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就办〔2023〕1 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有关单位、院校:
根据《关于印发〈2023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方案〉的通知》(粤就发〔2023〕1号)精神,按照2023年全市稳就业工作会议暨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异地务工人员管理服务小组、港澳居民就业创业专项小组全体会议要求,为做好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特制定《2023年江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方案》,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江门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代章)
2023年6月6日
2023年江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十大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一系列工作部署,积极做好202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助力全市高质量发展,根据《2023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方案》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就业工作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加大岗位供给、拓展就业渠道、创造锻炼机会,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投身县域振兴、助力产业发展,力争全市应届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7月底达70%以上、年底达90%以上,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总体稳定。
二、主要措施
(一)市场岗位拓展行动
1.支持民营企业吸纳就业。发挥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按规定落实小微企业社保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支持企业更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在安排纾困资金时,对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达到一定数量且符合相关条件的中小微企业予以倾斜。(完成时限:2023年12月。责任部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大政府高校访企拓岗力度。开展“人社局长千企行”活动,组织市、县(市、区)人社局长对往年吸纳高校毕业生较多的民营企业进行动员走访,全市走访企业不少于100家,其中,每县(市、区)不少于11家,新收集岗位信息在广东省急需紧缺人才供求信息平台公开发布,对相关企业在毕业生引进、就业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深入开展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其中,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江门校区)作为新建高等职业院校走访企业数不少于100家;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高校,原则上新开拓用人单位不少于100家。(完成时限:2023年8月。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普通高等学校按职责分工负责)
3.发挥社会组织吸纳就业作用。组织实施“百城千社万企助就业”专项行动,发动80家以上社会组织参与链接岗位资源、提供就业岗位和专业服务。推动社会团体、基金会以及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社会服务机构增加专职就业岗位,加大高校毕业生聘用力度。(完成时限:2023年9月。责任部门:市民政局牵头,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配合)
4.强化重点产业招才引智。坚持“制造业当家”,大力发展智能家电、现代轻工纺织、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和食品等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激光与增材制造、安全应急与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支持制造业大企业、大项目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定向招聘、组团招聘等方式,吸纳优秀高校毕业生就业。与省内外高校建立人才供给基地不少于4家。(完成时限:2023年12月。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局、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基层人才引导行动
5.实施各类基层服务项目。全市“三支一扶”计划招募高校毕业生160人,落实“三支一扶”项目人员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笔试加分政策。动员高校毕业生参加“广东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山区)计划”、广东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按规定落实好符合条件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定向招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等政策。(完成时限:2023年8月。责任部门: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团市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6.补充基层急需紧缺人才。招聘基层劳动合同制法官助理和书记员、编制外司法行政人员23人,基层劳动合同制检察官助理和书记员31人。全市招聘中小幼教师1000人,做好公费师范生就业及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退役大学生士兵到中小学任教。(完成时限:2023年7月。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法院、市检察院按职责分工负责)
7.实施社区岗位支持计划。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原则上2023年所有社区工作者新招聘岗位全部向高校毕业生开放,力争每个社区至少招聘1名2023届高校毕业生。鼓励具备条件的行政村结合吸纳高校毕业生到村担任村务工作者。“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提供就业岗位约200个。(完成时限:2023年12月。责任部门:市民政局)
8.落实基层就业扶持政策。强化“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人才支撑,对到艰苦边远地区、老工业基地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落实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高定工资等政策;对到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社会组织及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落实基层就业补贴等支持政策;通过“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等宣传品牌,大力选树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典型。打造具有江门特色的“三支一扶”工作品牌,塑造“三支一扶”典范,评选4家“三支一扶”示范实践基地和10名“三支一扶”帮扶能手。(完成时限:2023年12月。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9.实施“乐业五邑 学子留江”计划。摸清本地院校在读和已毕业青年人才底数,搭建学子-企业平台,针对性推送就业岗位、政策、服务。赴广西、西安等地开展校园招聘、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专场活动等不少于15场,吸引更多高校学子来江门就业创业。举办“乐业五邑 就在江门”之学子留江系列活动,开展6场校园巡回宣讲,组织不少于100名高校毕业生参与游学、就业体验活动,征集5个各行业、各领域优秀高校毕业生发布“侨乡就业创业故事”,通过就业创业环境宣传、就业创业政策宣讲、就业创业经验故事分享、就业创业环境参观体验等方式,提升高校毕业生对江门市就业创业环境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完成时限:2023年12月。责任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委组织部、市委统战部、市人才工作局、市教育局、市侨联、团市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政策岗位快招行动
10.加快完成公务员招录。做好2023年全省考试录用公务员、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工作,提供公务员考试录用岗位不少于1100个,加强招录实施进程与高校毕业生求职时间的街接。(完成时限:2023年8月。责任部门: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1.稳定事业单位招聘规模。全年全市提供不少于3000个事业单位工作岗位面向高校毕业生招聘,组织全市事业单位参加全省事业单位集中招聘,及早组织部署开展市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鼓励各地各单位结合实际开展自主公开招聘,统筹安排考试时间,及早完成招聘工作。(完成时限:2023年12月。责任部门: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2.发挥国有企业引领作用。进一步挖掘国有企业岗位潜力,积极扩大招收数量,全市市属国有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不少于40人。鼓励国有企业加大定向吸纳我市退役大学生士兵力度。完成时限:2023年8月。责任部门:市国资委牵头,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配合)
(四)创业创新自强行动
13.强化资金扶持。对符合条件的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按规定资助其开展自然科学、哲学社科和科技发明制作等方向的实践研究。对符合条件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按规定落实一次性创业资助、租金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完成时限:2023年12月。责任部门: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团市委、人民银行江门市中心支行按职责分工负责)
14.落实税收优惠。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年度内从事个体经营且符合规定条件的,在3年内按一定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完成时限:2023年12月。责任部门:市财政局、市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5.促进成果转化。引导政府投资开发的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载体优先安排高校毕业生创业工位。引导大学科技园设立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建立相关成果与行业产业对接长效机制。举办第五届江门市“乐业五邑”创业创新大赛暨五周年典礼,举办2期“乐业五邑”加速营,培育更多高校毕业生优秀创业项目在江门落地转化。鼓励指导高校毕业生参加“互联网+”“众创杯”“挑战杯”“创青春”等品牌赛事,促进项目、资源、资金等高效对接。(完成时限:2023年12月。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科技厅、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团市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16.鼓励返乡创业。举行广东“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之乡村振兴专题赛,鼓励吸引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深入推进“农村电商”工程高质量发展,开辟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助力县域振兴绿色通道,面向高校毕业生在内的青年主力军开展“农村电商”公益性培训,积极推介由高校毕业生主导的创业孵化项目进驻农村电商产业园和实训基地,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电商人才。(完成时限:2023年12月。责任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7.支持灵活就业。在全市建立8个〔市级1个、各县(市、区)共7个〕零工市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领域灵活就业,对其中以灵活就业形式参加社会保险的,按规定落实最长3年的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政策。(完成时限:长期推进。责任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五)专项渠道历练行动
18.鼓励入伍锻炼。加大征兵宣传进校园工作力度,畅通入伍绿色通道,全年大学生征集数量达到1000人以上,其中高校毕业生征集数量达到500人以上。鼓励技工院校毕业生报名应征,技工院校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享受高等院校毕业生同等入伍政策。积极落实退役大学生士兵免试“专升本”及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等优惠政策。(完成时限:2023年12月。责任部门:市征兵办牵头,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各普通高等学校按职能分工负责)
19.推动设立科研助理岗位。鼓励我市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发设立科研助理岗位聘用应届高校毕业生。指导用人单位对招录科研助理给予经费政策支持,落实好社会保险、户口档案等政策。(完成时限:2023年12月。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职业能力提升行动
20.加强就业指导。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督促各高校按每500名应届毕业生不少于1个的比例配备专职就业指导人员。完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标准,打造一批就业指导名师、优秀就业指导课程和教材。通过校企供需对接、职业规划竞赛、简历撰写指导、面试求职培训、一对一咨询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和服务。(完成时限:2023年12月。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各普通高等学校按职责分工负责)
21.强化实践锻炼。实施“展翅计划”广东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行动,提供2000个以上实习岗位。实施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全年募集见习岗位数不少于3000个,在全市认定或建设一批示范性见习基地。实施广东青年下乡返乡兴乡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行动,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挂点结对社区(村)机制。(完成时限:2023年12月。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团市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22.加强技能培训。加强宣传和引导,支持在校生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鼓励“技能证书+毕业证书”双证毕业,提升就业竞争力。对需要学历学位证书作为报考条件的,允许先参加考试评定,通过考试评定的,待取得相关学历学位证书后再发放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参与“粤莱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依托南粤家政产业研修院,开展陪诊助理、宠物助理、陪玩助理、膳食助理等新型家政服务培训,吸引大学生从事家政行业。建立“工匠讲堂+”技能培训提升体系,为有培训需求的高校毕业生提供精准培训。(完成时限:2023年12月。责任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七)湾区就业助力行动
23.拓宽就业渠道。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修订《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支持港澳青年到江门市就业创业的若干措施》,引导促进港澳青年到各类企业就业。做好港澳青年参加粤港澳大湾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和“三支一扶”招募工作。(完成时限:2023年12月。责任部门:市发展改革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委台港澳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24.强化创业扶持。加强“乐业五邑”创业创新大赛对港澳青年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推进“一园多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体系建设,支持珠西双创园积极争创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对自主创业的港澳青年按规定落实创业资助、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依托珠西双创园、珠西创谷、大广海湾青创智谷等创新创业载体,组织港澳青年到大湾区开展交流活动。(完成时限:2023年12月。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市委台港澳办、市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5.提升服务温度。实施“大湾区职场导师计划”,招募一批有内地职场经验和生活经历的港澳籍人士担任职场导师,为港澳青年提供实习锻炼、岗位推荐、职业指导等服务。鼓励各县(市、区)建立“港澳青年就业之家”,为港澳青年提供“港味澳味”就业创业服务。(完成时限:2023年12月。责任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委台港澳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公共服务畅享行动
26.推动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在高校校园内打造“就业创业e站”,2023年底前力争实现全市普通高校全覆盖,推动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就业创业指导、技能培训、补贴申领等就业创业服务向校园延伸。全年组织开展职业指导进校园活动不少于25场。在全市5所高校开展就业人才政策校园巡回宣讲活动,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进校园,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和效度。(完成时限:2023年12月。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普通高等学校按职责分工负责)
27.大力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打造“邑企圆梦 职引未来”高校毕业生招聘服务品牌,密集组织开展“百日千万网络招聘”“24365校园网络招聘”“木棉花暖”“一企一岗”“急需紧缺人才百校万企公益招聘”“筑梦青春 就业启航”等高校毕业生招聘活动不少于30场。推广运用“直播带岗”“视频面试”等便捷模式,促进毕业生与招聘岗位便捷对接。(完成时限:2023年12月。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资委、市工商联、团市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28.归集发布优质岗位信息。加强基层机关事业单位、基层服务项目、制造业大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适合高校毕业生岗位信息的收集筛选,及时在广东省急需紧缺人才供求信息平台高校毕业生岗位发布专区及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上服务平台等渠道发布。推进全市国有企业招聘信息统一在省人才市场网招聘专区同步发布。(完成时限:2023年12月。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实名服务暖心行动
29.扎实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服务。7月底前完成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信息移交,运用线上失业登记、求职登记小程序、基层摸排等各类渠道,及早锁定服务对象,集中开展分类就业帮扶工作,对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至少提供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荐、1次职业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完成时限:2023年12月。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0.强化困难毕业生结对帮扶。大力推进宏志助航计划,助力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建立健全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等困难高校毕业生“一对一”帮扶责任制,推动校院领导、就业指导教师、班主任、专任教师、辅导员与困难学生开展结对帮扶,确保每一个困难学生都得到有效帮助。(完成时限:2023年7月。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残联,各普通高等学校按职责分工负责)
31.兜牢困难毕业生就业底线。建立离校未就业困难毕业生实名台账,根据离校未就业困难毕业生实名信息,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131”服务,做到两个“百分百”;对困难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落实“三优先”。对通过市场渠道确实难以实现就业的,统筹利用公益性岗位等进行安置,确保有就业意愿的困难毕业生100%实现就业。做实做细残疾高校毕业生的建档、调查、跟踪、服务工作,帮助残疾高校毕业生树立良好就业观,顺利融入社会。(完成时限:2023年12月。责任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残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权益保障安心行动
32.强化就业安全教育。将就业安全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建立用人单位招聘黑名单制度,将经认定存在就业歧视、欺诈等问题的用人单位纳入黑名单,定期向毕业生发布警示提醒信息,增强毕业生风险防范意识。(完成时限:2023年12月。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各普通高等学校按职责分工负责)
33.打击就业违规行为。开展平等就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坚决杜绝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出现就业歧视的问题。在全市集中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依法打击“黑中介”、虚假招聘、售卖简历,以及以就业、培训为名义的信贷陷阱和传销、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完成时限:2023年12月。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4.推动体检结果互认。对在全省范围内经县级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审批的健康体检机构进行常规入职体检、体检结果在6个月有效期内的高校毕业生,指导用人单位原则上不要求重复体检,法律法规对入职体检另有明确规定的除外。指导用人单位合理确定入职体检项目,常规入职体检项目以建议项目为主,严格落实国家有关不得违法违规开展乙肝、孕检等检测的要求。(完成时限:2023年12月。责任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5.规范毕业去向统计。取消《就业报到证》,不再将就业报到证作为办理高校毕业生招聘录用、落户、档案接收转递等手续的必需材料。建立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登记制度,做好登记信息的查询、核验、共享。严格落实就业统计监测工作“四不准”“三严禁”要求,对违反规定的高校和相关人员,严肃查处通报,纳入负面清单管理。组织开展就业统计监测专门培训,持续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布点监测。(完成时限:2023年12月。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普通高等学校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组织保障
(一)压实主体责任。各高校要认真落实“一把手”工程,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严格落实就业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要求,加强毕业生就业管理、服务和指导。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大教育决策部署督察、各地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学科专业评估、高校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等重要内容。
(二)加强部门协同。市各有关单位要按照任务分工要求,安排专人跟进,细化工作举措,建立工作台账,明确工作时限。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加强进展调度和督促提醒,确保行动方案提出的各项举措落实到位,并分别于6月30日、9月30日、12月30日前将相关工作进展情况报送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积极宣传引导。各县(市、区)、各部门、各高校要主动做好政策宣传解读,大力宣传到部队、艰苦地区和行业、基层一线工作的典型,在全社会形成示范引领效应。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涉法教育引导、宣传提醒。加强舆情监测和舆论引导,及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稳定就业预期,营造全社会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