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门市市场监管局高度重视基层能力建设,多次研究基层市场监管能力建设工作。2022年,江门新会经济开发区、司前、三江市场监管所作为实施镇街派驻机构属地管理改革的基层所代表,获批成为全省首批市场监管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试点。市市场监管局以试点建设为抓手,着重加强顶层设计、厘清职责边界、严格标准规范、实现科技赋能,高标准推进试点建设,切实提升市场监管基层治理能力水平。
一、突出党建建所,加强顶层设计。
重心下移,加强帮扶。试点建设以来,江门市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先后5次深入试点所调研,全面了解基层市场监管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作成效、经验做法、存在问题以及对策建议。主动作为,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支持,为三个试点所争取到地方资金支持达98万多元。
党建引领,激发活力。积极构建试点所党组织与机关党委、镇街党建共建联建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在试点所成立党建指导站,指导基层所以争创“五好党支部”为抓手,开展“业务例会+党建学习”“试点建设大讨论”等活动,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作风纪律、工作能力建设。
二、突出主业兴所,厘清职责边界。
明晰事权清单。结合市委关于深化镇街体制改革“后半篇文章”部署,指导新会区局梳理与派驻市场监管所职责权限日常分工,厘清镇(街)与区局职责边界,做到“应放尽放、宜放则放”,形成了1520项(其中行政处罚事项1441项、行政许可事项79项)由镇(街)市场监督管理所以局名义行使的重心下移事权清单,属地日常检查、专项检查、双随机检查等行政检查事项随行政处罚事项下移。
加强执法联动。指导试点所主动对接镇街网络,在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依托镇(街)综合执法委员会、综合治理委员会、公共服务委员会对各领域工作的统筹领导,强化资源整合调度,发挥指挥协调作用,打造基层市场监管领域执法“扁平化”高效运作机制。2022年,新会区局与镇(街)市场监管所联合执法办理案件3宗,镇(街)市场监管所向新会区局移交案件1宗,新会区局共向各镇街交办案件线索51条。
三、突出形象立所,严格标准规范。
硬件设施标准化规范化。指导新会区局把“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定标准、以规范促提升”作为建设目标,依据市场监管总局《市场监督管理所建设规范(暂行)》,结合业务需要,出台了基层所功能室设置规范,完成了试点所基础设施改造,“十一室一厅一库一舍一间一房”设置齐全,全部配备执法车辆、执法记录仪、便携式打印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装备等日常执法办公设备,设置了“两栏一屏”,增设了快检室、执法装备室、网上自助服务专区。
监管执法标准化规范化。指导试点所建立职责清单、岗位职责清单和工作流程清单,细化“流程图”,理清业务规范。编制形成行政许可、监督管理、执法办案、投诉举报、应急处置五大类39项业务工作规范,做到程序规范、要求清晰、文书统一。试点所100%使用江门市行政执法信息平台,对行政检查及执法流程进行可视化指引,实现行政执法“全过程网上办理”和“执法在线智能监督”。
四、突出创新强所,科技赋能监管。
针对城区所、城乡结合部所、乡村所的不同特点,选好突破口,使试点建设各具特色,努力为不同类型的基层所积累可借鉴、可复制的建设经验。
与基层治理网格对接融合。指导司前市场监管所依托“智网通”搭建市场监管网格化管理模块,对接“镇—村(社区)—村(社区)片区网格—村(居)小组微网格”四级网格矩阵,通过辖区内15个村(社区)的56个片区网格和275个小组微网格,动态收集网格内集贸市场、药店、商超、餐饮、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等重点场所和特定主体的情况,完善网格基础信息台账,实现政务数据共享,形成辖区内统一协调指挥和“一网统管”, 打破网格员单轨巡查模式,有效延伸了基层监管触角。
创新“特色行业监管+”工作模式。指导经济开发区市场监管所结合辖区陈皮和红木家具两大行业集聚特点和监管难点,创新“特色行业监管+”工作模式,建立专门监管台账,强化对特色行业的线上线下同步监管,加大日常检查和电商平台监测的频次和密度,引入ODR(在线纠纷解决)机制,推进消费纠纷由线下“调解”变为在线“和解”,联合陈皮协会开展“会员服务日”和“上门普法”“上门体检”等活动,打造特色行业监管展馆,指导行业诚信规范经营,维护公平有序的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2022年,ODR维权平台企业端增加到9家,查办网络刷单案1宗,受理各类投诉举报咨询3954宗,挽回经济损失160.85万元。
打造许可效能服务样本。指导三江市场监管所率先启动“行政许可网上自助服务区”,设置便民茶水区和群众等候区,提供办事指南、办事流程及申请材料便于群众查阅,使办事群众一看便知、一查就懂、一办即成,推行“一网通”办证照,实现“商事登记+智能审批”服务线上线下办理渠道全覆盖,实现微信办、指尖办、掌上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