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平市塘口镇宅群村的“红心农场”,昔日的撂荒地如今长满作物,田间地头绘“丰”景。
在开平市塘口镇宅群村的“红心农场”,昔日的撂荒地如今长满作物,田间地头绘“丰”景。这是江门市人大代表方晓莹带领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走进田间地头,为撂荒地开出治理“良方”的结果。为了盘活这片撂荒地,她多次组织召开复耕复种专题会、推进会,积极建言献策并付诸行动,牵头创办了“红心农场”,让约5.33公顷(80亩)“沉睡”多年的耕地成为活跃村集体经济的希望田。
今年以来,开平还有很多撂荒地蝶变为“致富田”,这是江门市、开平市两级人大代表主动作为,紧扣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工作要求,走进田间密切联系群众,提出解决撂荒地建议,积极参与撂荒地整治,守护好群众“米袋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加快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献计发力的突出成效。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李淑珩
开出“良方”
助力撂荒地复耕复种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农业劳动力紧缺、农田灌溉设施不足、生产原料成本偏高等因素,导致耕地撂荒现象突出,阻碍了粮食产量提升。如何盘活农村撂荒地,促进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中的一大难点。”开平市人大代表关国才说。
为此,关国才多次深入田间走访群众,倾听民意。今年2月,在开平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他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的建议》,建议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大资金投入、改进政府服务和营商环境、打造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区等措施,让农民多种粮、广种粮。开平市委高度重视,确定由市委书记牵头督办该建议。
6月2日,开平市人大常委会召开重点建议办理工作座谈会,组织人大代表与承办单位“面对面”沟通交流撂荒地整治工作;6月30日,组织人大代表到赤水镇沙洲、冲口、南塘美3个村委会视察撂荒地复耕复种情况,就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改善耕种条件、压实属地责任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7月11日,开平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小组到金鸡镇调研撂荒地复耕复种情况,提出利用“金鸡优品”行政区域品牌的销售模式与经营渠道,拓宽撂荒地生产农产品销售渠道,保障农产品产销一体化发展……
为高质量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开平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开平市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方案》《开平市撂荒地复耕复种整治方案》,提出要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农田范围内高标准农田建设16446.67公顷(24.67万亩),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8%;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地力培肥、双季稻轮作试点项目等,逐步提高耕地质量;严格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扎实开展撂荒地整治种植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粮食生产补贴发放;持续扩大农业保险保障范围,及时启动灾后保险理赔现场查勘工作,实现快赔快付、应赔尽赔;规划建设丝苗米产业园,基本形成规模化种植、仓储、烘干、加工、科技研发、品牌销售、机械化农事服务全产业链发展……这一系列举措,为各镇(街)开展撂荒地现场核查和复耕复种指明了方向。
带头参与
撂荒地变“致富田”
为让撂荒地早日复耕复种,开平市各级人大充分发挥联系群众作用,带头宣讲政策,带头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开荒种粮等工作。
“这块撂荒地是沙土质,且缺乏灌溉用水,不适宜种水稻,种红薯的效益会更好!”江门市人大代表谢君球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对撂荒地进行“问诊”。他认为,要通过土地流转引进企业和种植大户,提升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水平,这是解决撂荒地难以复耕复种的有效途径。为此,一方面,他利用大型农机调整田块,让小田变大田,利用机械打田、机械插秧、无人机喷施等现代农耕技术进行耕作,学习生物施肥技术,试种优质水稻品种,聘用留守村民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规模的复种工作。他种植的约16.67公顷(250亩)航天玉米稻长势喜人、颗粒饱满,有望收成千斤亩产,让撂荒地逐步变成高产田,大大提高农户的种田收益。另一方面,他与合伙公司筹集资金,快速组织农业机械服务队,先后在苍城镇、金鸡镇等地复耕复种撂荒地约53.33公顷(800亩),并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建设水稻烘干场,服务周边农户约200公顷(3000亩)粮食种植面积,使农户保产又保收。
去年,广东嘉士利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携手四川企业共同推进功能性水稻种质资源创新及万亩示范基地项目落户开平,引发广泛关注。这一项目正是关国才通过“公司+农户”等模式,利用党建结对共建政策引入的结果,累计流转土地约66.67公顷(1000亩)。此外,江门市人大代表司徒宇光通过“政府+村集体+公司”模式种植水稻,推动投入资金50多万元,用于土地流转,完善抽水站、田间渠道和平整地块,实现撂荒地整治20.19公顷(302.79亩)。
据统计,经各方共同努力,开平市已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连片15亩以上可复耕撂荒地433.97公顷(6509.62亩)和连片15亩以下可复耕撂荒地273.81公顷(4107.19亩)的复耕复种工作。
下一步,开平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发挥人大代表来自人民、密切联系群众的特点和优势,通过推动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推广良种良法等措施,探索建立巩固整治成果的长效机制,总结撂荒地治理的好经验、好办法,让撂荒地真正“活”起来、种下去,持续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源”,真正变为群众的“致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