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杯清水变黑,一滴墨汁即可,但要让一杯墨水变清,可就困难得多。
记者了解到,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水环境治理“欠账”,近年来我市各级各相关部门,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通过不断增加水污染防治资金投入,大力开展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建设,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治理,全面清理农业面源污染,全力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水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据初步匡算,2017年至今,通过采用PPP、OEPC等模式,我市已投入83.91亿元用于水污染防治,其中省、市级财政资金4.3亿元,县、镇两级资金79.61亿元。按用途划分,用于水环境达标治理11.25亿元,饮用水水源地治理4.38亿元,黑臭水体整治44.21亿元,农村水污染防治2.2亿元,农村面源污染清理7.4亿元,污水处理设施建设14.47亿元。
民之所盼 政之所向
水污染防治工作创造出好经验好做法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是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工作,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应武和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毅分别担任市总河长、市副总河长以及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双主任”,带动形成共抓生态环境保护的“头雁效应”,构建“党政主导、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我市在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做法,获得了国家部委等上级的肯定,不少地方也到我市学习借鉴经验。比如,我市在全国率先推动河长制体系延伸到自然村级,设立自然村河长9000多名;因地制宜设立“党员河长”“乡贤河长”等类型多样的“民间河长”,参与河(湖)长制工作;创新聘请第三方社会机构对跨县河流进行暗访巡查;在全省第三个成立环保警察机构,各级公安部门挂牌成立了河道警长办公室;创新推出生态环境保护“双公开”“双考核”“双问责”和“环境保护红黑榜”等制度措施。
此外,国家赋予地级城市立法权后,我市设立的第一部实体法——《江门市潭江流域水质保护条例》,就聚焦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同时,为配合条例实施,印发了《江门市潭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办法》,成为我省首个实施的流域生态补偿办法;去年11月印发实施了市第1号总河长令,强力推进西江、潭江流域41条重点支流综合治理工作。
今年我市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又将如何推进呢?记者了解到,我市将根据《广东省2019年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方案》要求,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特别是出台黑臭水体的“1+4”方案(即一个综合方案,加上工业、生活污水、农业和垃圾4个专项治理方案);加强“散乱污”企业整治,排查出的3793家“散乱污”工业企业(场所)中已完成整治3058家,完成率达80.62%;要求103家潭江牛湾国考断面涉及区域重点排污企业减排三分之一以上;以生猪养殖减量为抓手,控制全市养殖规模;推动较大的村庄和潭江干流主要支流沿岸5公里范围内的村庄完成生活污水处理,并逐步实现全覆盖。
多源共治 铁腕治污
确保潭江牛湾国考断面早日达标
工作有创新有举措,成效如何呢?
我市水污染防治成效如何,主要看潭江。潭江是珠江三角洲水系的一级支流,流域总面积6026平方公里,其中在江门市境内流域面积5882平方公里,占江门市行政区域总面积的62%,是我市名副其实的“母亲河”。潭江作为我市的主要排水通道,承担着下辖蓬江、高新(江海)、新会三个区和台山、开平、鹤山、恩平四个市的大部分污水和径流,同时还承担航运等功能。
记者了解到,针对潭江牛湾国考断面未能稳定达标的情况,我市制订了《江门市未达标水体达标方案》,并结合《江门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出台年度潭江牛湾国考断面水质达标攻坚实施方案,从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农业面源污染三个主要领域入手,兼顾流域治理、生态林扩面等工作,全面部署潭江牛湾国考断面达标攻坚工作。
经过1年多努力,今年上半年,虽然潭江牛湾国考断面未能达到Ⅲ类水质要求,但上游义兴、新美和公义等3个省考断面水质已由去年同期的Ⅳ类改善到目前的Ⅲ类。潭江36条一级支流河长制考核断面达标率也由去年上半年的24.6%提高到今年同期的59%,劣Ⅴ类水质断面由54.1%下降到6.56%。
记者了解到,潭江牛湾国考断面超标因子为溶解氧,其他因子均达标。根据专家分析,牛湾断面溶解氧低除了跟入河污染物有较大关系之外,还与底泥有关,而底泥属于长期积累的结果,短期内较难解决。此外,潭江属于感潮河(海洋涨潮时河水上涌,退潮时河水下泄),水中污染物扩散能力较差,而且牛湾段水流缓慢,复氧条件较差。
虽然面临巨大困难,但我市目前正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潭江牛湾国考断面早日达到Ⅲ类水质。
此外,在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建设方面,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已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75座,总规模1112万吨/日,实现了建制镇生活污水厂全覆盖。建成污水管网1027.93公里,其中城市污水管网781.12公里、镇级污水管网246.81公里。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26座,涉及处理规模74万吨/日。我市还大力开展城镇老旧污水管网改造工作,去年以来,全市共完成改造城镇老旧污水管网37.2公里。目前,全市日处理生活污水量约85.8万吨,负荷率达84.49%。
江门日报记者 肖开刚
记者了解到,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水环境治理“欠账”,近年来我市各级各相关部门,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通过不断增加水污染防治资金投入,大力开展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建设,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治理,全面清理农业面源污染,全力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水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据初步匡算,2017年至今,通过采用PPP、OEPC等模式,我市已投入83.91亿元用于水污染防治,其中省、市级财政资金4.3亿元,县、镇两级资金79.61亿元。按用途划分,用于水环境达标治理11.25亿元,饮用水水源地治理4.38亿元,黑臭水体整治44.21亿元,农村水污染防治2.2亿元,农村面源污染清理7.4亿元,污水处理设施建设14.47亿元。
民之所盼 政之所向
水污染防治工作创造出好经验好做法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是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工作,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应武和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毅分别担任市总河长、市副总河长以及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双主任”,带动形成共抓生态环境保护的“头雁效应”,构建“党政主导、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我市在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做法,获得了国家部委等上级的肯定,不少地方也到我市学习借鉴经验。比如,我市在全国率先推动河长制体系延伸到自然村级,设立自然村河长9000多名;因地制宜设立“党员河长”“乡贤河长”等类型多样的“民间河长”,参与河(湖)长制工作;创新聘请第三方社会机构对跨县河流进行暗访巡查;在全省第三个成立环保警察机构,各级公安部门挂牌成立了河道警长办公室;创新推出生态环境保护“双公开”“双考核”“双问责”和“环境保护红黑榜”等制度措施。
此外,国家赋予地级城市立法权后,我市设立的第一部实体法——《江门市潭江流域水质保护条例》,就聚焦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同时,为配合条例实施,印发了《江门市潭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办法》,成为我省首个实施的流域生态补偿办法;去年11月印发实施了市第1号总河长令,强力推进西江、潭江流域41条重点支流综合治理工作。
今年我市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又将如何推进呢?记者了解到,我市将根据《广东省2019年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方案》要求,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特别是出台黑臭水体的“1+4”方案(即一个综合方案,加上工业、生活污水、农业和垃圾4个专项治理方案);加强“散乱污”企业整治,排查出的3793家“散乱污”工业企业(场所)中已完成整治3058家,完成率达80.62%;要求103家潭江牛湾国考断面涉及区域重点排污企业减排三分之一以上;以生猪养殖减量为抓手,控制全市养殖规模;推动较大的村庄和潭江干流主要支流沿岸5公里范围内的村庄完成生活污水处理,并逐步实现全覆盖。
多源共治 铁腕治污
确保潭江牛湾国考断面早日达标
工作有创新有举措,成效如何呢?
我市水污染防治成效如何,主要看潭江。潭江是珠江三角洲水系的一级支流,流域总面积6026平方公里,其中在江门市境内流域面积5882平方公里,占江门市行政区域总面积的62%,是我市名副其实的“母亲河”。潭江作为我市的主要排水通道,承担着下辖蓬江、高新(江海)、新会三个区和台山、开平、鹤山、恩平四个市的大部分污水和径流,同时还承担航运等功能。
记者了解到,针对潭江牛湾国考断面未能稳定达标的情况,我市制订了《江门市未达标水体达标方案》,并结合《江门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出台年度潭江牛湾国考断面水质达标攻坚实施方案,从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农业面源污染三个主要领域入手,兼顾流域治理、生态林扩面等工作,全面部署潭江牛湾国考断面达标攻坚工作。
经过1年多努力,今年上半年,虽然潭江牛湾国考断面未能达到Ⅲ类水质要求,但上游义兴、新美和公义等3个省考断面水质已由去年同期的Ⅳ类改善到目前的Ⅲ类。潭江36条一级支流河长制考核断面达标率也由去年上半年的24.6%提高到今年同期的59%,劣Ⅴ类水质断面由54.1%下降到6.56%。
记者了解到,潭江牛湾国考断面超标因子为溶解氧,其他因子均达标。根据专家分析,牛湾断面溶解氧低除了跟入河污染物有较大关系之外,还与底泥有关,而底泥属于长期积累的结果,短期内较难解决。此外,潭江属于感潮河(海洋涨潮时河水上涌,退潮时河水下泄),水中污染物扩散能力较差,而且牛湾段水流缓慢,复氧条件较差。
虽然面临巨大困难,但我市目前正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潭江牛湾国考断面早日达到Ⅲ类水质。
此外,在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建设方面,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已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75座,总规模1112万吨/日,实现了建制镇生活污水厂全覆盖。建成污水管网1027.93公里,其中城市污水管网781.12公里、镇级污水管网246.81公里。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26座,涉及处理规模74万吨/日。我市还大力开展城镇老旧污水管网改造工作,去年以来,全市共完成改造城镇老旧污水管网37.2公里。目前,全市日处理生活污水量约85.8万吨,负荷率达84.49%。
江门日报记者 肖开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