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抢迎大湾区时代和枢纽经济的重要战略机遇,做好我市中长期总体发展战略谋划工作,推动我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4月17日,市人民政府正式印发《江门市东部城市带发展战略规划(2019—2035年)》(以下简称《东部规划》)和《江门市西部发展区发展战略规划(2019—2035年)》(以下简称《西部规划》)。
作为对全市未来一段时间区域发展布局进行战略性顶层设计的两部规划,它们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将重点破解哪些问题?相关专家在规划出台之际进行了解读。
立足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
《东部规划》和《西部规划》是全面的、战略性的和规范性的发展规划。《东部规划》包括9个部分,提出东部城市带要在江门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中发挥引领作用,将其打造为江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火车头”。《西部规划》同样包括9个部分,提出要与东部城市带形成协同发展格局,把西部发展区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基地、珠江口西翼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和江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腹地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两部规划除了兼具全面性、战略性外,更是直接剖析我市发展现有问题。“随着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和相关重要政策文件的出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江门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期,两部规划的出台适逢其时。这两部规划应该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是江门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第一阶段中的全域总体发展谋划,对‘十四五’乃至未来较长时期江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长湧表示,两部规划立足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具有战略性和长远性。
“通过实施两部规划,江门将有效回应外部环境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内部产业空间布局散、发展弱、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等重点问题。规划出台,也是为了对这些重点问题进行破解。”杨长湧说。
五邑大学人事处处长、教授刘志坚也坦言,由于江门东西部发展水平的差距,一谈到东西部发展规划,人们往往会关注如何去提高西部的发展速度,如何在经济指标上赶上东部的发展水平,这其实是一个误区。
“区域发展的核心是协调,不是发展水平的一致,而‘协调’关键在于立足实际、特色发展。江门东部城市带和西部发展区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应该根据实际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两部规划正是针对江门实际在解决问题,符合发展需要。”刘志坚表示。
江门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江门市委会主委王建生也指出,东部虽然是先进产业的聚集地,珠西综合交通枢纽布局也初步显现,与周边城市合作密切,但明显感觉到先进装备制造业与周边先进城市相比,规模不大、质量不高,处于产业链中下游,招商引资的吸引力远不如周边城市。西部是传统制造业的聚集地,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优势大,发展空间大,但传统制造业升级换代步伐较慢、内在动力不强,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大而不强、质量不高,与东部及珠西地区间的交通不便。
“江门针对问题,分别制定发展规划会更加符合具体实际,提出的规划和措施更加有针对性,实施起来更具操作性,发展目标也更容易实现。”王建生说。
一个“新江门”值得期待
随着两部规划的发布,未来江门区域发展的神秘面纱也正在被慢慢揭开。虽然两部规划更多的是方向性部署,但围绕它的骨架,一个有血有肉的“新江门”也渐渐立体起来。
这两部规划是对全市未来一段时间区域发展布局进行的战略性顶层设计,将有助于我市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利于我市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
杨长湧指出,熟读规划,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两部规划为江门未来描绘出了一副发展前景和蓝图。“随着两部规划的精准实施,十几年后,相信江门将实现争先进位的目标,并在珠中江组团乃至粤港澳大湾区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将形成更具活力和现代化的产业集群、整齐有序的空间开发格局,真正打造出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生态保护作用日益凸显、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保障不断改善的‘幸福江门’。”
“两部规划的出台非常鼓舞人心,但只是完成了未来江门发展的第一步,接下来规划的落实才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再好的规划不落实就等于零。希望通过5年的建设,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一个明显跨越,通过15年的建设,我市真正成为一个先进的、发达的‘江海’门户城市。”王建生说。
刘志坚则建议,规划实施时,一方面,江门的东部城市带(北起鹤山南至新会),是江门与广佛、澳珠中乃至港深莞等大湾区城市对接的前沿,应继续以建设珠西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推动相关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硬件”及“软件”建设,并通过与大湾区发达城市更有效的互联互通和产业共建,沿着“交通枢纽—要素枢纽—产业枢纽—新经济增长极”的战略路径实现江门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江门的西部发展区生态环境优越、发展空间广阔,但城市化程度偏低,应以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和广海湾经济开发区建设为重点,把西部建设成为东部城市带的“后花园”和未来江门长期发展的优质载体和新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