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云涌,浪腾珠江。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如滚滚浪潮,奔涌向前,不可阻挡!
7月15日,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开幕。法者,治之端也。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进入新时代,江门法治工作者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法治保障新时代侨都全面深化改革之舟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江门市司法局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感恩自强奋进,坚持守正创新,敢啃“硬骨头”,勇当全面深化改革探路“尖兵”,以法治之力推动改革发展,以法治护航侨都高质量发展。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擘画了宏伟蓝图、明确了战略路径。深圳前海,是特区中的“特区”。前海高耸入云的国际仲裁大厦,正是深圳国际仲裁院的办公驻地。
2023年深圳国际仲裁院共受理案件12004宗,同比增长44.98%,总争议金额达1383.10亿元,案件累计覆盖140个国家和地区,跃居“亚洲第一、世界前三”。站在深圳国际仲裁院40楼鸟瞰前海,不远处的深中通道映入眼帘,而顺着深中通道一路向西一小时就是江门——这个拥有530多万华侨华人遍布全世界145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第一侨乡”。
改革开放,是深圳特区最鲜明的特征。侨务资源丰富,是江门侨乡最宝贵的资源。深江两城双向奔赴,必然碰撞出激情四射的火花,产生美妙的化学反应。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改革到了深水区,困难和问题绕不开、躲不过,必须愈难愈进、勇往直前。
我们欣喜地看到——
深江国际仲裁合作
开出营商环境之花
粤港澳大湾区独拥“一国两制三法域”的优势,在深中通道开通之前,江门市委市政府观大势、谋大局、抓根本,下好“先手棋”,超前布局,在2022年就主动对接深圳,在基础设置“硬联通”的基础上,强化规则机制的“软联通”,大胆探索,携手深圳国际仲裁院共建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作为深国仲全国首个异地分支机构,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这种模式能否在江门“软着落”实现无缝对接,一切都在“摸着石头过河”,需要非凡的勇气才能“蹚出一条血路”。
事实证明,这种模式是符合江门实际的,也获得了成功。深江两座城市优势互补、机制互通、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努力实现“1+1>2”的叠加效应。深国仲江门中心在全国首创区域仲裁合作模式,通过“一体化”运作,服务江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事、证券、金融仲裁基地。
深国仲江门中心运营一年来,拿出了标的总额超70亿元的亮眼成绩单,办理案件596宗。高质量建华侨华人国际商事调解中心等三大争议解决平台,深化打造“深圳+江门+海外”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最佳组合”,以世界一流的国际仲裁专业资源服务“深圳研发+江门制造”深江经济合作,以高效便捷优质的仲裁服务减轻市场主体诉累,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降低涉诉维权成本,全面激活市场活力,使市场经营主体放心经营,安心扎根江门、投资江门,让每一个企业都拿出真金白银为优质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投上江门的一票!
镇街综合执法体制
改革纵深推进
一个地方法治化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和群众最有发言权。行政执法工作面广量大,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群众,同基层和百姓联系最紧密,直接体现我们的执政水平,直接关系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法治的信心,更是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效能的体现。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发展之进,打好优化发展环境持久仗,一批企业在江门这片沃土茁壮成长。
镇街综合行执法改革,改到深处,没有任何经验可循,没有模式可依,必须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勇气和创新精神。
2023年5月,江门市司法局推动《广东江门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和服务标准化试点》入选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司法部2023年度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江门指引”正式上升为“全国标准”试点。
江门深入实施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扎实推进镇街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科学合理调整行政执法职权下放事项,确保“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有监督”,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大力推进行政执法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深入开展省“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示范乡镇(街道)”创建工作,召开行政执法国家级标准化试点标准编制培训暨研讨会,出台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案件移送工作规范、联合执法工作指南等制度指引。
持续推进涉企乱罚款专项整治,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跨部门综合监管以及涉企“综合一次查”制度,全面推行减免责清单制度,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推动涉企监管执法规范化、科学化、柔性化。
建立行政执法监督联系点和社会监督员制度,继续延伸行政执法监督的基层触角,邀请监督联系点和社会监督员走进机关,虚心听取企业家们对行政执法的意见和建议,问需于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切实行动回应企业家和社会公众的期盼。
在新会区探索建立“1+1+N”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开展镇街“嵌入式”进驻监督全覆盖,完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系建设,努力架好综合行政执法监督的“桥梁”,切实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和执法效能,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做深做实行政执法监督“后半篇文章”。
行政复议体制改革
蹄疾步稳暖企护商
改革如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稍有气泄,将前功尽弃。改革必须以人民为所向,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
江门坚持复议为民,紧盯民生痛点难点堵点,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贯彻落实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加强行政复议个案监督和诉源治理,加快搭建全市三级行政机关复议与应诉联络员网络,积极探索复调对接、人大代表+复议、法院+复议、检察院+复议等多种联合调解和诉源治理模式,形成共同化解行政争议的强大合力。
坚持能动复议,建立涉企行政复议“快调、快审、快结”的“三快通道”,稳企护商。在保证办案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审理时限,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让企业“轻装上阵”。
深化推动行政复议与行政执法监督衔接机制,及时将复议过程中发现的行政执法问题线索移交行政执法监督部门,促进精准监督。持续完善府院联动,构建行政复议与司法衔接机制,实行府院联席会议+专项问题三方研判会的模式。仅今年上半年,全市新收行政复议申请739宗,同比增长54.28%,调解成功率36.95%,行政复议实质化解率93.91% 。“既守住绿水青山,又保住营商‘金饭碗’”的行政复议调解工作经验受到司法部聚焦关注。
涉外法治建设
出新出彩敢为人先
涉外法治建设,人才资源是第一关键要素。江门持续聚焦“建设三个一流、打造一个平台” 目标要求,加快推进涉外法治体系和能力建设,一体推进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力打造涉外法治人才高地。
持续完善华侨华人离岸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功能,丰富“江门智慧司法”小程序服务项目,实现与邑侨通涉侨法律服务平台、深国仲江门中心线上平台对接;完成涉外法律服务地图新增71个涉侨调解组织,提供国内18个类别4452个本地法律服务机构和10个类别国外171个法律服务点的导航指引。深化海外远程视频公证试点,已联合我国驻新加坡大使馆、驻悉尼领事馆等完成22宗海外远程视频公证办理。
加强涉外法治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整合涉外法治人才资源,厚植涉外律师队伍人才沃土,成功引进3名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深化与全球律化律师事务所的战略合作,支持江门律师事务所与港澳法律服务机构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引入更多粤港澳大湾区律师到江门执业,打造提供能够跨语言、跨法域、全周期的快速响应的涉外法律服务。
深化交流协作,促进港澳律师与江门律师行业交流和协同发展,探索规则衔接和机制“软联通”,助力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实现促进大湾区法律服务互通互融,打造新时代湾区涉外法律服务新高地。聚焦解决法治领域专门人才短缺问题,健全互派锻炼机制,把好队伍进出关口。紧紧围绕“后继有人”的目标,努力吸收更多优秀的涉外法律专业人才进入队伍,提升队伍的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江门法治建设一路走来,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每一步都付出了艰辛努力,是一代又一代具有法治情怀的法治工作者殚精竭力、呕心沥血、默默耕耘的结果。
莫道前路多险阻,再闯关山千万重!
回望来路自慷慨,再踏征程气如虹!
改革越向纵深推进,遇到的硬骨头就越多。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人民有所盼,改革有所向。
山再高,不断攀登,定能抵达巅峰。路再远,不断奔跑,定能抵达终点。
循大道,至万里。谋大局,赢未来。
实干为要,不负重托。江门法治工作者将闯新路、争上游、拔头筹,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不断闯关夺碍,把法治侨都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改革步伐迈得更大更稳更实!
山河为卷,改革为笔,我们将以改革创新之巨笔,胸怀新时代之豪迈,绘出侨都更新更美的法治壮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