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学生与本地学生一起参加学校开展的“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趣味”运动会。
国庆节前夕,侨乡江门的民族团结工作迎来大喜讯——在9月27日举办的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梁启超故居纪念馆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这是国家对江门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方面所作贡献的肯定,也是江门近年来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工作的体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近年来,江门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不断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民族团结意识深入人心,全市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籽籽同心”,“民族团结之花”在侨乡大地上绚烂绽放。
文/图 记者/朱磊磊 通讯员/尹惠仪
侨乡民族工作品牌闪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南国侨乡,不仅拥有秀丽的自然风光,更在千百年历史积淀中孕育出璀璨多样的人文风情。这里既是530多万江门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心中的“中国侨都”,也是多民族散居地区。目前,我市有少数民族49个,人口21.86万人,以壮族、瑶族、土家族和苗族为主。在侨乡文化的浸润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早已深深融入了城市文脉之中,滋养全城人民。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坐落于银洲湖畔的梁启超故居,经常会响起铿锵有力的《少年中国说》诵读声,随着“启超热”的升温,这里常年吸引着四方游客前来参观。
1902年,梁启超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概念,为“新民”“国民”塑魂,为消除民族歧视、促进各民族关系和谐、团结、统一发挥了积极的理论指导作用,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
“梁启超故居纪念馆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始终致力于将梁启超先生的‘中华民族’和‘爱国论’等思想融入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出了积极贡献。”梁启超故居纪念馆馆长邓健冰说,正是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融合中枝繁叶茂。
9月27日,梁启超故居纪念馆在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这是市委、市政府近年来持续从硬件和软件上发掘提炼梁启超故居得天独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优势取得的显著成果。有关方面表示,接下来将融入“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和“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着力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质量水平。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民族的命运担在双肩,努力莫迟延……”由著名共产党人林基路作词的歌曲《我们正青春年少》,唱出了爱国青年的革命心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无私奉献、奋勇向前。“林基路烈士受中共中央委派到新疆工作期间,为唤醒青年、改善民生、执行党的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近日举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林基路烈士生平事迹和历史贡献”学术研讨会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顾华详呼吁,要进一步研究林基路烈士的生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疆实践注入强大动力。
船的力量系于帆,人的力量始由心。近年来,侨乡民族工作品牌闪耀,全市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以阵地建设为抓手,赋能各区域、各行业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创新推动城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已有多个集体、个人获得国家级、省级民族团结进步荣誉和表彰。
“接下来,我们将聚力深化侨乡民族工作品牌建设,计划在新会梁启超故居、台山林基路故居、开平赤坎华侨古镇、鹤山霄南村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凝聚各方资源,串珠成链打造江门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综合性教育实践基地。”市委统战部有关负责人说。
“来了就是江门人”
各族群众在侨乡安居乐业
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凝心聚力谋发展。在江门这片热土上,各族干部群众从点点滴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共同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已成为老百姓普遍认同的道理、有目共睹的事实。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位于江海区麻园的一家烧烤店早早就飘出阵阵烤肉的香味。9月27日晚,艾力·努日麦麦提的餐厅里人头攒动,他正一边热情地招呼客人,一边动作娴熟地翻动着烧烤架上的羊肉串。望着眼前热闹的场景,艾力感叹地对记者说:“来江门创业来对了。”
小小一家烧烤店,展现浓浓民族情。2019年,在朋友介绍下,艾力从新疆来到江门。刚来时由于语言不通,加上不熟悉情况,他犹豫要不要继续在江门创业。获悉情况的江门市、江海区两级统战部门以及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积极作为,指导他办理相关手续,还向他普及法律法规、城市管理规定等知识,帮助他更好地完成烧烤店的开业准备。
开店后,艾力以真诚的待客态度和口味独特的肉串赢得了好口碑,生意也越来越红火。“江门人民非常热情、很友善,邻居们会经常来照顾我的生意,我在这很开心。”艾力高兴地说。
作为一个以开放包容闻名的温暖之城,江门始终坚持“来了就是江门人”的互融理念,热情向各民族同胞敞开怀抱,多举措帮助各民族融入社区大家庭和城市生活,营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比如,健全相关工作体系,最大程度帮助各民族群众了解掌握和运用享受政府各项普惠政策,指导解决办理居住、就业、就医、社保、子女就读等民生问题;大力统筹教育、人社、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进企业、学校、社区,为各民族群众提供政策咨询、业务办理、法律宣传等服务,促进各民族群众融入城市;健全常态化走访和座谈机制,加强与各民族代表人士沟通交流,倾听各民族群众心声,主动靠前排忧解难。
类似艾力·努日麦麦提在江门安心工作生活的场景,这些年在江门各地并不鲜见。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是一家港资企业,500多位少数民族员工在这里工作和生活。“公司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人心、维护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方面有天然的使命担当。”在该公司董事长冯广源看来,只有凝聚各民族职工力量,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融入各个环节,才能团结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如今,艾力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小小的肉串让他一家走上了致富路。“我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信心,也想在江门买房,在这里生活下去。”他说。
通过提升民族工作服务水平,各族群众在侨乡安居乐业,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了美满姻缘,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朋友越走越亲
江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谱新篇
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江门不断拓展与少数民族地区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友谊和共同体意识,在频繁的走动中越来越亲。
叶星斯木汗·切里扎提到现在还记得,初到五邑大学时,面对完全陌生的人与环境,他感到既激动又害怕,怕自己无法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怕跟同学相处不好……然而,到学校不久后,叶星斯木汗发现,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虽然离家数千公里,但他却在这座陌生的城市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老师和同学们都特别好相处,很热情,也非常关心我。得知今年过年我要留在这里进行入伍体检,王老师还把回家的机票退了,陪我一起过年。”叶星斯木汗口中的“王老师”,是五邑大学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王亚清。多年来,王亚清保持着一个习惯,每学期开学时都要到机场和火车站迎接少数民族新生,“孩子们从这么远的地方过来,我们总得照顾好,不能让他们父母担心”。
王亚清总是积极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各类校内校外活动,教导学生们在活动中互帮互助、增进了解、加深感情,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少数民族学生和本地学生交往很融洽,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相互理解、相互尊重。通过与本地学生共同参加校内校外各类活动,少数民族学生也慢慢融入其中,把江门当作自己的家,这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亚清说。
不仅如此,学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近年来,市委统战部、五邑大学积极拓展民族工作新路径,在五邑大学设立“同心筑梦工作室”,把学校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与民族工作有效结合,于2023年推动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石榴籽祖国行”社会实践队,以丰富的侨乡文化资源为依托,将华侨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紧密结合,连续两年走进新疆,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在校期间,叶星斯木汗同样积极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今年4月,他毅然选择到新疆戍边部队服役,投身到祖国边疆国防建设,为国防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叶星斯木汗说:“江门是侨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为我提供了思想和文化上的帮助。吃水不忘挖井人,如今我有能力了,也要用自己的方式去报答祖国,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叶星斯木汗·切里扎提的经历,是我市民族团结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巩固的一个突出案例。今年以来,我市持续加强与广西、新疆、贵州等地的联络交流,推出了红色文化、历史文化、侨乡文化等旅游研学线路,组织举办了“少年中国说”“江门小醒狮进新疆”“江桂共融各族青少年交流”等活动,有形有感有效地促进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在江门走深走实。有关部门在今年已走访慰问各民族群众1290余人次,进一步增强了在江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侨乡大地上绚烂绽放,江门,正在奋力谱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