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高举改革大旗、彰显改革担当,既为全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作了再次动员,又对江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了全面部署,这是全市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任务书、作战图。”近日,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刘长虹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该局将深入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持续优化提升“科技引领”工程,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不断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门实践新篇章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推进科技创新领域改革
记者: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报告指出,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纵深推进“科技引领”“人才倍增”工程,推动江门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实现跨越提升,市科技局将如何积极推进科技创新领域改革?
刘长虹:市科技局将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机制改革,充分释放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江门实践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一是完善重大科创平台建设管理机制,加强重点产业领域原创核心技术支撑。加快推动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建成运行,推动五邑大学与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开展合作。大力支持江门双碳实验室建设粤港联合实验室,强化应用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着力增强“双碳”产业科技支撑能力。加快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江门应用示范基地、省科学院江门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建设,推动重大创新成果在江门转化及产业化。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组建一批省、市重点实验室,增强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
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将科技成果转化与科研人员自身利益挂钩,增强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动力。推动高校、科研机构普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探索构建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合规尽职免责负面清单,构建政府、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多方参与的技术转移体系。大力支持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建设,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能力。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记者: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是推动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接下来,市科技局将如何充分发挥资金链和人才链支撑作用?
刘长虹:全市科技部门将持续优化提升“科技引领”工程,在十五条产业链重点培育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一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完善科技型企业培育体系,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标兵、尖兵”遴选培育,提高高企发展质量。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支持更多企业加入到技术创新、产业化等科创活动中,加大高质量的技术供给。用好用足科技企业优惠政策,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二是完善科技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提升全社会科技投入水平。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和绩效考核,发挥财政科技投入引导放大作用。鼓励重大科创平台吸引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等参与建设,强化“造血功能”和成果转化反哺机制,减少财政资金依赖。优化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推动科技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完善科技创新金融支持机制,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开发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记者:目前,我市科技创新各项重点工作推进情况如何?
刘长虹:一是重大科创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建设进入收官阶段,预计2025年运行取数。江门双碳实验室获批粤港碳中和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批国家级、省级、国际合作等科技项目36项,形成一批高质量科研成果并转化应用等。
二是产业创新发展水平实现新提升。无限极公司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有5家单位(6项成果)拟获2023年度省科技奖,美达锦纶公司牵头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20年以来我市企业首次牵头获得省科技奖)。成功组织19个“揭榜挂帅”制项目,全市高企存量达2805家,遴选高企“创新标兵”“创新尖兵”各100家。1家孵化器获得国家运营A级(优秀)评价,2家获得B级评价,创历史最好成绩。
三是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成效。出台了全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激发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热情。举办了“邑科汇”科技成果对接会6场,成功对接项目105项,落地项目30项。
四是区域创新环境打开新局面。2024年新增“百千万工程”专业镇5家,新增数量位于全省第三,全市“百千万工程”专业镇累计达7家。“邑科贷”风险补偿机制撬动银行纯信用无抵押科技贷款7.18亿元,惠及企业超215家。
(张浩洋 莫奔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