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赤坎的百岁骑楼,看中国百年历史的发生与发展。
对于华侨、骑楼、两大家族等在地文化,我们总能娓娓道来。但抛开以上,从中国历史的浩大宇宙看赤坎,您还会觉得熟悉吗?
9月1日,俞敏洪老师及东方甄选团队在赤坎华侨古镇带领全国观众云游赤坎,抖音直播在线人数更是超过了10万+。
9月2日,伴着清晨的钟声,我们诚邀俞敏洪老师作了人物专访,看看俞老师眼中的赤坎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壹
赤坎,中国走向近代文明的“活化石”
被问及在赤坎留下的深刻印象,俞敏洪老师坦言“这是一段了不起的历史。”
俞老师带领我们从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赤坎。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广东甚至可以作为一个文明的交汇点。
“中国古代的文明,以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之间的冲突和融合为主。由于广东乃至赤坎的临海地理位置,赤坎则形成了鲜明典型的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冲突和融合。”
“中国走向近代史的步伐从广东开始的,而赤坎也无疑成为了中国走向近代文明的活化石。”(加粗部分内容整理自俞敏洪老师的采访,下文同)
在江门,早于四五千年前,海洋文化就厚植于中国南疆这片土地上。
海上丝绸之路的远洋贸易、沿海漫长的海岸线、得天独厚的天然港湾……广东的这些历史与地理条件,是其底蕴深厚的海洋文明的基石。
古谚有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希腊的爱琴海、印度的恒河、中国的黄河,生命的起源发展都与母亲河相关。
而地处江门的开平赤坎,潭江孕育下华侨故事就在这里诞生。临海之滨,水陆通达。在赤坎,祖祖辈辈流淌的血液里,就有着敢于冒险、勇于拼搏的航海精神。
贰
在赤坎,海洋文明催生下的华侨身份
“华侨文化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从古至今,关于赤坎华侨以及侨乡氛围的形成都是有迹可循的。
“回溯中国历史,中国内陆的中原人迁居南下与广东本地土著居民进行融合。南北交融下,广东人逐渐养成了吃苦耐劳、不畏艰的性格。”
“王朝更替,战乱侵扰的时代,在广东'种地活不下去了',许多沿海的居民选择向海外谋生,这与古希腊海洋文明的产生有着相似的经历。”
“16世纪,在向海外世界探索的过程中,广东逐渐形成了下南洋的风气。离海洋近的一部分人率先远洋谋生,并带动越来越多的本地居民出海闯荡。”
自此,赤坎从安稳务实的农耕文明向冒险进取的海洋文明迈进。
由赤坎出发远渡重洋的年轻一代,本着叶落归根、衣锦还乡的传统理念回到家乡建骑楼、兴商埠。
时至今日,开平本地常住人口70万,旅居海外的开平籍华侨高达78万。华侨留洋归国带回的先进文化和技术也让赤坎呈现出繁荣之景。
叁
读懂赤坎在中国的百年历史
赤坎县志有载:“赤坎镇,已有300多年历史……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足以说明赤坎华侨古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地位。
赤坎就像是一部浓缩的改革发展史。改革开放后,赤坎撤区改镇,形成现在的赤坎镇。
作为开平重镇的赤坎,也因改革而变得强大。百业兴旺、商铺林立、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开花,将370年的商埠风华一展无遗。
“如果说,中国现代化改革开放40年的起点在深圳,筑起了走向世界和未来的桥头堡。那么回望过去百年的世界经济发展,赤坎也必然成为其中的排头兵。”
“把赤坎作为中国清朝乃至近代化发展改革开放初期的原点,想必也不为过。”
“赤坎,适合全国的中小学生来这里研学和游学。”
“赤坎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教育基地、也是中国自下而上自我变革的教育基地。”
俞敏洪老师推荐中小学生来赤坎华侨古镇研学。
不仅仅是来此处看碉楼、逛骑楼、体验在地文化和非遗文化,更要读懂华侨文化扎根赤坎的深层内涵,了解赤坎在广东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9月1日在关族图书馆直播的俞敏洪老师
赤坎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华侨文化、影视文化、宗族文化、非遗文化、饮食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等蓬勃发展。
欢迎走进赤坎,看融汇中西、引领古今的万象繁华。
俞敏洪老师在赤坎体验非遗划龙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