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精神,结合省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江门市制定《公园城市建设工作纲要(2015-2020年)》(下简称《工作纲要》),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公园化战略,推进大地园林化,城市建公园,公园建城市,构建市域公园体系。
《工作纲要》包括加强生态景观保护规划、推进特色田园风光公园建设等十大工作重点和龙头公园建设行动、村居公园建设行动等五大行动。到2020年,全市的生态景观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各类公园数量大幅增加、分布更加合理、文化内涵更加丰富,逐步形成“以大型风景区为龙头,以区(市)综合性公园和镇(街)公园为骨架,以田园风光公园为特色,村居公园均衡分布,城乡绿廊有机串联”的市域公园体系。到2020年,全市1319个村居各至少建成1个公园,实现村居公园全覆盖;78个镇(街)各至少建成1个镇级公园;三区四市主城区各至少新建2个综合性公园;全市共建成7个特色田园风光公园;完成7个龙头公园整合提升;新建慢行系统和城乡绿廊350公里;建成公园的数量和面积排在全省前列。
一、加强生态景观保护规划,共享生态文明成果
通过划定生态景观控制线,对全市的农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重要湿地等资源进行规划保护,在此基础上规划建设公园。对生态景观控制线范围内的非法建设建筑物,非法侵占林地,非法采石、采沙活动等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行为清理整治,保持全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稳定。
二、规范标准,统一标识,体现公园城市建设的文化价值
规范我市各级公园建设标准。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园建设管理的意见的通知》(建城〔2013〕73号)和《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结合我市各级公园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制定各级公园建设标准。
统一公园标识,方便市民游客识别,体现公园的独特文化,宣传推广公园城市建设成果。公园标识主要包括分级标识和信息标识两部分内容。
至2015年,编制完成我市各级公园的建设标准,完成公园标识设计。
至2016年,各区(市)按照分级建设标准和标识,对现有公园完善配套,之后新建的公园按标准建设。
三、推进龙头公园建设,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品牌
加强风景区现有和周边资源的保护和整合,理顺管理体制,突破行政体制的约束,促进圭峰山等七大龙头公园做大做强;因地制宜,挖掘各自的文化内涵,差异化建设,打造成省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品牌。
四、抓好城市综合性公园建设,提高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充分利用各区(市)主城区现有的自然景观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城市综合性公园,提高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同时,城市综合性公园建设要跟城市的文化建设,城市的个性建设结合起来,把本土特色文化融入公园建设,丰富公园内涵,提升公园品位,展现城市魅力。
至2016年,每个区(市)至少新建成1个面积超10公顷,基础设施齐全、文化内涵丰富的综合性公园;
至2020年,每个区(市)至少再新建成1个面积超10公顷、基础设施齐全、文化内涵丰富的综合性公园。
五、因地制宜结合文化特色,加快镇(街)公园建设步伐
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地形地貌,因地制宜进行镇级公园建设。中心镇公园面积不小于1.5万平方米,其他镇(街)公园面积不小于1万平方米。
至2020年,全市78镇(街)各至少建成1个文化内涵丰富、公园配套设施完善的公园,实现镇级公园全覆盖。其中至2016年,东部“三区一市”35个镇(街)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实现全覆盖;西部三市22个镇(街)完成建设任务(总任务的50%)。
六、实现村居公园全覆盖,“家门口”享受舒适环境
结合农村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村居公园建设。至2020年,形成均衡分布的村居公园系统,实现村居公园全覆盖,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舒适的环境。
七、突出农村生态旅游理念,推进特色田园风光公园建设
结合农业强市和旅游强市建设,充分利用我市的农田、林地、水体和海岸等资源,突出农村生态旅游理念,使乡村风景游览、现代休闲活动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打造成为江门特色田园风光公园。至2020年,全市建成7个此类公园。
八、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建设森林公园
利用我市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建设森林公园,特别是城市建成区或中心区周边的山体,都要逐步建成森林公园,加快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步伐,大力构建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类型齐全、分布合理、管理科学的森林公园体系。按照省林业厅《珠江三角洲地区生态安全体系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建设任务分工实施方案》文件精神,至2020年,我市新建不少于3个市森林公园,每个县(市、区)新建不少于2个县森林公园,每个镇新建不少于1个镇森林公园。
九、提升城乡绿廊景观水平,形成慢行系统(步行径)网络
抓好滨水、沿路等生态绿色廊道景观建设,将自然生态、人文景观、地方文化等元素融入其中。至2020年,全市新建350公里城乡绿廊和一定规模的慢行系统网络。
十、提高公园交通便捷化水平,建立公共交通体系
完善公园内外交通设施,把公园城市建设与城市慢行系统结合起来,科学设置景点之间的交通连接。积极推动公交优先,建立合理的公共交通体系,在公园等人流密集的地方规划配建公交换乘中心,逐步形成覆盖我市公园的公共交通网络,在节假日期间,根据客流变化,采取加密班次等措施增加运力。同时,加快慢行系统建设,通过城乡绿道,将我市各级公园有机串联,让更多的人亲身感受我市公园城市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