20世纪30年代,赤坎有了最多可同时容纳700名观众的电影院,在香港播放的外国电影,很快能在赤坎上映。繁华至此,赤坎也有了“小广州”之称。
关于赤坎人的故事,主线是商贸和华侨,最知名的产物之一,是落在这片土地上的座座奇异建筑。
放眼整个赤坎墟,连片骑楼式的铺面鳞次栉比,延伸不断,蔚为壮观。堤东路、堤西路、中华东路、中华西路、牛圩路、得业路的骑楼,绵延约3公里,总数超600座。其中堤西路一带建筑构造极为讲究,几乎一楼一顶,各式的西洋屋顶壁面后是传统中式“金”字形瓦顶。巴洛克风格的屋顶装饰,镶嵌着彩色玻璃木窗。满眼都是石雕精美的小台,以及淡黄、暗红的外墙。世界各国的装饰风格荟萃于此。
原来,当年在外打拼的华侨以侨资回馈家乡,还带回了国外的建筑图纸、技术和建材。在改造建设中,他们将西方元素与本地传统建筑风格融合,建造出成片中西合璧骑楼建筑。本地作家余源汉在《赤坎古镇风情》一文中形容:“(骑楼街)像一条卧龙,蜿蜒在古镇,默默地守护着这座小镇。骑楼的样式,像是世界建筑博物馆的展品一样,古希腊柱廊、古罗马穹窿、葡萄牙骑楼、岭南特色佳果与吉祥纹饰、中国古典卷草图案,林林总总,应有尽有。室内耐看的洋式吊灯,欧洲式的大厅,华夏古典风味的桌椅,组合起来,别具风格。”
这些建筑,是以商业为主导的旧城镇格局与近现代建筑形式相结合的产物,是西方城镇规划在近代中国的重要实践。他们见证了岁月变迁,见证了赤坎商贸、宗族的兴旺发展,如今更成为华侨为故乡留下的最珍贵的文化瑰宝。
打造世界级文化休闲综合旅游目的地
构筑华侨华人的共同精神家园
时间无言,时代变迁。
当年的荒滩野地,如今坐落着600多座兼具中西建筑特色的骑楼建筑,组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界面最连续、保存最完整的侨乡骑楼建筑群;细数人物,从这里相继走出了华侨楷模司徒美堂,航空救国志士司徒璧如、司徒管、关荣,中国电影开拓者关文清、司徒慧敏,革命摄影先驱沙飞等名人名家;更涌现出关氏和司徒氏为振兴家乡赤坎教育事业而竞争的经典华侨人文故事,祖籍赤坎的海外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多达15万人,赤坎,成为名副其实的侨镇。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片商业兴盛、人才兴旺的沃土,滋养了华侨文化、影视文化、宗族文化、手工艺文化、饮食文化、语言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等丰富多样、包容并蓄的文化底蕴。2007年,赤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经过岁月洗礼,赤坎已经成为隽永醇厚的陈酿,越品越香。在当前“中国侨都”江门深入推进“侨都赋能”、着力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国家平台的背景下,“侨”味甚浓的赤坎,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保护活化侨资源,传承弘扬赤坎侨文化,近年来,江门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文物活化保护模式开发赤坎华侨古镇,致力将其打造为世界级文化休闲综合旅游目的地,构筑华侨华人的共同精神家园。
经过数年不懈努力,2023年1月10日,赤坎华侨古镇项目(一期)启动试运营,开门迎客3个月来,已累计接待游客75万人,吸引了大量来自大湾区其他城市、其他省(区、市)的游客。赤坎正焕发新的时代魅力、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这样的努力,完全契合4月2日省委书记黄坤明在江门调研时对赤坎华侨古镇项目建设运营提出的要求——他强调,要坚持修旧如旧,最大限度保留骑楼建筑风貌,积极引进多种业态,打响具有侨乡风情的文旅品牌,让历史街区焕发新的时代魅力、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赤坎华侨古镇项目由开平市和中信产业基金、顶度集团合作,规划占地面积约120公顷,总建筑规模约75万平方米,涵盖文化街、作坊街、传统手信街、时尚购物街、欧美风情街、南洋风情街等载体,是国内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以华侨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文化休闲度假区。
在建设过程中,该项目修缮保护得到充分彰显,项目设置文化展示节点35处,其中包含省级文物保护建筑、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建筑、历史建筑等,经过保护性修缮后陆续活化利用展示。坚持修旧如旧,最大限度保存古镇空间格局和街巷肌理,延续历史风貌。如今走在骑楼街,还可以看到当年的商家镌写在门楣或是立柱上的商铺名称,例如开平酒家、巴黎旅店、泰昌米店、皇后酒店、丽源百货商店、西隆押铺、汇通银号、天宝银号……漫步骑楼街,仿佛穿越时空,重见20世纪商埠的繁华。
而赤坎华侨古镇更触人心弦的不仅是重现过去的街景繁华,更是对百年来一直传承不息的侨乡精神内核的重焕与守护。从赤坎到世界,百余年来绵延不绝的华侨根脉,为赤坎输送着丰富的华侨文化“养分”,活化侨资源,弘扬华侨精神,项目对关族、司徒氏为代表的华侨历史、华侨文化,以及司徒美堂、沙飞等当地历史名人、红色资源进行充分挖掘梳理展示。
积极引进多种业态,打响具有侨乡风情的文旅品牌。项目持续完善古镇业态布局,在项目(一期)展现20世纪初期赤坎商贸繁荣景象和市井生活,构建由华侨文化展示、非遗作坊、文艺表演、酒店、民宿、特色餐饮、文创商铺等组成的复合业态体系,推进文旅实现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大范围融合。未来项目(二期)将规划建设碉楼花园酒店、商务会展中心和滨河商业区,为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文化交流、金融论坛等活动开展提供新载体。
未来,赤坎华侨古镇还将打造为集岭南文化、华侨文化、乡村文化、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展示平台、广东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文旅新地标、全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点项目和典型范例、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新载体。
这是赤坎华侨古镇项目被赋予的时代使命。在这复杂纷繁的情绪中,我们强烈感受到一种文化底蕴的力量、一种眷恋家国的力量、一种民族振兴的力量,牢牢牵引着时代两端的人们,从背井出洋的丝丝离愁,到自豪归家的浓浓乡愁,从强村富民的殷殷盼念,到家园和美的点点欣慰,从南国一墟的华侨小镇,到世界华侨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根、魂、梦的脉络和逻辑,在这小小的一方天地得到尽情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