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指纹及DNA信息比对及新媒体扩散寻亲启事等新技术已成为寻亲的主流力量,但对于一部分特殊人群,传统寻亲手段仍然重要。2023年3月底,江门市救助管理站正是通过新旧手段的相结合方式,让1名离乡多年的广西籍困难群众顺利与家人团聚。
3月 28日,“我的病好了,想家了,但我不知道家在哪里,只记得一个地方的名字——广西”,因精神异常入院治疗的胡某出院,对江门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说了这第一句话。这句话点燃了该站工作人员为群众办实事的炙热初心。
主动作为,刻不容缓落实行动
当天,江门市救助管理站立即成立专项寻亲工作小组,迅速与广西当地救助管理机构沟通,通过“今日头条”、“抖音”等新媒体查找广西方向的寻人信息,均未得到有用线索。寻亲工作小组继续沿着“广西”这一方向展开调查。
用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月29日,寻亲工作小组希望通过群众的力量进一步缩小寻亲范围。在接下来2天里,带着胡某走访江门市内广西务工者聚集较多的地方,进行口音分析,初步判断胡某大概率来自广西全州县。新线索的出现让胡某脸上露出希望之光。
不远千里,实地走访寻根溯源
3月31日凌晨4时,有了更精确方向的寻亲工作小组安排4名业务骨干,驱车千里到达全州县救助管理站,经该站工作人员对胡某口音进行再次辨别,把寻亲范围进一步缩小到东山瑶族乡。上午8时,在当地民政办人员及村委书记的陪同下,寻亲工作小组走访了胡某可能居住过的住址。走访途中,有胡某曾经的邻居认出了胡某的身份。下午16时,经当地公安人脸识别的进一步核实,确定胡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东山瑶族乡黄腊洞村委杉树塘村人士,离乡已6年。3月31日,胡某在寻亲工作小组的护送下成功返乡,为本次寻亲送返工作交上了圆满答卷。
在全州县救助站、民政办及村主任的陪同下开展实地走访工作
离乡6年后终于找到家
提高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寻亲送返效率是江门市救助管理站不懈努力的工作方向。寻亲送返的成功不仅是该站工作人员履职尽责的展现,更是他们担当使命的生动描写。为困难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江门市救助管理站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