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皇智尧 张浩洋
中秋节是我国重要传统节日,在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江门,传承着众多具有浓郁地域特色且与中秋习俗相关的非遗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门台山当地的传统技艺——海宴冬蓉制作技艺就是其中之一。在海宴,冬蓉馅的月饼是每家每户的中秋“标配”。在海宴镇环镇路沿途,沿街的店铺、饼家门口大多挂着“冬蓉特产”字样。
中秋节前夕,是海宴冬蓉市级非遗技艺传承人、广东鸿源诚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劲超最忙碌的时候,一份份小巧的冬蓉月饼,在他看来早已不是食物那么简单,20多年来,他用坚守让海宴冬蓉制作技艺香飘四海。
建海宴冬蓉制作技艺传承基地
对于大量海宴籍华侨来说,最怀念的莫过于家乡的味道,在海宴,中秋节的味道就是海宴冬蓉的味道。
今年,张劲超从5月起就陆续接到来自美国、墨西哥等国家的订单,持续忙碌至今。现在,经过4个月的忙碌,这份“乡味”,早已飘到了大洋彼岸的“团圆宴”上,张劲超说:“过去20多年,一直都有来自海外的订单。”
张劲超被人称为“冬蓉王子”,他们家从他的父亲开始制作冬蓉,据他回忆,最初海宴的冬蓉制作主要以家庭作坊为主,家家户户都飘着冬瓜清香。张劲超长大后,一家人分工合作制作冬蓉,卖给饼家做糕点,久而久之,他渐渐学会了冬蓉制作技艺,并坚守了20多年。
张劲超说,制作出合格的海宴冬蓉并不容易。制作时,煮瓜的火候全靠经验拿捏,过火易烂,小火不熟且带有“瓜青味”,而且经过“过冷河”、挤水等流程后,还要加糖加油炒制冬瓜丝,直到炒到冬瓜丝像冰玉一般,黄澄透亮又清甜爽口,才算制作完毕。
冬蓉制作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文化。冬蓉制作技艺均是手工制作,工艺复杂又考究,熟练掌握冬蓉传统制作技艺的人已越来越少。作为江门市冬蓉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张劲超希望承载着海晏人乡愁的这份技艺,能够有更多人知道,2年前,他便开始着手计划建一个海宴冬蓉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冬蓉对我来说不仅是一门生意,更是一份事业,我希望把这种制作技艺传承下去。”张劲超说。
今年5月,海宴冬蓉制作技艺传承基地落成,在这里可以参观冬蓉制作和旧时生产生活用具,感受海宴冬蓉厚重的文化“精气神”,搭建起了海宴冬蓉制作技艺传习、文化传播、学术研究和市场推广的平台。基地建成以来,已经吸引了不少研学团前来参观交流。
谈到未来,张劲超说自己还将通过新媒体的形式,让更多人深入了解海晏冬蓉制作技艺,更好地推动其传承下去。
越来越多江门非遗走向世界
在江门,还有着不少像张劲超这样的“手艺人”,用他们的匠心和长期的坚守,传承着中秋非遗项目,不断为这个古老节日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这也是江门非遗保护传承的一个缩影。
截至2023年8月,全市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81项,拥有262名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及5个广东省非遗传承基地、3个广东省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广东省非遗研究基地、1个广东省非遗工作站。
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国家级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为契机,逐步构建起非遗生态保护传承体系,针对各级非遗项目开展存续状况评估、推进数字化建设、提升传承实践能力,生产性传承成效显著。
保护传承过程中,越来越多江门非遗走向世界:鹤山古劳偏身咏春拳受到美国、泰国、西班牙、巴西等数十个国家的武术爱好者追捧;东艺宫灯成为不少海外华人圈逢年过节不可缺少的文化元素……
非遗不仅是地方对外展示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也可为当地带来显著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以海宴冬蓉制作技艺为例,自研创定型以来,就确立了在台山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是海宴地区主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当地华侨将冬蓉月饼作为家乡特产、“乡愁味道”带到侨居国家,海宴冬蓉因此远销世界各国。
今年5月,海宴镇人民政府与广东鸿源诚食品有限公司签署海宴冬蓉全产业链建设框架协议。根据协议,海宴镇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整合政企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冬瓜种植技术、冬蓉制作技艺、旅游、线上推广等领域的运维业务,推动当地食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