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礼院士简介
梁思礼(1924—2016),祖籍江门新会,生于北京,梁启超最小的孩子,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著名导弹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导弹火箭控制系统研制领域的创始人之一,中国航天质量可靠性工程理论的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中国航天CAD/CAM、软件工程化技术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江门日报记者 刘淑君
今年是梁思礼院士100周年诞辰,作为中国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领域的开拓者、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梁思礼院士的亲身经历是中国航天发展史的写照。
国庆节前夕,“苍穹大业赤子心”——梁思礼院士百年诞辰纪念展开幕式在北京举行,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嘉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梁思礼院士的生平事迹、科学成就以及精神遗产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和讨论,一系列丰富而精彩的内容,深度展现了梁思礼院士的科学精神及其人生风采,激励着后人脚踏实地,继续前行。
展出珍贵资料约300件
回顾梁思礼院士一生
梁思礼院士的一生,是为中国航天事业奋斗的一生。
他17岁赴美留学,25岁获得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梁思礼院士满怀爱国热情毅然回到祖国,投身新中国建设,先后在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和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所工作,1956年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主持控制系统研究室工作,为我国“两弹一星”工程作出了突出贡献。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到东风导弹,再到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工程,都凝结了梁思礼院士的智慧和心血。
“今天,在梁思礼院士100周年诞辰之际,以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永久收藏梁思礼先生学术成长资料为基础隆重举办纪念展,旨在共同感悟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开幕式上,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进展致辞表示,此次主题纪念展意在缅怀梁思礼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的丰功伟绩,以此树立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挺立起科技自立自强的民族脊梁,切实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锚定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奋勇前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原科技委顾问朱明让曾和梁思礼院士一起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所共事,协助开展控制系统科研管理工作。“他既是我的领导,也是我的老师。”朱明让缅怀道,火箭工程、航天工程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一定要科学论证、大胆决策、不断探索,梁思礼院士对航天可靠性工程提出精辟论述,是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
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主任、“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首席专家张藜表示,采集小组秉持科学家严谨科学、求真务实的态度,全程以科研精神开展梁思礼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本次纪念展展出手稿、档案、书信等珍贵资料约300件,记录梁思礼院士的成长经历、学术科研经历,也记录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正是这些珍贵资料,可以让我们具象化看到梁思礼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科研工作日常。这是我们作为一个历史记录者为国家航天事业、为后人保留下来的珍贵财富。”张藜说。
“值父亲100周年诞辰之际,希望以这次展览来表达我们对父亲最深切的怀念,也希望借此机会向所有老一辈航天创业者致以崇高敬意。”梁思礼院士的大女儿梁红表示,作为一名航天人,可以亲自参与父亲的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受益匪浅。“我由衷感觉到,父亲和与他同时代的这一批航天创业老前辈们一生都以发展航天事业、服务祖国为己任,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他们不仅仅是造出了导弹,把卫星发射上太空,更重要的是靠自己的力量从无到有走出了一条中国航天事业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为航天后辈开创了整套科学的航天科研体系和研发制度,为我们的航天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梁红缅怀道。
据悉,本次纪念展分为“朝花夕拾”“负笈求知”“心系苍穹”“智趣悠长”四个单元,还设置了“苍穹之梦”专区,以漫画长卷、手绘、书法等作品,呈现出一幅跨越时空的航天画卷。来自新会的家乡亲属和乡贤也大力支持展览,展厅现场特别设置了“新会优品”陈列展柜,陈白沙茅龙笔、陈皮柑礼盒、葵扇文创扇子等特色产品吸引了嘉宾和首都观众的关注和点赞。
江门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梁启超家族“一门三院士”是江门深厚文化底蕴的集中体现,是讲好江门故事、做好城市外宣的重要题材。江门市委宣传部将继续用好梁思礼等文化名人资源,打响城市文化名片,展现侨都江门新形象。
传承航天精神
推进航天强国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一代代航天人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推动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蓝图绘梦”到“奋斗圆梦”,实现历史性、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航天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立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也是梁思礼院士的坚持。“永远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梁思礼院士曾说,自力更生是航天精神中最根本的一条,也是区别于其他一些行业的主要标志。自力更生的本质就是要有民族自信心,要把立足点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研究员、中国航天博物馆馆长姜杰回忆道,我国航天事业是由仿制“1059”开始的。当时,梁思礼院士和他的战友们发奋图强,走自行设计、自行研制之路,虽然困难重重,但在梁思礼院士等老一辈航天人的艰苦奋斗下,实现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的跨越,让中华民族挺起脊梁、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梁思礼院士的情怀、风骨和精神早已深深嵌入我们这一代航天人奋斗的心中,无疑是我们这一代航天人宝贵的财富,并将永存于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征程中。”姜杰表示,梁思礼院士的一生,始终贯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24字航天精神,为后辈树立了榜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感责任重大,我们要继续发扬梁思礼院士等前辈的优良传统,勇于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他正是用实际行动亲力亲为、奖掖后学,努力把自己手中的火炬传递给后人,伴随我们奋勇前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法律顾问、首席合规官贾可表示,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梁思礼院士以赤子之心投身航天建设,不畏艰难,从未气馁,用智慧和心血浇灌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累累硕果,为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作为当代航天人,要向以梁思礼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航天科技工作者学习,继承和弘扬伟大的航天精神、传承老科学家们严慎细实工作态度和优良作风,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坚决扛起航天强国建设主力军的使命责任和政治担当,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