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会区慢行系统项目——江门大道五邑路至陈皮村段慢行系统投入使用。该项目长约20公里,成为城区一道绿色出行的风景线。绿色出行,一直是群众呼声较高的热点问题,也是每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之一。慢行交通系统作为打通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对进一步倡导绿色出行、建设宜居宜游城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单车道+人行道”总长约20公里
“慢行系统”,指将步行、自行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一部分,引导居民以“慢行”来缓解当前交通拥堵现状,从而营造舒适、安全、便捷、清洁、宁静的城市环境。
新会区提质办表示,近年,随着共享单车和绿色出行等新理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群众选择骑自行车出行,但会城旧城区诸多道路狭窄,缺少慢行系统规划,以致市民出行时常出现“抢道”的现象,既不方便,也有一定的安全隐患。规划、建设合理的慢行交通系统,引导更多市民选择步行、自行车和公交车等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对改善当前交通环境,解决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和行人之间的路权之争大有益处,也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一环。
为给市民营造更加安全舒适的出行环境,保证市民绿色出行的交通安全,结合城市品质提升行动,新会区去年启动了主城区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建设,在江门大道五邑路至三江段路段工程建设中,同步实施慢行系统项目建设。项目以江门大道五邑路下穿隧道出口作为起点,经过东甲立交、新会区枢纽新城,最后抵达陈皮村,总投入912万元,长约20公里,分一、二期实施。其中,首期工程为江门大道五邑路至东甲立交段自行车道,总长10.8公里,已于2018年完工。近日完工的二期工程为东甲立交至陈皮村段双向自行车道,长约10公里。
据悉,作为新会区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该项目通过在道路两侧设置专属辅道与人行道的方式,解决人车“抢道”问题,减少交通事故发生,使各车行各道,有效提高市民群众绿色出行的安全性。
人车分离 合理分流 体现人文关怀
记者在项目的起点——江门大道五邑路下穿隧道出口看到,在江门大道辅道的绿化树中间,一边是黑色的沥青自行车道,一边是灰色的广场砖人行道。记者骑着单车在自行车道上试骑,感觉路面舒适平坦,没有明显颠簸感。行走在人行道上,让人感觉视野开阔,道路平整宽敞。
工程承建单位中铁十局西北工程有限公司新会七标项目书记赵培全告诉记者,项目建设耗时一年,采用改性沥青混凝土和广场砖铺设而成,整体平整、防滑、耐磨,其中人行道宽2.5米至4.5米,单车道宽1.5米至2.5米,道路横向坡度高出江门大道辅道近15厘米,既提高了出行的舒适性,也有利于路面排水。
“骑车的就走慢行系统,步行的就走人行道,开车的走江门大道,分类出行,并行不悖,道路秩序更通畅、更安全。”家住雅逸尚都,在新会枢纽新城上班的刘小姐曾骑车体验过刚建好的慢行系统。她认为,慢行系统不仅是对城市交通的合理分流,更体现了人文关怀,市民上下班骑车有了专用通道,不用担心来来往往的汽车。行人散步时,与机动车完全隔离,无障碍通行,足够安全。“虽然目前部分路面的舒适度还不够理想,交通标志还不够清晰,沿途景观和绿化生态也还有待完善,但这个慢行系统非常值得期待。”刘小姐表示。
另据了解,新会区正在中心园林区建设另一个慢行系统项目,重点打造以北园、马山公园为中心的历史文化特色慢生活休闲文化圈。该工程是我市十大精品工程之一——新会园中心园林区的配套工程,预计年底完工。届时,新会区城市环境将有一个质的提升。
记者手记
提升城市品质 增强群众获得感
习惯了在老城区小心翼翼地骑车,竟对在新会区慢行系统的单车道上优哉悠哉地骑车有了一种强烈的“不适感”:自由自在地骑行在用改性沥青混凝土铺就的单车道上,完全不必担心身后会突然呼啸而过一辆机动车。
城市品质提升行动是新会区重大民生工程之一,会城作为新会区品质提升的主战场,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不但制定了详细的城市品质提升行动任务清单,还出台了考核办法,相关部门单位也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推进建设,高质量完成了一大批城市品质提升工程,使道路变得舒适干净、夜景城市灯光变靓、公共厕所上档次……现在,新会城区20公里的慢行系统正式投入使用了,这正是城市品质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充分体现了新会区以改善、提升市民群众居住出行环境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施政理念。
新会区一直致力于城市扩容提质。近年,该区在圭峰路、新峰路、江门大道及江湾路沿线启动了城市品质提升工程。今年,中心园林区慢行系统项目已经动工,预计年底完工,将直接破解会城老城区慢行系统工程“慢半拍”问题,让市民在老城区享受慢生活。
加快城市慢行系统建设,不但有助于解决慢行主体“行路难”问题,更能让市民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和满足感。期待更多的慢行系统在提升城市品质、实现内涵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