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海区人口大幅增长。区科技馆深受家长和小朋友的欢迎。陈婵 摄
江海区为产业工人家庭提供贴心的暑期惠民活动,充实市民暑期生活。刘琼 摄
江海区招商干部在深圳展会招商。何榕 摄
江海区产业新城拔地而起,驶入发展快车道。邱昱 摄
8月,三十而立的江海,备受瞩目。
30岁的江海,从江门“河南”一隅到骨架舒展,不断自省、不断颠覆、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终于成为别人眼中的鲜衣怒马少年郎。
30岁的江海,正恰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热潮,身处深中通道已开通、黄茅海跨海通道即将开通的历史机遇期,如何在市委、区委坚强领导下,在参与广东创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时代浪潮中脱颖而出,成为江海新时期必须要书写的新答卷。
对江海而言,30岁极其接近理想中的18岁,正是青春逼人、活力四射的年纪。在“大桥经济”的历史机遇前,在火热的发展势头中,许多“青春期”的烦恼势必如影随形。站在更高起点上再出发,江海如何独留清醒,打怪过关,取得真经?
策划/谢 敏 曹乃付 统筹/王亚方 胡晴晴 撰文/陈婵 胡晴晴
知而醒
近期,一组数据经常被江海人提及:2023年末,全区常住人口37.95万人,10年来增长34.5%;户籍总人口19.47万人。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江海区非户籍人口约20.4万,较10年前增长374.4%。
人口大幅增长,从市民的日常生活可见端倪。
在江海区生活了20多年的方姐对此深有体会,近期,她和家人到江海广场看电影,连续3次因为找停车位而错过电影开头。她说:“今年这里人气特别旺,类似情况是以前没有过的。”
在江海从事了13年社会工作的陈艺燕也表示:“今年,我们的暑假夏令营活动特别受欢迎,很多活动刚推出,报名秒速满员,其中以产业工人子女居多。”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常住人口的增长,不仅透射出一座城市的发展潜力,也彰显了城市的魅力与活力。
在各地纷纷“抢人”的大背景下,江海区人口呈现直线式上升,实属不易。其中,既有着坚持人才“引育用服管”并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实现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的号召力,更有着经济加速发展、在“百千万工程”牵引下做实制造业当家的吸引力。
显而易见,随着产业和人的聚集,江海已今非昔比。但是,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要保持清醒,不能打盹放松。江海区面积小,人却越来越多,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城市能级提升的进程中,新的问题也在不断产生。
哪些新的问题正在浮出水面?
如今,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江海,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了本地居民,但他们城市归属感不强,积累了一些社会问题,给社会治理带来挑战和压力。如何有效地破解大量流动人口的社会治理难题,促进他们尽快融入江海,显得尤为迫切。
“基层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区委社会工作部干部孙尧坦言。如何让“外来人”变成“自家人”,这是江海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人口的增量,还带来了优质资源短缺问题,尤其是公办优质学位资源短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偏弱等问题。不少家长反映,为了孩子读书,不得不离开这座城市,回到老家。而在看病方面,江海人稍微遇到点疑难杂症,还是要往广州跑。
要发展,就必然面临不断产生的问题。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这是毋庸讳言的共识。
还有一点必须承认的是,伴随着发展而同步寄生的隐疾,远不止教育、医疗等资源的趋紧。发展是体系问题,需要治理的问题,也是成体系的,甚至可以说和发展是一一对应、全面覆盖的。
显然,江海区要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不能讳疾忌医、避而不见,不能马虎了事、应付交差。
明而行
一座新城怎样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从空中俯瞰江海,江门市安全应急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附近医院、学校、公园等基础配套一应俱全,双向八车道直通港口……当前,江海区正在精心绘制着“产业高地、宜居宜业、生态和谐”的产业新城蓝图。
但在产业新城崛起的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城市的伤疤所在——“城中村”。这里外来人口多、人员流动快、人口管理难等特点也越发明显,村宅布局缺少特色,人居环境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另外,江海区拥有72个村级工业园,总用地面积约470公顷,在空间分布上少数连片、多数分散,面积从几亩到上百亩不等,不少村级工业园存在如安全隐患多发、经济效益低下等诸多问题。因此,在城市更新中促进村级工业园区的提质增效,在“腾笼换鸟”改造中实现产业升级转型,江海还需努力。
推进新城跨越式发展,不仅要“见空间”,还要“见企业”,在这一点上,江海同样仍需发力。作为一名资深“产城人”,粤湾云谷副总经理陈建芳在长期一线观察实践中发现,江海对企服务还可以更精细,“如果把江海区当作一个大企业来管理,有没有可能让各路资源真正互补,让各类数据高度连通,让企业心无旁骛做实业?”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改革的原动力。30年来,江海正是在解决问题中步步向前,不断成长。
如今,站在三十年再出发的重要节点,江海区对自身短板看得非常清楚,也正在发力突破。今年7月底,江海区提出深入实施党建引领“九大行动”,决心对标最优最强争先进位,加快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比如,其中颇受社会面关注的几个“发力”:
——向治理发力。为破解“城中村”之围城,江海区提出城市品质提升工程,开启一段“城市美学”的改造新征程,重点解决当前市政道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城市公共空间利用不够合理、城市管理不够精细、城市品质风貌不够鲜明等城市短板,着力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的现代城区。
——向招商发力。在招商“内卷”时代,江海有自己的打法:抽调精干队伍深入研究、提供坐标、找出方向,让全员招商更加精准;想方设法继续扩展空间,坚决“不能耽误企业的事,不能让企业等地”等。
——向服务发力。如何为企业联通各路资源,让企业安心发展?江海区提出城市品牌提升行动,深挖城市特质,变特色为品牌优势,在工业制造、农产品、文旅服务、人文资源等领域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城市品牌,吸引更多人流、物流、项目流、资金流集聚到江海。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毋庸置疑,只有勇于面对问题,善于破解挑战,江海才能更加宜居、易商、融人,才能“抢”到更多“新江海人”。
师而新
踏上取经路,比抵达灵山更重要。
江海再出发,关键在人、在干部。深中通道的开通,除了带来交通便利之外,更促进了两地发展联动。近期,江海各部门、街道、村(社区)的党员干部纷纷东行取经,对标学习深圳。
江海虽小,志向并不小。虽然差距巨大,但他们依然认准了深圳这个榜样。有了这样的标杆,他们自我加压、克服本领恐慌,争做“悟空式”干部,矢志攻坚克难,推动城市发展引擎升级。
问道鹏城,到底应该学什么?
学创新理念。江海宣传线干部唐春每次到深圳学习都有新的感受。她发现,深圳干部真正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去经营,善于学习政策、研究政策,所以他们永远知道最潮流的东西是什么。回到工作岗位之后,她就一直在思考:作为干部,该如何结合实际提升自己,打开干事创业的格局,用行动影响别人;做宣传,该如何定位江海,如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用户思维”对外说明江海,打造江海的城市品牌形象。
从创新之城,学创新理念,如今,整个宣传干线也掀起创新学习热潮,克服“本领恐慌”。大家更多地感悟到,已然新城的江海,应该更新、更潮,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
学产业升级。外海街道城建办干部梁健斌参观深业上城的潮流设计和繁华街区后,对外海街道17号备用地的规划更加清晰:“产业升级改造,要更多考虑人与城的互动,满足产业工人生活、工作、娱乐的需求。未来,我们计划打造一个智慧聚城、产城创新融合、生态融入的工业园区。”当天,他们还特意留到晚上,就是为了看看深圳夜市如何做到规范化、精细化管理。
学人才服务。行走在深圳的街头,“来了就是深圳人”“深爱人才、圳等你来”等口号随处可见,这让江海区委社会工作部干部黎永君打开了思路。最近,江海区正在筹备“江海一家”新市民融合行动,将通过“梦在江海”“乐业江海”“学在江海”“家在江海”四大措施,为新市民在自身发展、就业、子女学习教育和安家落户等方面提供无微不至的帮助。
学干部作风。组织部门学习深圳构建“知事识人、序事辨材”的科学机制,所以有了干部思想再提升行动——聚焦“知事、序事”,科学“识人、辨材”,为干部精准“画像”,通过序事辨材构建识人用人科学机制,实现干部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观念转变。
……
“我们学习借鉴深圳经验,但不是照搬照抄,也不是拿来主义,重点是学习深圳开放的思想观念和先进的发展理念,认清自身差距短板,找准问题症结,理清发展思路,精准施策,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在比较中奋进、在学习中赶超、在赶超中突破。”一位组工干部如是说。
见差距而警醒,知不足而奋勇。令人欣慰的是,高速成长的江海,在全力向前的间隙,没有沉湎于不断刷新的亮眼数据而沾沾自喜。惯于自我警醒,听得逆耳之言,动“不易动”,为“不可为”,此等江海,才是令人放心的江海,才是未来可期的江海。
未来江海,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