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历史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近年来,鹤山咏春拳等文化名片凭借文旅“狂飙”的浪潮,频繁上热搜、出“爆款”,让更多人了解到鹤山这座城市的人文气质和底蕴。
鹤山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西江之畔、粤港澳大湾区西翼,与佛山南海、顺德隔江相望。自清雍正十年(1732年)设县以来,鹤山人文荟萃,名家辈出。这片开放包容的沃土孕育了许多人文“瑰宝”,而有着鹤山“三宝”之称的“咏春拳、王老吉、甘和茶”,已然成为鹤山城市文化名片的“新三样”,逐渐为更多人所熟知。
今日起,本报推出《鹤山“三宝”的传承与发展》系列报道,从咏春拳宗师梁赞到王老吉凉茶创始人王泽邦,再到甘和茶创始人源吉华……深入挖掘鹤山“三宝”的故事,挖掘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为鹤山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擦亮城市文化名片,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营造良好氛围。 (谌磊)
民俗技艺是一个地方“气质”的重要表现载体。“陈皮、老姜、禾杆草”是广东“三宝”,鹤山也有自己的“三宝”——“咏春拳、王老吉、甘和茶”。
鹤山“三宝”背后的人物故事及百年传承脉络,涵养了鹤山“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城市气质,渐渐凝聚起鹤山人民的集体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守护城市的历史文化,就是守护城市的生命力。龙年新春开局,鹤山市委书记刘志刚在调研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时指出,要深入挖掘鹤山本土历史文化、名优特产、风土人情、城市精神等文化内涵,将鹤山城市文化名片擦得更亮。
江门日报记者 谌磊 鹤山市文化馆供图(署名除外)
底蕴
鹤山“三宝”传承脉络清晰
咏春拳是鹤山“三宝”之首。在《叶问》系列电影的带动下,咏春拳名声大噪,家喻户晓。
关于咏春拳的起源,虽然一直是个谜,但在其发扬光大的过程中,有一个关键人物被后世各派所公认——他便是有“赞先生”之称的梁赞,业内亦有咏春“源于严咏春,衍于梁赞,盛于叶问”的说法。
梁赞(1825-1894),原名梁德荣,鹤山古劳人,一生钟情武学,尽得咏春拳奥秘,年轻时在佛山开宗立派,世人誉为“咏春拳王”。
岭南自古以来有尚武之风,鹤山亦是如此。鹤山县志记载:“明清以来,鹤山县内乡村多设有武馆,师授徒,入馆学艺者众,至清末,全县考中武举达20多人,进士4人。”正是在这种尚武风气的熏陶下,梁赞自幼便热爱习武,尤专习咏春拳,得其精粹,且加以创新,遂成一代宗师。
19世纪70年代以后,梁赞名声大振,开始设馆收徒,加快了咏春拳的发展步伐。十余年间,梁赞培养了众多门徒,得意弟子除儿子梁璧外,还有陈华顺、雷汝齐、陈桂、梁奇等人。其中,梁璧和陈华顺便是叶问的师傅。
20世纪30-40年代,叶问举家迁居中国香港,把咏春拳带到香港,在当地开馆收徒。此后,他的弟子们又走向了澳大利亚、美国等,使咏春拳在世界范围具有了一定影响力。
“咏春拳在鹤山古劳绵延传承百余年,从这里走向广州、香港等地,进而传播到世界各地。”鹤山古劳偏身咏春拳非遗第五代传承人冯家辉告诉记者,据统计,全世界咏春拳学习者大约有2000万人,咏春拳总会设在香港,五大洲都设有分会,两年一届的“梁赞咏春文化节”成为了海内外咏春人情感联系的重要纽带。
梁赞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乡古劳度过。他将自己毕生武艺浓缩成精华,创立了鹤山咏春——古劳偏身咏春拳。该拳法凭借更加简单易学、实用性强的特点,自创立以来,已在古劳传承了六代。
再说鹤山“三宝”之一的王老吉凉茶,不仅火遍全国,还成功走出国门,勇闯海外市场。其创始人王泽邦是鹤山市古劳镇上升村人。王泽邦乳名“阿吉”,本以务农为生,当时地方瘟疫流行,他同妻儿上山避疫,途中巧遇一好心人传授药方,王泽邦依照药方煮茶,帮助百姓治病。很多人饮用后立见其效,阿吉凉茶很快就声名远播。1828年,王阿吉全家迁至广州,在十三行靖远街开设“王老吉”凉茶店,这便是今日王老吉凉茶的品牌起源。
甘和茶发源于鹤山市龙口镇霄南村,由祖籍该村的源吉华以及他的三个儿子源会昌、源合昌、源英昌于1821年所创,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1906年,源氏兄弟在广州市兴隆中街二号开设盒仔茶(甘和茶)广州分店,同年也在中国香港上环苏杭街120-122号开设香港分店——源广和号,1923年乔迁到乍畏街(苏杭街)112号至今。2020年,源广和盒仔茶(甘和茶)入选鹤山市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发展
涵养“向上向善、刚健朴实”
城市气质
通过鹤山“三宝”背后的故事不难看出,鹤山“三宝”传承有序、历久弥新,它们从创立到发扬光大的过程,体现出鹤山人民自强不息、兼济天下、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进入新时代,这些品质涵养出了鹤山“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独特城市气质。
在冯家辉看来,鹤山咏春拳体现的止戈为武、谦恭平和的武德,已成为鹤山人宝贵的精神财富。2023年,以咏春拳一代宗师、广东鹤山人梁赞的故事为蓝本的音乐剧《侠影·咏春》在北京上演,讲述了100多年前,梁赞研究创立鹤山咏春拳,开宗立派、收徒传艺,用中华传统武术振奋民族精神的故事,展现鹤山人民爱国报国的赤子情怀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王老吉及甘和茶则致力于通过“施药济世”救助劳苦大众。岭南地区气候湿热,人们常患热症,很容易出现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口腔溃烂等症状,所以,民间有煲凉茶除湿气的习惯。
王泽邦自幼便喜医道,跟随当地名医学习,能用草药给乡亲治病,还掌握了配制凉茶的秘方。
源吉华父子则是看到很多穷苦百姓备受疾病煎熬,却无力寻医,便基于祖传秘方,以28种中草药熬成药汁,再以青毛茶吸药汁,经九蒸九晒,制成即冲即饮的“盒仔茶”(因其产品用纸盒包装而得名),在当地施药济世。“盒仔茶”声名鹊起,源广和家族也因此受到广大乡亲的尊敬和爱戴。后来,“盒仔茶”定名为“源吉林甘和茶”。源广和盒仔茶(甘和茶)始终以优质、价廉、疗效好而取信于民、闻名于世。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鹤山的宝贵财富。
鹤山“三宝”始终秉承“立足于民、取信于民、服务于民”的准则,实现了在传承中发展壮大,见证了鹤山人的责任与担当。
使命
将鹤山城市文化名片
擦得更亮
如今,位于鹤山古劳的梁赞故居每年都会吸引世界各地的咏春拳传人前来寻根问祖。漫步在城市中,不难发现,咏春文化早已刻在这座城市的骨子里。无论是街道两旁的路灯,还是每逢节庆时的展演活动,咏春作为鹤山的城市符号,一招一式,都“打”了出鹤山的精气神。
近年来,鹤山市委、市政府对鹤山咏春文化发展进行了深入调研与系统布局,使其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鹤山还大力推动咏春文化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通过举办“梁赞咏春文化节”和推出大型山水实景音舞诗剧《咏春》、“咏春擂”赛事等项目,进一步打响“鹤山梁赞,世界咏春”文化品牌。
鹤山咏春拳入选鹤山市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江门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此外,鹤山还连续多年开展咏春进学校工作,把鹤山咏春拳的武德和创新精神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保留咏春拳特色的基础上,编创“咏春操”在全市中小学推广,鹤山成全国首个武术进校园全覆盖县级市。据统计,目前,鹤山全市共有61所中小学将“咏春操”纳入课程体系,12所学校成为江门市侨乡武术特色学校,40所学校成为鹤山市咏春进校园“定点学校”。鹤山还全力推进咏春拳进机关、进企业,鼓励拳馆在开放式场所公开教学,全市正式备案的拳馆已有20余间。
王泽邦的家乡上升村,近年来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借助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力量,为文旅融合发展搭台,助力乡村振兴。2018年,上升村计划以王老吉故居和凉茶博物馆为重点,打造“王泽邦(王老吉)故居—南湾祖(石板桥)片区”乡村旅游线路,无奈面临资金、专业人才等方面的短板。“王老吉”传承人王健仪知晓后,主动详细了解上升村文旅发展思路和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决定把王老吉故居无偿提供给政府使用,并投资400多万元建设王泽邦凉茶博物馆,授权政府管理使用。目前,王泽邦凉茶博物馆主体工程及立面装修已完成。同时,上升村持续抓好人居环境整治,修建小公园、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实现“一步一景、一村一貌”,进一步擦亮“王老吉故里”底色。
2017年,香港源吉林源广和有限公司受龙口镇政府邀请回乡设厂,在霄南村生产源广和盒仔茶(甘和茶),如今发展成为当地特色产业之一。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历久弥新的鹤山“三宝”不仅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更是鹤山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载体。当前,鹤山正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全力建好省“百千万工程”典型县。下一步,将持续深入挖掘鹤山“三宝”文化内涵,并从中汲取精神给养,打造符合鹤山“向上向善、刚健朴实”城市气质的文化名片,切实提升鹤山的知名度、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