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皇智尧 通讯员 杨双云
2024年是江门迎接“大桥经济”的关键一年:向东,6月底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大大拉近了江门与深圳的时空距离;向南,黄茅海跨海通道有望11月底交工验收,建成通车后江门、香港、澳门三地将实现1小时互通。
今年初,“抢抓‘大桥经济’历史机遇,加快推动深江、港邑经济合作,助力江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被列入《江门市政协2024年协商计划》。连月来,市政协提案委联合市委政研室和九三学社江门市委员会,和市发改(大湾区办)、工信、统计等部门组成联合调研组开展专题调研,先后赴省内外学习考察,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大桥经济”历史机遇下江门面临怎样的机遇挑战?怎样的路径策略更适合江门?9月23日,市政协十四届十三次常委会(扩大)会议召开期间,市政协委员、职能部门负责人等围绕该话题协商议政、凝聚共识,用“金点子”“良方子”助力江门高质量发展。
调研组赴长三角等地调研
“大桥经济”,是围绕大桥这个重大交通设施使两岸要素流动加快、集聚能力增强而产生的一种区域经济现象。杭州湾跨海大桥让宁波前湾新区从一片滩涂地迅速跻身国家级开发区全国30强,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让南通经济总量15年连跨9个千亿元级台阶、突破万亿元。大桥成为悬在空中的黄金大道,成就了一段段跨越式发展的时代佳话。
今年6月开始,调研组先后赴长三角的宁波、嘉兴、无锡、南通、合肥五市,珠三角的中山、东莞、深圳等地,及本市的新会和台山开展专题调研,梳理省内外先进地区抢抓“大桥经济”机遇的发展思路和重点举措,并多次集中研讨,起草调研报告。
调研组在调研中了解到,长三角五市GDP从4000亿元到5000亿元均只用了两年,其中宁波、嘉兴、无锡、南通四市平均用7年跃上万亿元。调研组认为,这得益于长三角五市以桥为脉定位谋划,融入区域承接辐射,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胆探索园区共建、科技同创、产业共振和四链融合,形成高效互补、同频共振的区域竞合关系,带动经济总量的飞跃。
调研报告指出,大通道是“经济动脉”也可能是“过境通道”,江门在充满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周边城市竞争加剧、地方经济增长压力空前等诸多挑战,应以“港深所需江门所有、港深所有江门所需、湾区所向互补共赢”的原则,充分发挥、增益通道的便利性,促进资源高效流动与优化配置。
据介绍,目前我市已与深圳在深江经济合作区选址范围和产业合作方向达成共识,明确了园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现代轻工制造业等六大领域产业,正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同时,我市正与香港积极洽谈推动广海湾港邑绿色产业园规划建设,目前惰性物料处置区项目用海申请手续已获国家批准。
发挥政协优势群策群力
在完成前期调研并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后,调研组在调研报告中从战略谋划、深江合作、港邑合作、改革驱动等方面提出了详实的具体对策建议。
“把大广海湾经济区作为国家平台打造新质生产力特区,南组团作为‘一国两制’助力香港再工业化的新空间”“打造土地、厂房、资金、科技、人才、项目、企业等要素综合超市和产品超市”“既要招新也要招‘旧’,树立做大做强本土企业也是招商的理念,既扩增量又强存量,打造招商新模式”……此次调研报告形成了一批“金点子”,分组讨论期间,与会人员紧扣协商主题以及调研报告内容,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建言献策。
参与到此次课题调研的市政协专职常委伍炜波深刻地感受到,长三角城市能够抢抓“大桥经济”机遇实现城市能级跃升,离不开其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在此过程中,科技创新起到了关键作用。“例如浙江嘉兴在大桥带来的便利下,充分利用上海高校的科创资源,为自身光伏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伍炜波认为,江门可以通过大桥加强与深圳、香港联系,充分利用两地的科创资源优势,助力江门制造业发展。
市政协常委、新会区副区长黄艳芬认为,“大桥经济”机遇下,除了注重与深圳、香港特区政府间的交流合作,江门也可通过政府部门积极搭建桥梁,推动深江、港邑民企间的交流,为两地企业创造更多合作机会。“周边不少城市都在寻求与深圳、香港的合作机会,江门要想清楚能为深圳、香港提供什么,推动本地企业为深圳、香港企业配套,在互利共赢的过程中也有利于江门本土企业发展壮大。”黄艳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