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恩平市供销社依托省市县镇供销社组织体系和服务网络优势,发挥基层供销社和村集体组织动员农户作用,以订单为核心,集聚省社企业、镇村供销社和村集体力量,打通马铃薯采购、采收、储藏、运输、销售全流程,搭建“订单收购+冷链服务+错峰销售”农产品全程冷链服务模式。
“社村”合作,无限可能。记者昨日(10月14日)从恩平市供销社了解到,该社深化“社村”合作模式,助力马铃薯种植户实现产销“一条龙”,该案例获全省推广。今年,恩平市成功入选广东省供销合作联社“社村”合作试点县,“社村”合作在恩州大地迎来大发展,为农村集体经济插上高质量发展的翅膀。
文/江门日报记者 吴健争
图/徐卫良
“恩平经验”获全省推广 助力解决种植户“老大难”
恩平市是广东省内一流的马铃薯生产基地,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乾隆时期,目前马铃薯种植面积达2666.67公顷(4万亩)。近年来,在市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恩平马铃薯种植户时有增产不增收的困境。
为解决难题,建立助农长效机制,今年3月,恩平市供销社依托省市县镇供销社组织体系和服务网络优势,发挥基层供销社和村集体组织动员农户作用,以订单为核心,集聚省社企业、镇村供销社和村集体力量,打通马铃薯采购、采收、储藏、运输、销售全流程,搭建“订单收购+冷链服务+错峰销售”农产品全程冷链服务模式。
在今年的马铃薯丰收季,恩平市供销社累计采购马铃薯2320吨,入库、发货2160吨,为农户腾出农田约96.67公顷(1450亩),向马铃薯种植户、合作社支付采购款385万元,其中中小农户占一半以上。这解决了种植户卖薯难、价格低、用工荒等问题,有效缓解了马铃薯集中上市造成压价收购风险,填补了北方产区马铃薯上市前的市场供应不足,实现市场总供应量“移峰填谷”,充分彰显“社村”合作的优势。
马铃薯种植户冯先生对恩平市供销社的助农行动表示感谢,他说:“在供销社的帮助下,马铃薯销售顺利,保证了我们的基本利益,提高了我们的种植积极性,为马铃薯种植产业良性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恩平市供销社一改传统的功能模式,全过程深度参与农产品的种植、生产、销售各环节,从“幕后”走向“台前”,形成“恩平经验”在全省推广。该案例形成了“一个体系、三个机制”,即经营服务体系和合作运行机制、要素保障机制、助农增收机制,推动水稻、马铃薯和香水柠檬等特色优势产业实施“订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模式,形成长效帮扶机制,为“社村”合作探索了新方向,为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了新模式。
作为为农服务的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恩平市供销社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制定了恩平市“社村”合作助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试点实施方案,筹备成立恩平“社村”联合会和改组组建县域“社村”运营公司,建立并做实县域主导、连镇带村的“社村”合作运行机制,按照合作制原则把各类涉农主体聚合起来,实现组织、资源、服务共建共管共享。今年,纳入试点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8个,建成2个镇级农产品综合服务站,培育“供销农场”20个。
聚焦三大特色优势产业
形成互帮互利共富模式
作为大湾区的“粮仓”,近年来,恩平市农业发展不断走深走实,其中,水稻、马铃薯和香水柠檬三大特色优势产业“接二连三”发展走出新路子。恩平市供销社因势利导,依托社有龙头企业资源、网络、业务下沉,围绕水稻、马铃薯和香水柠檬三大特色优势产业,构建“县域运营公司+乡镇农产品综合服务站+村供销农场”的县镇村一体化经营服务体系,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升。
记者了解到,今年1-9月,恩平市供销社已完成水稻、马铃薯的农资农技服务面积约(10000公顷)15万亩,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约46666.67公顷次(70万亩次),预计全年完成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约53333.33公顷次(80万亩次),预计县域“社村”运营公司全年营收达5800万元。
与此同时,恩平市供销社围绕三大特色优势产业,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为依托,统筹政策资源、加大要素保障,助力相关政策举措直接惠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近年来,纳入县域“社村”运营公司并实施的涉农政策性资金项目共14个,投入各级财政资金约2340万元,确定支持县域“社村”运营公司拟建的3个农产品综合服务站项目用地保障约4.27公顷(64亩),新办和领办创办的农业服务类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县域“社村”运营公司对参与“订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模式的“供销农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中小农户,提供“供销社+金融+农户”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社村”合作带动为农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预计到年底,县域“社村”运营公司将支付农村富余劳动力农业服务费约120万元、农机类农业服务费约800万元,带动村集体和农户增收280万元。同时,2024年纳入试点的8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每个将获得股权分红10万元,产业链增值收益每个达5-8万元。
农业发展牵动全局,供销打通上下渠道。恩平市供销社深入推动“社村”合作的成果初显,更丰富的“化学反应”值得期待,在农业发展的品牌塑造、业态扩充、人才培养等方面将充当更加重要的角色,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大业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