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机、空调、洗衣机、电动机……2022年12月,江门第一艘“一港通”模式的驳船从江门高新港驶出,前往广州南沙,该模式下出口的货物实现了“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其后,江门高新港、高沙港、新会港陆续开通“组合港”(一港通)模式航线,这些航线可抵达深圳盐田、蛇口,我市水运物流越发便利、高效。
据江门海关统计,今年1—8月我市“组合港”出口货物43189标箱,惠及企业1011家,节省企业物流等成本1080万元。
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把“提升对外开放平台建设质效”放在了重要位置,提出要完善推广“组合港”通关新模式。对“组合港”模式的再部署,蕴藏着侨乡推动“江门制造”向海而行、向海而兴的决心。
开通6条“组合港”(一港通)航线
据江门海关统计,今年1—8月我市外贸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出口1052.9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增长14.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
江门正一步一个台阶,不断刷新对外贸易的发展进程。这背后,离不开江门不断畅通外贸出口物流链、供应链的“蓝色动脉”,让“江门制造”更快更高效地走向国际舞台。
在水运物流上,江门是有“短板”的——现有的港口因地势条件受限,并不具备远洋运输能力,海洋运输难以“自给自足”。放眼大湾区,远洋船舶航线资源丰富的深圳港则存在港口后方陆域面积较小、港区集装箱堆存区域紧缺、周边配套不足等问题。
《广东省港口布局规划(2021—2035年)》提出,构建协同高效的现代化港口体系,规划主要港口、地区性重要港口等多层次港口发展格局,推动港口错位发展、分工协同、优势互补。区域港口一体化发展,对促进港口提质增效升级、化解过剩产能、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江门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摸清外贸物流的堵点,指导港口企业主动加强与广州、深圳等枢纽港口的深度合作,陆续促成了6条“组合港”(一港通)航线的开通。货物在“家门口”搭上国际货轮,一个柜的物流成本仅需2000元,比传统模式节约200—500元。
沿着这条强劲的海运物流通道,摩托车、家电、通用机械设备等“江门制造”驰骋海外市场,在今年前8月出口数据中,这些主要出口产品都保持着两位数增长。
推动江门港口竞争力整体提升
构建以深圳港为枢纽港、内河港口为喂给港的“大湾区组合港”体系,通过枢纽港与喂给港两地码头企业一体化运营,促进深圳枢纽港国际航运资源和江门等珠三角沿江港口腹地制造业货源深度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功能组合的港口合作关系,必将推动江门港口竞争力整体提升。
加入“组合港”大家庭,这让港口运营方江门国际货柜码头有限公司的发展迈上了新台阶。该公司商务部经理吕乐文对此深有感触:“2023年,我们的吞吐量实现了同比13%的显著增长,而今年我们继续保持着稳健的增长态势。这一成绩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组合港’模式所带来的便利,它不仅提升了效率,还吸引更多来自大湾区其他城市的货物选择在我们这里进行集散。”
以改革的主动性赢得改革。江门“组合港”文章又翻开了新的一页。今年7月,广州南沙港—江门高新港“一港通”进口模式正式启动,2个集装箱塑胶类货品,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进口,顺利抵达广州南沙港后,通过驳船无缝衔接至江门高新港。进口“组合港”模式优化了江门属地进口流程,简化了进口手续,实现稳定的船舶承运状态,为企业节省了物流成本。江门用实际行动告诉国际市场——要把进口做好做优。
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推进省级农产品进口基地建设。这一工作部署不仅与“大湾区组合港”体系的建设相辅相成,更将为江门港口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通过进一步拓展进口业务,特别是农产品等特色领域的进口,江门港口将不断提升自身综合服务能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