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8日,江门市“法治直播间”首期节目开播。截至目前,播出节目109期,参与群众近1300万人次,在网络普法探索和实践中,筑牢了法治江门建设的基石。江门市“法治直播间”被省普法办评为2021-2022年广东省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创新创先项目;被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中国法制出版社评为“2023年法治宣传教育创新案例”,入选《中国法治创新发展报告(2023)》。
江门市“法治直播间”是江门市委依法治市办、市司法局、市普法办联合网易新闻APP打造的网络直播普法节目,以“法治大讲堂”“以案说法”“法治政府面对面”等三个栏目形式,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聚焦广大群众及华人华侨关心的热点问题,讲解法律法规、剖析典型案例,大力倡导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理念,多角度、全方位、多元化弘扬法治精神,展现法理内涵,传递法治力量,提升全市公民法治素养。
“直播带法”,打造线上互动普法新模式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这也使得网络新媒体成为普法教育的重要载体,使普法教育更加灵活和便捷。全民普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八五”普法规划明确提出,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开通精准普法。创新普法内容,适应人民群众对法治的需求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提高普法质量,形成法治需求与普法供给之间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注重运用新技术分析各类人群不同的法治需求,提高普法产品供给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加大音视频普法内容供给,注重短视频在普法中的运用。拓展普法网络平台,以互联网思维和全媒体视角深耕智慧普法。为紧跟科技发展步伐,贯彻落实好“八五”普法规划要求,江门市“法治直播间”网络直播普法节目应运而生。
多元化分类普法,让普法更接地气、聚人气
分类推进、重点统筹:为达到精准普法目的,进一步提高对不同群体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将江门市“法治直播间”节目设置为“法治大讲堂”“以案说法”“法治政府面对面”三个栏目,每期节目控制在40分钟以内。其中,“法治大讲堂”邀请法学专家、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仲裁员、人民调解员及“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单位法律工作者等,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宣讲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民法典等内容,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以案说法”聚焦社会热点事件及具有一定影响力和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例,以案普法,通俗易懂,使群众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增强法治意识,提升法治素养。“法治政府面对面”邀请市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围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工作互动交流,畅谈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市新进展、新成效,展望法治政府建设新思路、新举措。
街访了解群众需求:江门市“法治直播间”每次节目开播前一周,会根据当期直播主题进行街头访谈,以随机问答的方式对群众进行提问,收集群众关注焦点,制作成短视频通过公众号、短视频平台推送,并在当期直播节目中就群众关注焦点进行重点法律解读。开播至今采访市民群众1000多人次,提出各类问题300多个,每个问题均在节目中得到现场解答,受到群众广泛好评。对于群众希望重点开展的工作,在普法教育工作中重点推进,特别有针对性的,以市普法办名义在全市统筹开展专项普法教育行动。
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为推进“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落实,江门市普法办每年在市直单位选取5个重点普法单位开展普法履职评议活动,通过试点考察、网络投票、现场评议分别打分评价。其中,参与“法治大讲堂”网络普法讲座被设置为必备内容。两年来,10家单位分别派员现场讲解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压实普法责任。同时,带动更多单位参与到江门市“法治直播间”中来。
直播间赋能普法,精准互动增实效
近1300万人次受益:两年来,江门市“法治直播间”节目成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宣传平台,宪法、民法典、知识产权、消费者权益、涉港澳民商事、国家安全、校园欺凌、工伤保险待遇等法律知识通过手机APP、网络等形式,让近1300万人次接受法治的洗礼,也为江门市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建立法治视频数据库:按照“一次投入,多次受益”的要求,江门市“法治直播间”当期直播后,直播视频通过“江门司法”、江门市律师协会、网易新闻APP等媒体转发播放,并在网易新闻APP和江门市司法局网站建立江门市法治视频数据库,利于群众重复收看。同时,将“法治大讲堂”的讲课视频,推送给江门市教育系统各学校,由学校组织在校学生观看,并在地标场所、民主法治公园等电子屏播放。其中涉及农业、农村等法律问题的讲座,作为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训课程,供5000多名江门市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学习使用。
“赋能增效”凝聚普法合力:通过江门市“法治直播间”这一网络普法品牌的打造,江门市实现了网络普法与精准普法有机融合。同时,全面发挥了互联网“赋能增效”作用,构建多平台、多载体联动的全媒体网络普法矩阵,有效引导学校、网民、自媒体等主体共同参与,凝聚普法合力。在普法过程中,通过贴心定制形式多样、内容生动的网络普法产品,吸引更多网民群体积极参与,使互联网变成普法创新发展的最大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