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序言
一、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战略目标
二、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突出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二)大力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三)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三、创新和完善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健全人才工作管理机制
(二)健全人才服务机制
(三)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四)健全人才评价机制
四、人才发展的促进政策
(一)实施人才投入优先保证政策
(二)实施鼓励人才创新创业政策
(三)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
(四)实施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
(五)实施人才表彰激励政策
五、五邑人才工程
(一)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计划
(二)党政人才培养工程
(三)新型企业家培养计划
(四)高技能人才开发计划
(五)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
(六)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工程
(七)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
(八)教育名师培养工程
(九)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工程
(十)旅游人才培养工程
六、组织和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健全工作机制
(三)加强考核评估
(四)加强基础建设
(五)营造良好氛围
江门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广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工作实际,制定《江门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
序 言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江门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促进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国际化水平为目标、以构建平台为支撑、以优化环境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成为推动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截至2009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到79.07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8.83%。六支人才队伍即党政人才(2.07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5.04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7.64万人)、技能人才(48.95万人)、农村实用人才(4.92万人)和社会工作人才(0.45万人)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人才队伍结构渐趋优化,全市拥有博士学位216人,硕士学位2764人,本科学历7.24万人,大专学历12.56万人。每10万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才占4785人,比2005年增加1085人。全市共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1人,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7700人,比2005年增加1400人。高技能人才数量大幅增长,高级技工以上人才达到3.57万人。人才载体建设日益增强,全市现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科研基地19家,各级工程中心110家(其中省级17家,市级93家),高新技术企业231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1家)。人才发展环境更趋完善,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和激励人才,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人才政策体系,大大激发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才体制逐步完善,健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大力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及其配套制度改革,建立了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招聘制度,实行了全员聘任制。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有人才队伍的总量、素质、结构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总量偏少且竞争力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匮乏,高级技能型人才短缺,人才分布不够均衡,高层次人才载体建设滞后,人才效益亟待提高,人才环境有待优化,人才国际化程度不高,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等等。
未来十年,是我市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市人才工作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推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科学谋划、深化改革、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不断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一、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紧紧围绕我市“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幸福侨乡”的目标要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加快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我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则
1.人才优先。确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做好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保障公共财政的人才支出,鼓励用人单位、社会和个人投资人才资源开发。
2.以用为本。以用好用活人才为根本,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坚持以用育才、以用聚才,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热情和创新活力,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得其所、各展所长。
3.高端引领。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推动人才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人才竞争力。
4.优化环境。着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活环境,完善人才培养、服务、管理评价机制,强化人才使用的业绩和能力导向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人才的创造性,真正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三)战略目标
2010-2020年,我市人才发展要实现“两个显著提高、一个突破”,即人才队伍素质和数量显著提高,结构得到有效改善;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使用效率显著提高;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有新突破,使我市成为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区人才集聚中心,人才综合竞争力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进入全国同类城市的先进行列,为实现我市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人才规模不断壮大。全市人才总量将由2009年的79.07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93万人,2020年将达106万人,年均增长率为3%。
——人才结构趋于合理。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领域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实现“双倍增”目标,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7%,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的30%,区域人才布局趋于优化。
——人才素质不断提升。到2020年,高等教育及高职、高技教育毛入学率达6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25%,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51人年。高层次人才在自主创新方面的示范作用明显增强,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得到充分体现,人才贡献率达38%。
——人才环境逐步优化。建立健全符合各类人才特点、有利于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开发制度体系;全市人力资本投资占GDP的比例达到15%。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有新突破,逐步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江门市 人才发展目标
指标 | 2009年 | 2015年 | 2020年 |
人才资源总量(万人) | 79.07 | 93 | 106 |
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人年/万人) | 40 | 45 | 51 |
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 | 7.3 | 19 | 30 |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 10 | 17 | 25 |
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例(%) | 7.14 | 13 | 15 |
人才贡献率(%) | 21 | 32 | 38 |
二、人才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突出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优势产业、新兴产业、重点项目的需求,以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为重点,造就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造就一批依靠核心技术自主创业的科技企业家,建设一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到2020年,全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总量增加100人,其中高层次科技创业人才总量增加50人。
主要举措: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积极开拓国内、国际人才资源引进渠道,促进用人单位与科研机构之间、城市间的高层次人才智力合作,加强与高水平人才机构的资源共享,推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向新兴产业、重点产业集聚。奖励推荐、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的有功人士。鼓励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基地)扩大招生人数,加
(二)大力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加快推进国民经济重点领域人才开发。围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以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支引领和支撑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代产业人才队伍。到2020年,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49万人,其中先进制造业人才33万人,高新技术产业人才12万人,现代服务业人才4万人。各类专业人才数量充足,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人才结构明显优化。
加快推进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开发。适应我市社会发展的需要,到2020年,在教育、政法、宣传思想文化、医药卫生、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2万人。
主要举措:加强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进行现代产业体系人才需求预测,定期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调整优化本地大专院校学科布局,强化实用性专业设置,构筑新兴产业学科体系。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高层次人才向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领域集聚。加强与国内外新兴产业领域的合作开发,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基地,引进和培养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创新思路,拓宽渠道,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提高科研国际化水平,使更多企业与海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形成战略合作。加强社会科学、宣传思想文化、医药卫生、文艺等领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重点领域科研骨干人才分配激励办法。建立重点领域相关部门人才开发协调机制。
(三)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着眼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培养一支政治坚定、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精通经济、善于管理、勇于创新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二是着眼于提升我市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全球眼光、战略思维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优秀企业家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三是着眼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四是着眼于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培养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五是着眼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培养一支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六是着眼于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培养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主要举措:一是通过以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创新培训方式,提高综合素质;完善党政人才分类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建立年资工资制度;引导优秀公务员服务基层一线,探索和完善从农村、居委会及企事业单位选拔年轻优秀人才充实党政机关制度等措施,加强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二是通过依托知名集团公司、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其他培训机构,“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积极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构,建立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等措施,加强优秀企业家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三是通过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加快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组织实施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文化名家工程;加大新能源、新医药、金融保险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开发力度,以柔性流动政策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合理分布等措施,加强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四是通过实施技能人才开发计划,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技工院校为基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利用现有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强化企业职工在岗和转岗技能提升培训等措施,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五是通过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引进发展急需人才的扶持力度、扎实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和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表彰激励和宣传力度等措施,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六是通过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积极鼓励和引导普通高校毕业生向社区、农村转移,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等措施,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三、创新和完善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健全人才工作管理机制
建立和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推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把人才资源开发与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把人才工作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
(二)健全人才服务机制
健全人才市场体系,加大政府对公益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投入,充分发挥公益性人力资源市场在重点行业和紧缺高层次人才招聘、人力资源供需信息发布、人事代理、弱势及困难群体就业服务等方面的主渠道和示范作用。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捷高效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人才管理部门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克服人才管理中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逐步建立各行各业“智库”,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服务。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体系,规范人才中介机构服务标准,形成高效的人才服务体系。建立与我市重点、新兴产业发展互动,与高科技项目对接的人才引进制度。通过需求预测、职位招聘、合作培养、贴身服务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地引进我市特色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三)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专业技术及技能人才能力素质为核心,整合培训资源,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探索建立人才能力培训绩效评价体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行业为主体的培训平台。建立财政根据培训绩效分配资金的制度,提高人才培训质量。鼓励用人单位建立择优选校培训制度。深化教学和科研改革,完善职业教育保障和竞争机制,重点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机构。加强继续教育统筹规划,完善继续教育配套政策,构建网络化、开放式、自主性的终身教育体系。
(四)健全人才评价机制
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标准和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不断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化水平。建立重在公众认可的党政人才评价机制。建立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制。建立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加大对科学考核评价体系的研发力度。建立重在体现知识、技能、经验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积极探索以提高投入产出率为目标的评价方法,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才使用与贡献良性循环的选人用人机制。
四、人才发展的促进政策
(一)实施人才投入优先保证政策
牢固树立“人才资本优先积累”的观念,优先保证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各级财政要将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人才资源开发投入资金增幅不低于GDP的增长速度,主要用于高层次和紧缺人才引进、培养以及人才重点工程、人才资助奖励等人才开发项目。创新人才投入机制,制定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的政策,落实企业在职工工资中按照一定比例计提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用于技能提高培训的制度。建立公共实训基地运作保障基金,确保其高效运作。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参与的人才培训投入体系。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二)实施鼓励人才创新创业政策
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加快企业创新载体建设,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产业示范基地和技术服务示范平台。继续加大人才创新创业财政投入力度,每年从财政安排300万元,用于鼓励用人单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和示范平台项目绩效考核奖励资金。引导和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建立研发平台。整合科技项目资金,重点支持拥有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和技术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企业。促进创业贷款等业务的规范发展,完善鼓励以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作为资本参股的措施,支持高层次人才领办和创办科技型企业。设立专项资金,采取科研项目计划倾斜、财政补贴等方式扶持高层次人才和海外留学回国人员自带科研项目来我市自主创业。
(三)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
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优势科研资源,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鼓励我市高校、科研机构、公共管理部门与海内外研发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加速人才、技术与现代生产装备等科技创新资源的融合。鼓励大中型骨干企业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创建国家或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着力探索政教企、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鼓励企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相互兼职或挂职,合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鼓励更多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基地),同时加强对出站博士的业绩评价和考核工作。
(四)实施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
为人才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创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建立健全与政府公共服务相配套的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职能优势,拓展人才测评、人事代理、人才派遣、学术交流、人才培训、人事考试、维权仲裁等人才服务功能,构建运转高效、功能齐全、服务便捷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就业、培训、待遇保障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信息网络,完善技能鉴定与高技能公共实训资金投入的财政保障体系,创建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技能鉴定品牌和公共实训品牌。完善本地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统计发布制度、人才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建立人才公共信息库。加大对人才中介的执法监督,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市场行为。加快实施人才安居工程,采取建设人才公寓或住房补贴等办法,为各类高层次人才提供周转过渡住房,分类解决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住房问题。
(五)实施人才表彰激励政策
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组织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完善各类人才表彰奖励制度,调整规范人才奖项设置。在实施“江门市科学技术奖”、“江门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评选“江门市优秀社科专家奖”、江门市优秀中青年专家和拔尖人才的基础上,发挥“江门侨乡杰出专家奖”的示范效应,开展“江门海外人才贡献奖”、“江门技术能手奖”和“江门农村实用人才奖”,表彰奖励在江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让人才受尊敬、有地位、得实惠。
五、五邑人才工程
围绕江门产业发展需要,结合江门城市定位,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党政人才培养工程、新型企业家培养计划、高技能人才开发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工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教育名师培养工程、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工程、旅游人才培养工程,统称“五邑人才工程”。
(一)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计划
实施创新科研团队引进计划,引进我市重点发展的高端产业急需的创新科研团队。引进对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并能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创新科研团队。依托毗邻港澳的有利条件,建立具有侨乡特色的海外人才、智力柔性引进机制。加大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扶持力度,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开展科研工作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对事业单位引进的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可实行有弹性的能体现市场需求水平的薪酬制度。到2020年,全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人才300名。
(二)党政人才培养工程
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能力和作风建设为核心,建设一支眼界宽善于创新、能力强善于服务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能力建设为重点,组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现代产业知识以及公共管理知识、现代科技知识等。开展有针对性的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创新培训方式,实施公共服务岗位基本知识教育及职业能力拓展培训。建立和完善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新机制。不断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完善从工人、农民等群体及公共基层服务机构工作人员中择优录用公务员的制度。积极探索公务员录用、培训、考评、奖惩有机结合的科学管理方法,落实后备干部培养制度。到2020年,全市党政人才总量相对稳定,结构更加合理,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达90%,新录用公务员中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达90%以上。
(三)新型企业家培养计划
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遵循企业家成长规律,积极在市场竞争中发现、培养新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造就一批具有全球眼光、战略思维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优秀企业家。每年选派10-20名优秀企业家到国(境)外培训、考察。建设交流与学习平台,设立“侨乡创新论坛”,定期开展活动。加强政府与企业互动,增强企业家的责任感、荣誉感和成就感。加大对企业上市的扶持力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民营企业家成长。重视和发挥企业家协会和行业协会在培育企业家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四)高技能人才开发计划
以企业为主体、各类技师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强化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的资源共享和示范作用。加大财政对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技师学院等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基地的投入力度,打造高技能专门人才实训品牌。在职业院校实行“双证”制度。推行名师带徒和企业培训师制度,院校可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鼓励和支持企业创办职业技术学校,鼓励和支持企业职工参加相应的技能培训,允许学生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实施大中专院校“双师”(理论教师兼实习工厂师傅)制度及技工教育“三名”(名校、名专业、名师)工程。积极探索校企一体化培养技能人才的模式,采取按紧缺专业制订招生计划、订单培养等方式,推进青年技师培养工作。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认证和技师评价制度,选择重点大型企业、技工学校、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技师评价试点。制定《江门市紧缺技工工种目录》,对符合条件的技工及其配偶和16周岁以下的子女随迁、社保关系转移、档案代存、集体户口办理等提供一站式服务。每两年组织评选江门市优秀技能人才,并对当选者给予表彰。各地用于职业教育的城市教育费附加中,着重加大对培育高技能人才的投入,重点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0万人;2020年达到16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30%,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达到4万人。
(五)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
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为重点,培养一支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依托有资质的培训机构,采取委托培训、选送培训、联系培训、典型示范、现场观摩、个别指导、专题培训等多种方式,探索建立我市农村实用技能人才评价标准体系。围绕食品安全的主题和生态农业发展趋势,培养一大批农村实用型人才。到2015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6万人,2020年达到8万人。
(六)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工程
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才培训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培养中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整合社会工作资源,形成政府、社会、群团、志愿者共同参与的格局。建立社会人才库和工作档案。加强对社会工作的宣传,提高市民对社会工作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制定完善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公益性社会团体和民办社会服务机构。深入研究我市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制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教育培训规划,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内全市社会工作人才的教育培训规模和结构。探索建立贯穿大中专院校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社工入职培训、社工继续教育各阶段紧密衔接的社工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0.7万人,2020年达到1.2万人。
(七)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
围绕“文化名市”建设目标,着眼于城市发展与文化提升融合互动,加快推进文化创新,建设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三大体系。结合新闻传媒、创意设计、动漫游戏、会展广告等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重点培养一批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熟悉产业发展趋势、能够引领文化艺术发展、经营文化产业的领军人物和能够振兴江门文化艺术、文化产业的重点人才。到2020年,全市引进和培育高层次文化人才达到230名。其中,文化艺术名家20名、文化产业经营人才5-10名,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重点人才各100名。
(八)教育名师培养工程
根据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加快建设一支师德修养好、文化学识高、教学技能精、学科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一支理念先进、业务精湛、善于管理、勇于开拓的优秀校长队伍。实施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和教育家。到2020年,重点建设3-5个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科研团队,培养和造就8-10位在国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100名专业骨干。实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重点扶持和培养35周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教师,争取有一批高层次人才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或“珠江学者”岗位计划获得者。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造就一支满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使“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30%左右。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教育人才队伍,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每年重点培养和支持一批各类学校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和校长,建立高校、区域教师培训基地、“中小学名校长(名教师)”三位一体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体系,培养造就一批教育家、名校长、名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九)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工程
着眼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保障全民健康的需要,通过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建设,着力建设一批学术水平领先、人才梯队合理的医学创新团队,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在专业领域知名度较高、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挂职锻炼等方式,到2020年,重点培养100名以上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贡献、有声望的医学骨干人才;培育和引进10-20名江门市医疗卫生领军人才,500名江门市医疗卫生重点人才。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诚信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诚信率。
(十)旅游人才培养工程
着眼于将江门建设成为文化旅游城市,着力培养一批旅游项目策划、资本运作、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方面的紧缺人才。到2020年,引进和培养5-10名能够引领江门旅游业发展的领军人才、50名能够在推进我市旅游业发展中发挥骨干作用的重点人才。
六、组织和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贯彻实施本《纲要》,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实施《纲要》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制订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和重大工程实施办法,明确责任分工。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密切协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市、区要以《纲要》为指导,提出本地区实施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创造性地实施规划纲要。
(二)健全工作机制
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各司其责、协调有序的人才工作机制。党委组织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分工,认真履行职责,提供配套政策支持,并切实抓好落实。各行业各单位要增强责任意识,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本行业本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专业学会要充分发挥优势,创造性开展工作,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三)加强考核评估
建立和实行《纲要》实施目标分级责任制度,把《纲要》实施工作纳入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及科学发展观考核指标,并作为考核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依据全市经济社会宏观发展态势,制定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指标监控体系,加强对《纲要》实施情况的跟踪检查,做好各项工作和政策措施落实的督促工作。完善《纲要》实施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纲要》的实施和监督。建立项目运作激励制度,对在《纲要》项目实施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建立健全《纲要》实施情况定期通报和年度评估制度,确保《纲要》落实到位。
(四)加强基础建设
开展人才工作战略研究,积极探索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强化人才统计工作,由各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建立人才资源统计台帐,建立健全人才资源统计和定期发布制度。推进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完善人才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工作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五)营造良好氛围
广泛宣传《纲要》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以及重大举措,宣传培养和使用人才的成功经验、典型案例,特别是加大对杰出人才的宣传力度,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