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国资规划〔2022〕140 号
关于印发《江门市市属国资国企“十四五”改革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委各科室,市属一级企业,直属事业单位:
《江门市市属国资国企“十四五”改革发展专项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江门市市属国资国企“十四五”改革发展专项规划
江门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2022 年 9 月 6 日
江门市市属国资国企“十四五”改革发展专项规划
(2021-2025)
江门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2021年12月
目 录
前 言 1
(一)发展回顾 3
(二)存在问题 6
(三)发展环境 10
(四)发展启示 15
二、规划思路与发展目标 18
(一)指导思想 18
(二)基本原则 19
(三)发展目标 20
三、战略布局调整 22
四、改革发展举措 46
(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61
五、行动计划 62
六、保障措施 63
(一)健全组织领导 63
(二)保障人才供给 63
(三)营造良好环境 64
(四)完善评估引导 64
(五)做好支持服务 65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有经济改革与发展,指出“促进国有资本向战略性关键性领域、优势产业集聚,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步伐”“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既对推进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提出了明确要求,又深刻指出了实现的途径、方法和目标。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大历史交汇期,也是江门国资国企全面聚焦高质量发展、优化调整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改革国有企业监管体制机制的战略机遇期。在新时代坐标中更好谋划长远发展、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契合江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实际,是提升国有经济整体功能和效率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的内在要求。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的部署,以及市委、市政府编制“十四五”规划工作要求,江门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国资委”、“国资委”)站在新时代起点上,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实举措谋划提出编制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点、江门特色的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力求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筹划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塑造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为江门国资国企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支持江门市城市综合能力提升提供坚实保障。
本规划涉及的范围主要是江门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市属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实际控制企业等,是指导“十四五”期间市属国有资本布局与结构战略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主要依据。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有:
《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中共江门市委关于制定江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江发〔2021〕1号);
《江门市东部城市带发展战略规划(2019-2035年)》;
《江门市西部城市带发展战略规划(2019-2035年)》;
《广东江门大广海湾综合发展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年)》;
《江门市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9~2030)》;
《江门市促进5G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2)》(江府办〔2019〕24号)等。
过去五年(2015-2019),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江门市全体市属国有企业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市属国资总量规模持续平稳增长,国企社会责任进一步体现,建成了一批事关城市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为推动江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市属国有资本在“十四五”期间的布局优化与战略性调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国有资本规模持续增长
江门市国资总体规模和资产经营效益保持平稳增长。市属国有企业总资产由2015年468.60亿元增长至2019年542.6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即CAGR)为3.74%;所有者权益由2015年的217.14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333.7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1.34%。
图12015-2019年江门市属国有资产规模增长情况(亿元)
资产经营效益整体小幅度增长。市属企业营收由2015年的30.45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33.1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15%;净利润由2015年的4.80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4.8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0.36%,增长较慢,资产经营效益水平较低。
图22015-2019年江门市属国有资产经营情况(亿元)
2.国有资本布局逐步优化
产业布局持续集中。通过存量改革重组,市属国企优质资产、资源不断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集聚,90%以上集中在市政、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城市供水、交通运输、环保等公用事业和城市综合开发等领域,成为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项目建设和推动民生工程的重要力量。企业布局加快调整。“十三五”期间构建的江门市滨江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滨江建设”)、江门市交通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交建集团”)两大平台运转顺利,国有资本向两大平台集聚的态势明显;央地合作、省地合作步伐不断加快,推动一批央企、省企建设资质平移,为整体提升市属国企在工程建设与服务领域的产业链占位打下坚实基础。
3.国有资本功能进一步发挥挥国有企业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积极支持和参与市政府主导的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主动承担优化江门市营商环境、推动“数字政府”综合改革试点的主导作用。承接投资约百亿元的省市重点投资建设工程——银洲湖高速建设项目,全力推进台山广海湾LNG项目,大力参与胜利新村房屋解危改造、餐厨垃圾处理、机动车拆解危废处理、停车场、智慧停车系统以及棠下、高新区、潮连、杜阮、丰乐污水处理厂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为提升城市发展水平贡献国企智慧和力量。发挥江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引领作用。推进与省航运集团合作,促成《江门市人民政府与省航运集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订;推进与珠海市国资委合作,在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文化旅游、农业等多个领域拟达成合作项目意向达28个。
4.国有资本监管稳中有进
监管制度体系持续优化。开展监管规范性文件修编,加速推动国资监管由管人管事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实现国资监管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健全党委会前置决策机制。将党委会前置决策机制作为法定决策程序写入公司章程,为党委会前置决策扫清制度障碍。试点外派监事、财务总监制度。于滨江建设、金控公司试点外派监事会制度,于交建集团、企业资产经营公司试点外派财务总监制度,为国资监管探索新的机制与路径。
5.党建引领发展有力有序
坚持理论武装,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开展多项专题学习。坚持对标对表,全面推动党建质量提升。聚焦规范化建设,推动《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在基层规范贯彻落实。提高政治站位,督促推动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标准化、常态化、规范化。强化政治功能,按照《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要求,持续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严格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折不扣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毫不松懈推进正风反腐工作。
1.企业经营绩效远未及预期
“十三五”目标完成情况不理想。市属企业总体规模实力较弱,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一流企业几乎没有,财务完成情况距离“十三五”规划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国资国企发展速度偏于保守和缓慢。
图3“十三五”规划目标指标完成情况
整体绩效指标表现不佳。国资总体规模落后于周边GDP近似的地方国资,尤其是与珠海国资相比,规模差距接近17倍(9197:543),营收差距更是接近百倍之大(3238:33)。按《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2019》进行评估来看,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产增长率、国有资本保值增长率均低于平均值,资产增长率甚至还不足1%,整体绩效指标评价表现不佳。
图42019年江门国资绩效指标评价表
缺乏引领发展的龙头企业。滨江建设、交建集团通过整合江门市汽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汽运集团”)、江门市公用水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用水务”)等形成业务平台,但两大平台主营的城市基建、交通基建存在业务相对分散、运营主体多样、资源重复配置、人才缺乏等问题,未能形成引领国资发展的龙头企业。
“十三五”期间,市属国有企业经过数次重组整合,逐步形成了以滨江建设和交通集团为主体的两大平台公司,但两大平台公司的定位不明确,存在资源重复配置、分散配置、管理结构与股权结构不统一等问题,导致国有资本无法形成合力,制约了市属国有资本的做强做优做大,企业绩效无法达到预期水平。
2.企业主责主业问题突出
市属企业过度依赖政府支持和政策性资源,主营业务不够突出,缺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经营动力与意识。部分企业可持续发展遭遇困境,错失转型升级良机,面对剧烈变化的内外部环境转型发展颇为被动。市属企业发展战略不明晰,存在明显的同质化业务、资源重复配置、同业竞争等问题,整合重组空间巨大。缺乏产业链协同发展规划,没有能够充分利用城市、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房地产项目等带动工程建设与服务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市属主要企业的功能定位界定不清晰,各企业间的发展战略方向、资本布局缺少统筹谋划、产业发展缺少协同机制,是导致企业战略方向摇摆,主责主业不聚焦,产业发展不协同的主要原因。
3.产业竞争实力明显不足
产业基金对产业的扶持力度不足,投资力度不够,融资方式较为单一,未能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提高产业竞争力。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人员学历、年龄等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企业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缺乏。家电制造、工程建设与服务、物流、文旅、新能源等竞争性业务多布局于产业链的中低端领域,未能掌握高价值环节,缺乏整体产业链竞争优势。
市属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不健全,劳动、人事、分配等制度改革滞后,企业经营管理层发展思路未完全转变,企业家精神培育不充分,使得市属发展步伐偏保守,国有企业人员缺乏流动性,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缺乏内驱力。
4.企业综合改革严重滞后
本轮国有企业综合改革发端于2012年,2015年中央发布《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正式拉开改革序幕。截至目前,市属国企改革在授权经营体制、混合所有制、市场化经营模式、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企业董事会、专业委员会制度、职业经理人制度、激励约束机制等机制建设落实缓慢,市属国企机关化、行政化色彩普遍,严重影响企业作为独立主体参与市场竞争。
市属国有企业发展基础薄弱,资本布局与结构不甚合理,企业治理结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不完善,严重制约了综合改革各项措施的推进进程。
5.监管体制改革步伐缓慢
国资监管机制不健全,监管职能、监管方式、监管重点等方面需要转变和理顺。政府部门-国资监管机构-国有企业三者之间职责定位、监管职能仍不清晰、不明确。国有企业分类监管、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审计纪检巡察大监督体系等改革裹足不前,未能建立全面覆盖、分工明确、协同配合、制约有力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
国资监管部门深陷企业层面日常事务性的管理工作,使得监管部门无暇顾及对国资监管改革展开系统的构思与设计;缺少审计等方面的重要监督抓手,也让监管部门在监管改革实施的推进上缺少重要的着力点。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为关键、国内外形势最为复杂的阶段。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广东省持续释放“双区驱动效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市属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1.宏观发展环境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在事实上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稳定之锚,国际格局、经济与产业结构大调整,为国有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产业、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布局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在产业链的安全化、区域化布局大趋势下,江门有机会成为构建我国“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的重要力量,同时也对市属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国内环境。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有经济的布局与结构出现了较大变化,已经进入资产资本化、股权多元化的发展阶段,对国有独资、全资企业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国有控股、参股企业,迫切要求加快推进从管企业向管资本的转变,健全国有资产监督机制、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颁布及其相关配套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深化综合改革实施意见等多项政策文件陆续出台,政策制度红利不断释放,为国资国企“十四五”期间改革发展开拓了更大空间,提供了强劲动力和良好政策环境。反观国外主要经济体新冠疫情应对不力、经济复苏曙光未明,国内经济在疫情重创之下率先恢复增长动力,国资国企发展迎来全新历史机遇。
省内环境。广东省综合实力迈上历史性新台阶,跨入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珠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的联动发展更加紧密,一系列突破性的互联互通政策陆续出台。《关于深化省属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措施》(粤改委发〔2020〕10号)的全面实施,意味着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入新阶段,优化国有资本布局与结构实施路径逐步确立。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提出与落实,区域内软、硬生产要素流动加速,城市间发展互补将进一步推进湾区内资本、人才、技术、商品、服务等资源要素的流动与高效配置,促进湾区生产、生活要素流动的交通、居住、健康、养老、生活性消费等领域获得重大发展,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互补优势为市属国资国企体制机制改革和发展,以及围绕市主导产业发展要求形成招商引资新格局创造了机遇。
区域环境。江门市东联广佛都市圈、深港澳经济圈两大龙头,西扼广东省战略西拓的要道,处于粤港澳大湾区“承东启西”的关键节点,在空间上与广佛都市圈、深港澳经济圈构成了粤港澳大湾区“黄金三角地带”。随着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深茂铁路和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的建设,江门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承东启西、辐射粤西乃至大西南的重要节点城市。战略定位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支持江门等城市发挥自身优势,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新格局,江门市将成为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市属国有企业在支撑江门城市发展方面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经济发展上,2019年江门市GDP总量为3146.64亿元,居全省第8位,经济规模总量不高,经济增速呈现下滑趋势,增长动力、发展韧性有所不足,市属国有企业面临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相对严峻,需要更加深入地推进国有资本布局和国有企业改革,努力找到新的增长动力。产业结构上,2019年江门市的三次产业构成分别为8.1∶43.0∶48.9,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传统工业保持稳定发展态势,现代产业发展空间巨大,产业结构优化趋势向好,为市属国有企业的产业布局优化调整指明了方向。城市发展上,2019年江门市城镇化率为66.71%,超过全国城镇化率(60.06%)6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明显放缓,逐步从城市扩张阶段进入城市运营阶段,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市属国有企业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力“部队”,十四五期间应在城市运营领域积极布局,抢占城市运营“高地”。
2.改革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资国企改革在监管体制机制、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两类公司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三项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国资国企改革实践由易及难,由浅入深,逐步跨入深水区。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加速,跨区域、跨层级整合态势明显,从中央到地方均加大了战略重组的力度,跨区域、跨层级重组逐步打破了当前国资系统地域局限和层级局限。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成为完善国资监管模式、改革授权经营机制、加速国有资本布局优化调整的重要抓手,截至2019年10月,全国30个省级国资监管部门已改组组建“两类公司”76家。国资监管要求实现“一盘棋”,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2019年11月8日,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有关工作的通知》,为实现国资“一盘棋”作出了重要部署。完善国有企业考核方式,强化企业考核的高质量发展导向,2020年中央企业主要考核指标包括净利润、利润总额、资产负债率、营业收入利润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等“两利三率”指标体系,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则强化突出效益效率、创新驱动、实业主业、国际化经营、服务保障功能、健全问责机制等方面。改革顶层设计逐步完成,转向全面实践落实阶段,本轮国资国企改革从“1+N”顶层政策设计,到十项改革试点,“双百行动”,再到科改示范行动方案、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改革已逐步从顶层设计转向实践落实。“十四五”期间,国资国企改革将围绕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完善国资监管体制、加强党的领导等多方面深入推进改革实践。
3.机遇与挑战
改革发展机遇。国内宏观经济稳定发展,为江门市国有经济做强做优做大提供了发展空间。在逆全球化浪潮、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国内宏观经济仍持续稳定发展,或将成为未来五年全球经济增长的绝对动力。恰逢此时,党中央提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国内市场将是“十四五”期间主要发展方向。区域一体化战略深入推进为江门市国有经济优化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动力。粤港澳大湾区、“一核一带一区”战略、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等区域一体化战略将加快要素与资源跨地区流动,为凝聚高端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创造良好条件。国企改革的持续加快为江门市国资产业布局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本轮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由点到面全面铺开,为国有资产整合重组、国有资本优化配置和运营效率提升、国有企业综合改革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江门市的多重优势与后发潜力进一步凸显,为经济社会和市属国企加快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传统工业基础扎实,产业结构优化趋势向好,区位优势、土地优势、生态优势和“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为“十四五”时期国资国企实现跨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改革发展挑战。全球经济环境愈加复杂带来极大不确定性,江门国有资本产业布局和调整优化迎来巨大挑战。全球经济疲软,贸易摩擦持续,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等,增加了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冲击江门市国资国企的长远发展。国内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市属国企经营质量和发展水平面临更高要求。国内经济增速加快换档,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将进一步增强,要求江门市市属国企加快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技术新产业蓬勃发展助推产业升级,市属国企产业转型升级面对较大压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给江门市产业转型升级造成压力,国有资本布局调整、产业转型升级近在眉睫。开放、统一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江门市属国企同时面对来自多方面的市场竞争。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区域国有经济的竞争愈发激烈,江门市属国企将面对来自中央企业、省属企业、周边城市国有企业以及外资、民营企业的严峻挑战。江门市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步伐受到约束。全市总体经济规模较小、增长速度缓慢,整体产业规模不大、层次偏低,产业链条不够完善,科技含量不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对外开放层次偏低,人口吸引力弱,城市开发和服务能力不足等因素,对江门市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形成较大的制约。
市属国有企业应当立足本地市场,充分发挥江门市政策、区位、资源、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强有力的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的集聚效应对接全国乃至全球产业要素,抓住大湾区区域一体化纵深推进的战略机遇期,稳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国有资本产业布局,扩大国有资产收益,提高产业竞争力,大力推动国资监管体制机制变革,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国有企业动力和活力,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助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在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综合服务、对外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统筹谋划,让国资国企成为“双循环”新经济发展格局的顶梁之柱、动力之源、压仓之石。
1.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整合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积极寻找转型升级突破口,着力建设产业发展平台,拓展战略新兴产业,引领江门市产业转型发展方向
当前市属国资国企发展状况对支撑江门市产业转型升级还有相当的差距,主要产业集中于城市基建、交通投资、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物业管理、水务环保、城市公交运营、交通运输等传统功能与公益性领域,产业面临政策、人才、技术、资源等各方面的制约,企业转型发展陷入困境,急需找寻突围的方向。市属国资国企在推动自身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还应当主动介入助力江门市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通过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承担江门市战略新兴产业培育与引导的责任,体现国企的担当。
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巩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取得的成果,整合提升内部资源,强壮国资基建建设队伍
市属国企凭借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长期积累,承担了很大一部分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成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骨干力量。同时也看到,市属基建类国企存在市场竞争力有限,资质水平普遍不高,同质竞争等问题。未来市属基建类企业通过整合内部资源,不断优化提升资质水平,打造更强有力的市场竞争主体,为江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3.城市综合服务方面,进一步加大在城市综合服务领域的投入与拓展力度,提升国有企业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能力与水平
随着城市化进程由扩张阶段逐步进入运营阶段,未来城市智慧设施建设等将迎来较大发展机遇,综合管廊建设、数字城市建设、5G通信设施与市政设施的融合等方面将是市属国企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的重要抓手。
4.对外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抓住“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大广海湾区等多区并进发展机遇期,融入珠三角城市一体化建设进程
当前市属国企在产业发展上主要聚焦于区域内部发展,在对外发展上的思考有限。面对“十四五”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外向型经济发展可能受阻的宏观背景下,市属国企需要深入思考如何主动融入珠三角城市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如何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大广海湾区建设也是市属国企在“十四五”期间需要把握的重要战略契机。
5.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深化国资国企监管机制、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市场化经营机制等,充分激发国有企业内生发展活力与动力
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已逐步步入深水区、实施期,市属国资国企改革任务在“十四五”期间仍然严峻。加上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中对各项改革提出的时间节点要求,本轮国有企业改革很有可能是“最后的机会”,再不跟上改革发展的步伐,则有极大的可能性被中央企业、其他周边地市的地方国有企业、优秀的民营企业抢占发展空间。
6.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夯实创新发展基础,增强创新驱动能力,支持江门市引入外部科技创新资源
创新是新时代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市属国企需改变创新基础薄弱的现状,通过构建创新合作平台、加大创新投入、加强创新人才体系建设等方式,夯实创新基础,推动市属国企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力,支持江门市引入外部的科技创新人才与技术资源。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江门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站在支持江门发展成为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江海门户的战略高度,全面谋划江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大局。遵循聚焦主责主业、产业有进有退、企业提质增效、培育规模企业的原则,重点抓好国有资本布局优化调整、国有企业战略重组,一以贯之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推动市属企业间的协同联动发展,带动江门市在畅通经济循环、城市发展能级、经济发展规模、创新发展能力、要素集聚能力等方面明显提升。
1.资本布局优化与产权结构调整相结合
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布局与结构调整,推动市属国有资本向重点基础设施、重大民生服务、城市更新改造和市委、市政府鼓励的新兴产业集聚,向国有经济仍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和未来可能形成主导产业的领域集中,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促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升级,逐步扭转市属国有经济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的局面。
2.优势企业做大与劣势企业退出相结合
推进企业内部资源的调整重组,进一步减轻企业历史负担,加大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力度,精干主业,推动企业的辅业资产向其他具有优势互补的企业主业集中,增强核心竞争力。在提供重要公共产品与服务、交通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与服务、文旅交通、环保产业及其他行业或领域,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资不抵债的劣势企业加大退出的力度,优化资源配置。
3.存量调整提升与增量优化做强相结合
加大存量结构调整与增量投入的力度,集中有限资源更多地投向国有经济必须保持控制力的行业或领域。积极推进企业联合重组与经营业务的调整,减少或避免企业之间的同业竞争,调整存量资产结构。对重点发展的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增量投入力度,增强控制力。
4.增强国企活力与强化国资监管相结合
尊重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建立市场配置资源的运行机制。企业间的联合重组、内部资源优化配置、产权结构调整等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由企业采取市场化方式运作;坚持从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调整的全局出发,重点管好国有资本布局领域、布局投向、布局调整,并加以必要的组织、协调和管理。
1.总体目标
国资国企定位清晰明确。逐步明确市政府与国资委,国资委与市属国有企业之间的管理职责与定位。转变国资监管职能,明确国资委作为政府出资人代表履行国资监管职能的法定角色,引导国有企业产业的战略选择,协调国有企业资源整合高效利用,管控国有企业重大风险,深化国有企业监管体制机制改革,赋予国有企业独立市场主体的法人地位,激发国有企业自主经营、内生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功能作用有效发挥。在重点基础设施、重要民生服务、城市更新改造等领域控制力明显增强,突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发展定位;在城市更新、产业园区开发、房地产开发、水务环保等行业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在新能源、交通产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力更加凸显,基本形成适应江门市高质量发展新要求的国资布局。
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基本建立,企业纵向调整加快推进,产业链上下游资源配置不断优化,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取得明显进展,层级管控取得显著成效;企业横向调整基本完成,同质化经营、低水平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等问题得到有效化解,形成三大平台公司、若干业务板块和实业企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企业发展战略更加明晰,主业优势更加突出,资产负债规模更趋合理,盈利水平更加稳定,国有资本证券化取得突破,企业治理更加规范,经营机制更加灵活,创新驱动发展富有成效,风险管控能力不断提升,国有资本效益明显提高,实现规模扩大与质量效益提升同步发展。
图5三大平台产业布局新格局
2.目标指标
通过建立江门市属国有资本“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库,结合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作年度动态更新调整,建立对应重点项目建设任务考核机制,加大力度提升市属国有资本效能,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经过“十四五”时期的努力,力争在“十四五”期末,市属国有资产总规模接近2000亿元,所有者权益达到700亿元左右,营业收入达到120亿元左右,资产负债率控制在65%左右,培育规模上千亿的企业至少1家,新增控股上市公司实现零的突破,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年均保持在110%以上。
表1“十四五”期间市属国有企业主要目标指标表
注:
1.受疫情期间政府减税降费政策的影响,2020年数据可比性较差,因此采用2021年完成值作为基础测算“十四五”期间的目标指标值;
2.受目标值测算方法的影响,完成值与目标值的统计口径并不完全一致。
按照资源集聚、同业整合、专业化运营的思路,依托现有江门市城市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市交通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江门公用事业有限公司为基础,并将公用事业类企业与商业类企业分立,将市属相关资产整合至竞争商业类平台、功能型商业类平台和公用事业类平台三个平台。结合三个平台公司的定位,将国有资本向重点产业领域集中,形成企业功能清晰、主营业务聚焦的业务板块,凝聚国资合力,为江门市城市建设、社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1.管理架构设置
以扁平化管理、做实产业平台、做强运营主体为原则对管理架构进行设置。
扁平化管理精简平台设置,竞争商业类、功能商业类平台公司主要作为投融资主体而存在,以最小功能需要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从而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做实业务板块形成利润中心,各业务板块作为统筹、协调、经营管理的决策主体,根据业务需要,建立与业务板块发展相匹配的组织架构,合理优化岗位设置,健全岗位职责,理顺制度流程,形成以业务板块为核心的利润中心。
做强运营主体增强市场竞争力,支持专业化运营主体充分参与市场竞争,推动其通过市场化手段展开选人用人、资源配置、业务拓展等经营管理活动,增强国有企业对市场的敏感性,培育经营者的企业家精神
2.竞争型商业类平台
江门市城市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竞争型商业类平台公司,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按照市场化要求,实行商业化运作,突出发展质量和效益,通过参与市场竞争谋求发展和壮大。主要聚焦发展城市片区和产业园区开发与运营、文旅交通、工业产业、农业发展(服务)、产业投资等业务板块。
图6竞争商业类平台架构图
(1)城市片区和产业园区开发与运营业务主要开展城市片区和产业园区开发、城市更新(含三旧改造)、资产经营、物业服务等业务;
(2)交通文旅业务主要经营中短途公路客运、文化旅游等;
(3)工业产业业务主要包括化工生产、家用电器制造和产业大数据建设等;
(4)农业发展(服务)业务主要介入农产品深加工、集贸市场运营管理、冷链物流、粮食储备等领域。
(5)产业投资业务主要通过产业发展基金的管理和投资,实现对重点发展产业的投资培育,并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区域重点项目和战略新兴发展领域。
3.功能型商业类平台
江门市交通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功能型商业类平台公司,以特定功能和特定战略任务为主要目标,在保证合理回报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基础上,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发挥平台功能,发展战略性产业,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引导资金投资,实现经济效益与战略目标的有机统一,是我市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的主要承接主体。聚焦发展基建投资业务、工程建设与矿产业务。
图7功能商业类平台架构图
(1)基建投资业务以城轨、铁路等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交通及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建设为主业,承担政府投资项目的代建工作,并以此拓展保障工程质量的检测和监理业务;
(2)工程建设与矿产业务主要通过整合工程建设施工、矿产资源开发与运营,矿产砂石等原材料供应产业,构建工程建设与服务全产业链。
4.公用事业类平台
江门公用事业有限公司是公用事业类平台公司,以城市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能源环保公用事业为重点领域,以及介入以民生保障为主的养老、医疗等民生性服务等。以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标,强化城市服务的功能。聚焦发展公用事业及民生综合服务(供排水及污水治理、养老医疗)、资产管理业务。
图8公用事业类平台架构图
(1)公用事业及民生综合服务业务主要提供供排水、污水治理、固废处理等水务环保产业和服务,以及进入以民生保障为主的养老产业综合服务、医疗、教育、传媒和殡葬等民生性服务。
(2)资产管理业务主要负责托管行政事业单位未能脱钩的经营性资产的运营管理,以及涉及公安、金融等历史遗留的托管企业的管理。
进一步捋顺市属国有企业产业战略、产权关系,引导国有资源向主导的业务板块集聚,逐步形成业务板块主责主业明确突出、运营主体主营业务专业专一的国资国企管理新格局。
1、城市片区和产业园区开发与运营业务
发展定位:城市片区和产业园区的投资、建设与运营主体,承担市政府重点城市片区及产业园区的投资、建设与运营等任务,为落实市委、市政府产业发展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主责主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因业制宜、因企制宜,通进整合重组,聚焦城市片区和产业园区开发、城市更新(含三旧改造)、资产经营、物业服务等业务,整合市属土地、产业园区、房地产开发资源,针对自身持有土地、竞拍获得土地、产业园区和城市更新的土地实施综合开发,盘活市属国有物业资产,做好经营与管理,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努力发展壮大市属物业服务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
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市属各国有企业土地资源清理与盘活,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稳步提高产业园、房地产等相关业务的经营管理水平。不断创新城市片区和产业园区开发建设模式,推进国有企业土地资源整理与盘活,稳步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努力打造专业管理团队。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逐步打造主体清晰、产权明确、架构科学、富有活力、特色鲜明,聚焦城市片区和产业园区开发、城市更新改造(含三旧改造)、资产经营、物业服务四大业务的企业。
发展目标:到“十四五”期末,城市片区和产业园开发运营模式与标准基本形成,与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的合作全面深化。
“十四五”重点任务:推动市区城市片区更新改造、新会产业园区开发运营规范化,总结提炼形成投资、开发、运营模式。
2、文旅交通业务
发展定位:文旅交通资源整合与运营主体,承担中短途公路客运、文化旅游开发,以及对接海外华侨资源等职能,着力提升整体运营管理能力,逐步发展成为覆盖全市、辐射大湾区、连接省内外的文旅交通平台。
主责主业:聚焦交通运输、文化旅游两大主营业务,扎根江门、立足珠三角、服务全广东,坚持以运为主、多种经营、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实现资源整合、资源运营、资本运作及创新发展,打造江门区域旅游品牌,充分发挥江门侨乡优势,建立对接海外华侨资源平台。
发展思路:以江门市文旅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为基础,聚焦交通运输和文化旅游等产业,通过创新运输经营方式、盘活站场资产资源、开拓文旅文创产业等系列措施,持续提升企业管理效能和发展活力,促进经营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中国侨都文旅交通品牌。
交通运输。整合汽运集团中、短途客运等产业资源,加快道路客运等的转型升级步伐,面对城际轨道、共享出行等新兴交通方式的冲击,以相互补充、主动接驳、差异竞争的理念展开客运线路规划。大力发展定制客运,以定制客运线上平台为载体,以定制快车、城际拼车、机场(高铁)班车、公务用车为核心,构建适应客户出行方式的交通体系。
文化旅游。整合“三区四市”国有文化旅游资源,组建文旅运营公司,打造区域旅游品牌,改变江门市旅游资源“小、弱、散”的格局。利用国资平台整合域内滨海、海岛、侨乡、水乡、温泉、石文化、矿冶文化、客家文化等旅游资源,拉动餐饮、住宿、购物、商务同步发展。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打造珠三角区域休闲旅游、文化旅游、商贸旅游、旅游培训等首选目的地。创新“运游结合”商业模式,以运促游、以游兴运,发挥客运场站资源优势,积极构建旅游集散中心、旅游车调度中心,培育发展“车票+门票”一票直达、全程服务的旅游直通车服务体系。线上线下同步发力,充分利用大数据、数字化等科技能力,提升旅游管理、服务和营销水平,通过接入成熟的第三方交通平台,促进旅游业务线上线下同步发展。
发展目标:到2025年末,实现交通运输业务总体企稳,文旅业务初具规模且在我市具有一定的业内影响力;企业经营绩效良好。
“十四五”重点任务:重点完成一批汽车总站改建、迁建项目,有针对性地调整交通运输线路,扭转不利局面;积极拓展文旅资源整合工作,文旅业务在五邑地区知名度明显提升;企业经营成本明显下降,盈利能力明显提升,财务综合状况达到行业平均水平。
3、工业产业业务
发展定位:工业产业投资运营服务主体,推动区域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入驻江门,助推工业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主责主业:聚焦精细化工、先进制造和大数据业务培育等产业,对传统产业实施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抢抓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机遇,加强核心园区项目引进,承接珠三角发达区域产业转移。
发展思路:以江门金羚集团有限公司、江门市广悦电化有限公司、数字江门网络建设有限公司为基础,推动先进制造、精细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精细化工。着力协调广悦电化化工园区整体搬迁事宜,实现异地重建与技术升级改造,由氯碱化工产业向相关产业延伸,实现上、中、下游产品和产业的协调,发展高附加值的有机氯产品和化工新材料,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和循环经济发展优势,推动企业由传统资源性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精细化工转型升级。进一步推进广悦电化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增资扩股等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积极对接资本市场,促进其市场化经营机制的形成。
先进制造。围绕小家电制造转型升级,加大研发投入,通过自主开发、合作开发、引入先进制造技术等方式,推动研发、生产、销售、品牌全面转型,从传统制造向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迈进。沿家电制造业产业链纵向拓展,加大资金、人才等要素的投入,逐步掌握家电制造业核心技术。抓住政策机遇,参与市先进制造领域重大招商项目,重点拓展江门市大力发展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先进制造领域。
数字信息。以江门市打造“数字政府”、江门电子口岸为发展契机,投入资源发展数字信息化产业,培育数字化人才,构建信息化服务能力体系,为进一步开拓市场化的数字化、信息化业务打好坚实基础。加强与深圳中集、航天研究院等机构的技术合作,向工业互联网服务商、5G应用开发商、智慧城市服务商等方向发展。积极对接资本市场,推动数字信息化产业的证券化。
发展目标:到2025年末,完成广悦电化异地重建,争取在“十四五”期末成功实现向精细化工转型升级,并登陆资本市场;家电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取得初步成效,智能制造基础设施基本建成。
“十四五”重点任务:加快广悦电化搬迁项目的调研论证,制定搬迁方案,协调各方力量争取在2~3年内实行搬迁重建与转型升级,推动其登陆资本市场。实施小家电智能制造、品牌再造战略,积极协调资本、人才等要素投入,推动家电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加大市场推广、品牌重塑力度,唤醒“金羚”旧品牌焕发新生机。做好“数字政府”项目实施,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持续抓好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和国家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的应用推广和新功能拓展。积极探索智慧交通产业发展新模式,探索5G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交通领域的智能应用。
4、产业投资业务
发展定位:产业引导及投资控股主体,以产业基金为基础,为各业务板块提供金融支持,发挥产业基金、城市发展基金对产业的整合、引领作用,实现对重点发展产业的投资培育,引发社会资金投向区域重点项目和战略新兴产业,实现国有资本增值。
主责主业:聚焦产业基金及专项基金的投资与管理,扩大投资力度,培育、孵化符合江门市整体发展方向的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引导国有资本流向高新技术、现代服务、智能制造等新兴业务领域。
发展思路:聚焦产业基金投资、股权投资、投资研究及投后风险管控。推进江门市融盛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融盛投资公司”)管理改革,组建独立的基金运营团队,实施专业化运营管理,积极推进基金项目落地,加大基金投资力度,建立健全投资风险管控体系,控制投资风险。产业基金、城市发展基金积极参股重大招商引资项目,通过开展投资融资、产业培育和资本运作等方式做大做强,增强企业发展动能。建立健全融资、投资、管理、退出全过程管理制度,拓展融资、投资渠道,参与投资项目/企业管理决策,科学选择退出时机,实现资本增值。积极探索和创新市场化投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公用事业性行业投入,发挥对城市运营的支撑作用。
发展目标:到2025年末,基金投资规模进一步加大,确保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投资、培育上市公司达到10家以上。
“十四五”重点任务:组建专业化基金运营团队、投资管理团队,建立健全投资风险管控体系、投资项目/企业管理制度,增强基金投资风险管控和基金投资管理能力,大力开展产业研究工作、投后管理工作及风险处置工作,与省、市等相关基金开展有效合作,发挥产业引导与培育的作用。
5、农业发展(服务)业务
发展定位:农产品深加工、集贸市场运营主体,主要承担市级储备粮管理等粮食政策性经营任务,负责粮食收储、加工、运输、贸易以及集贸市场的经营等业务,向农机装备产业园、国家储备林、林业碳汇开发等领域拓展。
主责主业:聚焦粮食和物资储备、粮食加工贸易、冷链物流、集贸市场运营管理等主营业务,发挥粮食“仓储-加工-贸易”产业链优势,推动园林设计与管理、农机装备产业园、国储林开发等业务板块,提高业务协同运作。
发展思路:整合、优化市属农业产业资源,做好政策性粮食储备,以此为基础,在粮食加工贸易、冷链物流、陈皮产业、集贸市场、农机装备产业园、国储林、林业碳汇等领域拓展市场化发展优势。
粮食储备加工与贸易。加强粮油储备保障能力,通过粮食仓储设施信息化系统、绿色储粮系统、应急配送体系、粮食安全体系的搭建,全面提升粮食仓储及应急保障能力。加强粮食仓储设施维护与建设,扩大成品粮储备规模,确保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总体稳定。培育粮油主业,拓展多种经营,整合上下游采购、销售资源,向食品加工贸易拓展,实现粮食储备与食品加工贸易协同发展。
冷链物流。依托江门市属交通场站,以及在物流领域的经营经验积累等优势,通过自建冷链物流团队、将部分重要物流节点的场站改造为冷库等方式,进入冷链物流运输领域。围绕“规模”、“科技”、“平台”三个核心要素,抓住城配发展机遇,形成规模优势,充分利用物流科技,打造标准化运营管理的技术能力,同时搭建平台,拓展规模化服务能力。借助规模实现运营领先,加快建立成本及服务标准优势,形成竞争壁垒,使得公司在该区域内保持长期领先地位。应用科技赋能运营管理,短期充分利用仓内运营、运输和管理增效等技术手段,长期通过供应链数字化,逐步形成长期技术发展蓝图,建立竞争护城河。搭建平台突破服务瓶颈,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整合社会闲散物流资源,拓展服务边界和规模,形成可持续服务能力。
陈皮产业: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整合江门市陈皮产业,打造国有相对控股的陈皮龙头企业,改变陈皮产业散、小、弱的经营局面。建设开发国有陈皮产业基地,建立陈皮全产业链监控体系。深入挖掘新会陈皮道地性,结合中医药文化、中华茶文化等传统文化,创新创造新会陈皮文化品牌及其内涵。以科学精神推动陈皮产品标准化,加快“合作社+企业+农户”的产业模式升级,充分借助海外华侨众多的优势,带动新会陈皮的影响力和信誉度提升,助力新会陈皮走出去。
集贸市场。全面改造原集贸市场硬件设施,规范市场日常管理,整体提市场档次,不断完善市场功能,解决市场布局不合理、硬件设施差、规模小、档次低和环境“脏、乱、差”的现状,努力把集贸市场建设成为市场总量平衡、空间布局合理、层次结构清晰、服务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善、购物环境优化、方便居民生活的消费场所。
发展目标:到2025年末,打造一家区域领先的冷链物流企业,一家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国有相对控股陈皮龙头企业。
“十四五”重点任务:“十四五”期间将重点投资领域放在粮食加工产业,建设新面粉厂、面条厂及大米加工厂,形成全产业链服务能力。确保国家储备粮“用的上,调的动,稳粮价,保民生”,实现仓储管理的高度信息化、现代化、智能化,打造智慧粮仓。组建冷链物流企业,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建立冷链物流服务标准化体系,充分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形成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冷链物流企业。整合陈皮产业上下游资源,开发形成国有控股陈皮产业基地,逐步打造成为区域陈皮龙头企业。
6、基建投资业务
发展定位:城市基础设施领域、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建设与运营主体,承担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与运营等任务,落实市委、市政府批准的其他与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城市运营能力提升、城市道路交通、高速公路、轨道交通、港口码头运营有关的项目投资、建设与运营。
主责主业:聚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两大主营业务,高效高质完成江门城市和交通建设任务,为城市综合发展提升和交通枢纽建设贡献力量。同时以基建项目为引领,带动工程检测、工程监理业务持续发展,与工程建设业务共同形成工程建设领域全产业链服务能力。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助力江门市打造珠西综合交通枢纽。调整优化业务结构,整合交通沿线各类资源,培育发展交通衍生产业,加快船舶客运、港口码头等的转型升级步伐,积极介入智慧交通、交通沿线土地开发等相关领域。加速轨道交通运营体系构建、线网资源开发及后市场培育,实现产业及承载企业可持续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承担市政基建项目的投资建设任务,据此培育市属国有企业在勘测、勘察、设计、施工、物资供应等全产业链合作能力。挖掘、培育和引导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及衍生产业,整合城市基建产业链,借助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打造面向5G技术的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示范区,稳步推进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智能+”升级。
发展思路:充分整合市属交通基建、城市基建资源,形成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港口运输、市政工程、工程服务(工程检测、工程监理)等主营业务方向。
轨道交通。积极对接广州轨道交通延伸建设规划(如广州地铁18号线的延伸),适当引进和储备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相关的人力资源、技术等要素,为后期市属国有企业介入本地轨道交通建设争取充分的主动权。
高速公路。创新高速公路建设融资模式与组织形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债务负担,提高工程质量和建设效率;超前考虑在运营高速公路经营期限、收费费率、技术升级、市场竞争等方面的风险,通过改扩建、高速通行智慧化、经营权流转、适当多元化发展等手段,实现运营业务的稳定发展。
港口运输。指导江门国际货柜码头有限公司、江门市港澳客运联营有限公司结合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一体化发展态势,全面推动港口资源整合,激发临海优势,推动行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同时强化江门综合枢纽作用,积极推动港口、航道,公路规划及建设,进一步带动我市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完善港口岸线审批和管理机制,形成港口良性发展态势。
市政工程。积极承接包括城建工程、城市管廊建设、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园林绿化等市政工程项目,通过创新融资模式,探索“政府性项目、市场化运作”的新合作方式,打造多元可复制的城市建设与运营体系。
工程服务。紧密围绕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工程检测、工程监理服务,为轨道交通建设、高速公路建设、市政工程代建等工程项目保驾护航,以此拉动工程服务类企业经营业绩提升、资质水平提高、竞争能力增长、人才队伍培育,形成产业链竞争优势。
发展目标:到2025年末,在城市基建领域打造智慧城市建设综合平台,高质量完成银洲湖等一批高速公路建设,以及轨道交通投资建设能力。港口业务运营成本明显下降,营收能力明显提升,财务综合状况达到行业平均水平。
“十四五”重点任务:
高质高效完成银洲湖高速、深圳至岑溪高速等高速公路新建、改扩建项目,积极带动工程勘测勘察、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监理、工程材料供应等产业联动发展。合理开发交通线路沿线土地资源,与国资系统内相关业务板块,协作利用路网综合优势发展综合商贸、商业地产、公路广告等业务,培育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大胆尝试轨道交通TOD开发投资、建设与运营,通过与专业公司合作,积累开发运营经验,推动轨道交通沿线土地资源保值增值,反哺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所需资金。
7、工程建设与矿产业务
发展定位:工程施工、设计与建材商贸运营主体,承接城市基建项目、交通基建项目的具体实施任务,为城市、交通建设提供优秀的设计、施工能力,保障大宗建材、沙石矿等建筑材料的供应。
主责主业:聚焦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工程施工、工程设计、建材供应等工程建设与服务业务,通过不断提高企业各类资质水平,整合提升勘察设计能力,增强在工程建设与服务领域的产业竞争优势。
发展思路:将市属施工、勘测、勘察、设计、建材供应等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工程施工、工程设计、代建、建材供应三大产业方向。
工程施工。紧密围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整合市属工程施工力量,通过开展与央属、省属工程施工企业的合作,介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动合作企业资质向市属施工企业转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大力提升市属施工企业自身施工管理能力。进一步考虑整合分散在“三区四市”的工程施工队伍,形成“大江门”工程施工企业,增强企业在区域市的竞争力。
工程设计。整合市属勘测院、勘察院、建筑设计公司、市政工程设计院等企业,构建市属工程设计企业,形成规划勘察设计与工程施工、工程服务协同发展格局。抢抓城市基建项目、交通基建项目、房地产开发等项目机遇,参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充分利用EPC、BOT等建设工程管理模式,发挥协同效应。不拘一格降人才,拓宽市场招聘渠道,放活薪酬激励机制,引入工程领域的优秀持证工程师(包括建造师、造价师、建筑师、注册消防工程师等),着力提升企业资质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代建业务。建立市政代建中心,将市委市政府委托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代建任务进行统合管理。充分发挥国企代业主身份,在工程建设全过程中发挥国资国企的力量,积极寻找机会,协助开拓场馆运营、物业管理等服务性业务,实现市政代建与国企系统内的工程服务、场馆运营、物业管理企业协同发展。
建材供应。以合资、参股等方式,协调区域内、珠海等相关资源,组建大宗建筑材料商贸供应链企业,以基建工程项目为主要目标市场,着力拓展钢材、水泥、沥青等大宗建材销售业务。进一步多元化建筑材料品类,开拓产业链上其他业务领域,提供涵盖原材料供应、产成品销售、市场信息咨询等供应链一体化集成服务。加快河砂公司与石矿公司的组建程序,通过举牌受让、兼并重组、区域集中、共同经营、市场化经营体制改革等多种方式,实现沙石矿开发的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
发展目标:到2025年末,相关工程资质至少提升至公路工程一级总承包、市政公用一级总承包、建筑工程设计甲级等,初步形成市属工程设计企业并谋求在资本市场上市;大综建材与河砂、石矿等企业完成组建并走上经营正轨。
“十四五”重点任务:实施产业链整合计划,整合市属勘测、勘察、规划、设计资质资源,各类资质水平提升一个台阶。围绕“十四五”期间重要的市政(含代建)、交通、水务环保、房地产等建设项目,深度介入项目前期可研、规划与设计,争取项目施工的主动权,在此过程中培育人才,锻炼队伍,提升资质和能力。积极对接区域外工程建设市场,利用省企、央企资质转移的契机,将其资质落实在本地为我所有,并内化为自身的发展能力。顺利完成大宗建材公司、河沙石矿公司组建,推动供应业务走上正轨。重点完成一批市委市政府委托的公共服务设施代建项目,包括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改扩建、江门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公寓、江门市人民医院综合大楼等,高标准建设、高质量交付。
8、公用事业及民生综合服务业务
发展定位:城市公共服务供应主体,提供城市供排水、污水治理、固体废物处理、污泥处理、土壤修复、河道治理等产业和服务,以及介入以民生保障为主的养老、医疗等民生性服务业务,着力提升整体运营管理能力,不断优化完善服务能力。
主责主业:聚焦供排水和水务环保(污水处理、固废处理、土壤环境治理)三大主营业务,大力做好污水处理、医废处置、垃圾处理等相对成熟的环保业务,充分积累行业经营与技术,适时向土壤修复、河道治理等业务延伸,完善水务环保产业链。努力拓展传媒、医疗、教育和殡葬服务业务,为城市发展蝶变、城市风貌彰显和城市品质提升贡献力量。
发展思路:做好供排水服务和水务环保业务,同时在传媒、医疗、教育、殡葬等民生领域发挥国企力量,体现国企担当。
供排水。将公用水务中的供排水业务整合至公共服务业务板块,集中力量做好供水主业,提高运营能力。整合“三区四市”供排水资源资产,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为城乡提供安全优质供水服务。
污水处理。抓好存量污水处理项目运营管理,控制运营成本,增强营利能力。积极与市政府进行磋商,力争取得在运营项目的特许经营权,确保当前在运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立足江门区域市场,与本领域央企、省企开展跨区域合作,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积极主动介入粤港澳大湾区污水处理、河道治理、黑臭水体治理、农村污水治理,以及工业废水第三方治理等前景广阔的水环境治理市场。
固废处理。整合固废处理优质资产,完善固废处理产业链。大力做好医废处置、生活垃圾填埋、餐厨垃圾处理等在运营项目的管理,控制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打造江门市“静脉产业园”,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生活和工业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再利用。大力参与宣传垃圾分类,积极拓展垃圾焚烧发电、建筑垃圾固废处理、工业污泥处理、工业危废处理、化粪池粪渣及雨污管道淤泥处置等高收益类项目,丰富固废业务产业类型,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土壤环境治理。积极响应环境保护法、土壤污染防治法和构建生态保护社会体系的要求,协同城市更新改造、产业转型升级等发展要求,介入本区域土壤环境污染治理和修复,积累土壤环境治理技术人才和技术实力,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发展成为综合环境治理服务商。
民生综合服务。设立江门公盈康养集团有限公司(暂定名称,简称“公盈康养公司”),以普惠型为主,兼顾中、高端型理念,致力于高质量发展江门养老事业。一方面承接存量公办养老服务业务;另一方面投融资、建设及运营新建养老服务项目。在符合详细规划的前提下,盘活利用市国资委存量物业资源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新建项目计划建设“社区(村)-街道(镇)-区(市)”三级养老服务体系,以及高端康养基地。
发展目标:到2025年末,初步完成公交运营模式改革;力争在供排水业务、环保产业领域实现资产证券化零的突破。养老康养业务初具规模。
“十四五”重点任务:完成供水管网扩容改造、水管整治工程等项目实施,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系统谋划优质供排水资产上市,促进产业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落实一批固废综合处理与土壤修复、环卫一体化和市场化作业、建筑废弃物无害化和综合利用等环保项目,大力拓展区域外环保市场。建设至少一家高端康养基地,并实现经营良性循环。
9、资产管理
发展定位:承担行事资产、历史遗留问题资产等的托管,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主要任务,整合企业内部各类低效、无效资源,盘活低效使用的各类资产,不断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主责主业:低效资产、布局不合理国有资本整理,市属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处置,盘活低效资产。
发展思路:从发展动能看,我市地理位置优势明显、科教实力较强、人力资源丰富,在先进制造业、创新资源、开放平台等方面的优势,必将催生更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紧靠“双区”合作机制,深化与大湾区城市的对接和产业合作,积极参与城市环境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建设,提高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效益。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压奋进。
专业化企业重整。按照市场化原则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以资源聚合、同业整合、专业化运营的思路,将布局不合理的企业,通过整合重组,化解债务风险和历史遗留问题,拓展不良资产收购业务,对不良资产通过创新性经营管理模式,包括但不限于租赁,政府收储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有效盘活存量资产。通过清算或者破产等方式,清理退出不具备优势非主营业务的企业。
盘活低效资产。通过梳理分类现有运营资产,根据各类资产的特性,优化资产运营模式和方式,以提高运营效益;加大升级改造投入,以提升存量资产的价值;利用稳定的现金流积极寻求对外收购优质运营资产,通过“三旧”改造土地开发新增优质运营资产。
发展目标:以发展经济为目标做好资产营运工作,提高资产运营收益,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积极对外投资并购资产,向专业化资产运营管理发展。联动资产运营管理和“三旧”改造土地开发,互为助力,实现资源最优化利用。
“十四五”重点任务:打造专业化问题企业处理中心;探索推动建设路腈纶厂、丝绒厂地块连片开发;推动报废机动车拆解场异地搬迁发展项目;解决历史遗留污染物处置及土地的修复,激活我市生态发展、绿色发展潜力,盘活土地资源。
落实党组织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完善党组织前置研究讨论法定程序,有效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规范董事会建设,明确企业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的职能,落实经理层职权,明确企业经理层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的职能。
明确党组织定位。确立党组织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切实把党的领导融入到公司治理各环节,把党组织研究讨论作为董事会、经理层决策重大问题的前置程序,制定党组织前置研究讨论事项清单,依法规范企业党组织与董事会、经理层的权责边界。
规范董事会建设。明确董事会职权,加强公司章程管理,对法人治理结构较为完善的市属企业,依法落实董事会职责权限,明确董事会在依法行使重大决策、选人用人、薪酬分配等各环节的权责和工作方式,切实授予并保障董事会依法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经理人员、财务负责人员,以及决定报酬事项的权力。制定董事履职和问责规定,让董事会真正履行法定职责并承担相应的决策责任。优化董事会结构,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原则上应分设,并均为内部执行董事,定期向董事会报告工作。落实外部董事制度,选择具备良好专业技术水平、经营管理经验和职业素养的外部人才建立外部董事人才库,根据所属企业的业务特点,遴选相关专业人士进入企业董事会。加强董事队伍管理,建立完善董事选聘和管理制度,严格资格认定和考察程序。开展董事专业培训,包括董事任前培训、任期培训等,提升董事的履职能力。完善董事考核体系,兑现考核奖惩承诺,强化董事责任,增强企业的发展活力。开展董事述职述廉,定期向出资人、监管机构报告企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设立董事会专门委员会,设立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预算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为董事会决策提供咨询,其中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应由外部董事组成。
落实经理层职权。维护经理层的经营自主权,明确经理层与董事会的权责边界,董事会对经理层充分授权,实行总经理负责制,让经理层能够及时决策、承担责任、承担风险,形成董事会与经理层相对独立、协调运转、相互制衡的运作机制,经理层对下属机构授权,建立分级授权经营管理体系;把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结合起来,合理增加经理层市场化选聘比例,逐步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
通过同业整合、资产置换、管理整合等方式,整合市属国有资源,凝聚发展合力,实现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形成战略明晰、主业突出、经营专业的业务板块。
1.实施同业整合
根据国资系统内部各企业的主营业务类别,对同类业务通过划拨、吸收合并、市场交易等方式实施重组,整合同质资源,发挥规模效益,形成市场合力。同质的业务类型主要包括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资产经营(物业租赁)、资产托管、勘测勘察与设计等。
2.实施资产置换
在同质业务整合的基础上,根据三大平台业务板块的布局,平台内部的资产原则上通过划转、赎买等方式调整至对应的业务板块,需要跨平台调整的资产,则应通过资产置换、资产赎买的方式实现。
3.实施管理整合
管理整合与同业整合和资产置换并没有严格的前后关系,在前两个阶段实施的过程中,同步开展管理整合,主要包括股权关系调整、治理结构优化、管控模式与策略调整、组织架构优化、人事调整等,同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优化内部控制体系与流程,建立健全风险管控机制,优化调整党组织建设,引领企业理顺管理框架,推动企业迅速调整状态,步入正常经营轨道。
整合后三家平台公司列入市管企业进行管理,管理层级不超过3级,以进一步简化决策流程,降低时间成本,提升国资国企运营效能。
(三)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
1.优化调整企业产权结构
推进市属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调整,综合运用改制退出、产权转让、股权收购、合并重组、无偿划转、增资扩股、产权变更、提升级次、依法破产、清算注销、引进战投等手段,逐步建立“产权关系明晰、管理层次扁平、股权比例合理”的产权结构。
明晰产权关系。通过股权收购、股权置换、产权转让、无偿划转等方式,切实解决管理权与产权分离、市国资委直接出资二三级企业、交叉持股等问题,实现企业产权关系清晰;通过产权界定等法律手段,完善产权变更和工商登记手续,着力解决名义持股、代持股等问题,使相关登记和实际一致。
压缩企业管理层级。通过无偿划转、产权转让、提升级次等方式精简企业管理层级,原则上将企业管理层级控制在三级以内;确需保留或一时无法解决的,严控三级及以下企业新增对外投资。
合理设置股权比例。对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的市场竞争类二级及以下企业,国有股权持股比例可不设下限,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推动整体或业务板块上市、试点员工持股、发行产业基金等多种方式,吸引非公有资本参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行国企的股份制改造实现股权多元化。对仍需要国有企业发挥作用的竞争类领域,利用非公有资本的市场、技术、信息、项目和人才优势,推动市场竞争类国有企业提质增效。
2.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围绕突出主业、突出效益,以传统优势产业、传统经济为基本盘,以新产业、新经济助力赶超发展,通过结构优化升级带动各板块的业务向“微笑曲线”两端跃进。
巩固做强优势产业。抓住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城市一体化发展机遇期,把握广、佛、深等先发地市产业溢出效应,借助江门城市扩张阶段向城市运营阶段转型发展的趋势,加大国有资本在文化旅游、居民住房服务、产业园区开发等生活、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布局力度,同时做强做优市政基建、路桥基建、城市更新、供排水、物业租赁等传统优势产业。支持工程建设与服务产业链整合,增强一体化服务能力,提升资质水平,形成产业链竞争优势。支持企业探索由纯粹的物业租赁向园区运营管理转型,利用企业管理的工业厂房、仓储用地等闲置土地资源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或电子商务楼宇,推动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和优势传统产业的深刻重塑。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新兴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未来主导产业,鼓励探索农产品深加工、冷链物流、新能源充电服务等产业;加快现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步伐,充分利用江门旅游资源、自然环境、侨乡文化等优势,打造珠三角休闲旅游度假综合目的地。
3.着力清理低效无效资产
按照主业聚焦的原则,逐步清理退出不具备发展优势的非主业领域,进一步有效收缩国有资本投资战线,使国有资本调整于市委、市政府更需要布局的领域。
退出落后产业。加快非主业企业、非优势业务剥离,对不符合全市产业民展导向、不符合企业主业发展方向,以及盈利能力差、资产规划小、产业层次低的企业,通过股权转让、资产变现、关停清算等方式全面实施退出,从非主业、非核心功能的企业中退出,从弱势亏损的企业中退出,凸显企业主责主业。
清理低效资产。对与企业主业无互补性、协同性的低效业务和资产,加大清理退出力度,依法合规通过证券交易、产权交易等资本市场,以市场公开价格处置企业资产,实现国有资本形态转换。变现的国有资本除按有关要求用于安置职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外,集中投向国有资本更需要集中的领域和行业,实现相似功能、相近产业的企业和资产向优势企业集中。
盘活代管资产。针对各层级企业亏损面问题,开展亏损企业专项治理,对符合条件的子企业通过变更经营范围,以新业态盘活企业,多方拓展业务,形成新增长点。全面清查市属企业资产,健全档案资料、台账管理,明晰资产数量及状况,保障公司资产的安全、完整,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和产生廉政风险。重点加大剥离代管资产盘活利用力度,制定工作规则,明确财产所有权、收益归属及费用支出管理,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委托代管、租赁经营、购买资产包等方式盘活剥离代管资产。
实事求是、因企制宜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拓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途径,加大改制上市力度,完善改革政策体系,稳妥推动市属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1.分类分层推进混改
市属集团公司层面可以探索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业务板块公司及其所属的企业层面引导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属企业新设立公司或新投资建设项目,除国家、省和市政府规定必须保持国有独资外,鼓励引入非国有资本。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搞“一刀切”,各类各层企业按照“宜混则混”、“一企一策”原则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
2.加大改制上市力度
建立上市培育项目库,加快研究推动公用事业、广悦电化和建设施工资源业务板块优质资产上市步伐,通过整体改制、分拆改制、联合改制等多种形式实现上市,使上市公司成为市属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规范形式和重要形态。探索建立有别于国有独资、全资公司的治理机制和监管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建立骨干员工持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机制。
加快推进以“三项制度”为核心的市场化经营管理机制改革,大力推动国有企业破除“行政化”管理的倾向,努力向具备市场化经营管理能力的现代企业靠拢。
1.深化劳动制度改革
依法规范劳动用工管理。规范劳动合同制度,所有员工按劳动法、合同法等要求签署劳动合同,依法确立劳动关系,破除全民固定工、集体工、合同工等身份界限,实行劳动合同动态管理。优化劳动组织结构,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和总量适当、结构合理的要求,以国内外同行业先进企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为标杆,合理调节用工总量,优化岗位体系建设,明确岗位职责和上岗条件,优化人岗配置。构建员工有序流动机制。加强企业员工培训和轮岗交流,优化重点领域、关键核心岗位人员结构。推行员工竞争上岗制度,开展岗位动态考核,建立内部淘汰制度,形成能进能出的用工机制。多渠道分流安置富余人员,一方面根据人岗匹配原则内部消化富余人员,一方面鼓励进入劳动力市场自谋职业。
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优化职业发展通道。以组织分工和岗位属性、岗位胜任力为基础,根据各企业经营管理特点,建立差别化的员工职业发展通道,丰富各类人才的晋升通道。强化绩效考核管理。按分类管理的要求,确定各企业定性、定量考核指标,对重要岗位上的人员,开展定期述职报告,建立人员考评档案,绩效考评结果与职务升降、薪酬调整紧密挂钩,考核成绩优秀兑现晋升、表彰或奖励,绩效评价不称职给予警示、处罚或淘汰,形成良性循环。引入职业经理人。鼓励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市场竞争程度较高的企业加快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积极支持企业健全职业经理人薪酬形成机制、改革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研究经理人/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以及其他员工持股、股权激励等管理办法。对市场化选聘的职业经理人,签订聘任和绩效协议,明确聘任期限和业绩目标,建立与业绩考核紧密挂钩的激励约束和退出机制,实现选聘市场化、管理契约化、退出制度化。培育企业家精神。破除企业“官本位”思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企业自身价值观引入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聘用、考核和晋升环节,挖掘培养管理人员企业家精神。
3.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改革工资总额决定机制。建立健全与劳动力市场基本适应、与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实现员工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薪酬策略、年度生产经营目标和经济效益,综合考虑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人工成本投入产出率、职工工资水平市场对标等情况,合理确定年度工资总额。改革工资总额管理方式。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功能定位、所处行业、业务特点,制定与财务预算和业绩考核目标挂钩、能增能减的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办法。工资总额预算方案授权给监管企业自主编制,按规定履行内部决策程序后,报市国资委备案或核准后执行。对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原则上实行备案制;其他监管企业,工资总额原则上实行核准制。落实绩效调节收入的作用。推进全员绩效考核,根据劳动生产率水平、劳动力市场价位、人工成本承受能力、岗位价值评估和员工个人能力、绩效考核结果等因素合理确定薪酬。合理设定薪酬结构,合理划分基本薪酬和绩效薪酬的比例,逐步提高绩效工资在员工薪酬中的比重。加大对关键人才的激励力度。推进市属企业积极探索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方式,加大对紧缺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力度,尽快建立“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激励机制,依法依规建立关键人才中长期激励机制,建立科技创新人才薪酬激励制度,建立健全企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特殊津贴制度。
以管资本为纽带,推进国资监管职能转变与优化,以企业主责主业为依据,建立企业分类标准,实施分类监管,以清单管理为抓手,提高监管效能,并积极构建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大格局。
1.管资本为主转变监管工作职能
从管资产转向管资本,建立责权利统一、放管服结合、奖惩处合理的国资监管机构职责体系,明确国资监管重点,主要包括企业选人用人问题、企业投资问题、国有产权变动问题、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等。进一步明确政府、国资委、国有企业三方职责边界,实施授权经营管理。
2.确立主责主业推进按类别监管
确立主责主业。以匹配战略定位、发挥经营优势、保持战略定力为原则,确立各大业务板块主责主业,一般而言各业务板块的主业保持1-3个为宜,并据此作为企业投资、发展的重点方向和目标,以及企业功能界定、分类监管、分类考核等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匹配战略定位。各业务板块主责主业应符合国家、省、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符合市国有经济发展规划和国有资本结构调整策略,符合市委市政府赋予的使命和要求。发挥经营优势。各业务板块的主业应在市级同行业内有比较竞争优势,具备明显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在人才、资本、技术等方面具有经营优势,能够很好地支持主营业务持续、稳定增长。保持战略定力。各业务板块主责主业一旦确定,在本规划期内(2021-2025年)无特殊情况原则上不得调整。
建立分类标准。立足国有资本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结合不同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和竞争状态等,根据主责主业范围和对应的市场需求类型,将市属国有企业界定为商业类和公用事业类,进一步将商业类细分为竞争型商业类和功能型商业类两个子类,并建立市属企业分类标准。
表2市属国有企业分类标准
实施分类监管。按照确定的企业主责主业,根据分类标准划分市属企业类别,针对不同类别企业实施分类改革、分类发展、分类监管、分类考核,努力实现“一类一策”,有条件成熟的企业实施“一企一策”,推动国资国企监管向精细化转变。
表3不同类别企业监管导向
3.清单化管理提高监管工作效能
建立出资人管理事项清单制度,形成权责清单、日常管理事项清单、授权放权事项清单等授权管理文件,实现“清单化”监管,明确监管权责边界、监管事项与授权放权事项,切实转变监管职能、优化监管流程、提高监管效能。监管机构定期维护授权管理文件,未列入文件的管理事项原则上由企业自主决策,充分发挥企业市场经营主体的能动性。
表4监管事项清单
4.统筹推动建立国资监管大格局
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原则,加快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动构建江门市国资监管大格局、形成全市国资监管一盘棋。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统一监管。按依法依规、分类推进、规范有序、市场运作的原则,推进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等经营性国有资产纳入国资监管体系,建立统筹协调、分类监管的大国资监管格局。探索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经营性国有资产整合重组路径,按照市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优化调整方向,逐户推动改革重组,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国有资本结构。推进市所辖“三区四市”国资工作的指导监督、国企协同发展。市国资委坚持依法合规原则,积极探索江门市辖区内两级国资监管工作联动的方式和途径,突出监管重点,加强业务指导,增强“三区四市”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推动市属国资国企与“三区四市”国有企业在产业、项目、融资等方面的深入协同与合作,推动所属国有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自主创新和资源整合。
风险防控机制是授权经营管理的基础和保障,通过形成企业内、外部监督合力,提升国有企业风险防控能力,保障授权经营管理机制落实到位。
1.着力强化企业内部监督
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强化对子企业的纵向监督和各业务板块的专业监督,健全涉及财务、投资、审计等方面的内部监督制度和内控机制,发挥总会计师、总法律顾问作用,加强对企业重大决策和重要经营活动的财务、法律审核把关。重视企业职能民主监督。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规范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的产生程序,切实发挥其在参与公司决策和治理中的作用,建立公开事项清单制度,保障职工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发挥企业党组织监督作用。落实党组织在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和纪检机构的监督责任,强化党组织对企业领导人员履职行为的监督,确保企业决策部署及其执行过程符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2.切实加强企业外部监督
完善重大事项监督制度。制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管理办法等规范国有资本运作、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监管制度,控制重大经营风险。落实财务总监监督体制。财务总监监督是落实出资人对企业经营管理事中监督、企业重大财务事项监督的重要手段,市国资委应协调收回此项权力。健全审计监督体系。完善国有企业审计制度,厘清政府部门公共审计、出资人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之间的职责分工,实现企业国有资产审计监督全覆盖。探索建立国有企业经常性审计制度,对国有企业重大财务异常、重大资产损失及风险隐患、国有企业境外资产等开展专项审计。
围绕市委、市政府创新发展战略需求和企业长远发展需要,梳理科技短板,制定攻关清单,分梯次、分门类、分阶段推进企业创新升级。支持重点领域创新投资布局,加大现代制造、交通产业、新能源、数字经济、创意文旅等新兴产业领域创新力度,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分类推进产品、技术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瞄准新时代产业主攻方向,投资布局一批带动力强、影响力大的项目。鼓励市属企业通过战略合作、并购、战略投资等方式,构建合作创新平台,从研发团队建设、研发资金投入、研发激励制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效果考核等多方面协同推进,探索建立研发费用稳定增长机制,为企业持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以上各项改革发展举措的实施计划清单详见附录二:江门市属国资国企“十四五”改革发展举措清单。
基于江门市属国资国企三大平台业务的战略布局调整,以及八个方面的改革发展举措,“十四五”期间可按照“整合重组-健全监管-高质发展”三个阶段稳步推进规划的落实,实现市属国资国企发展战略目标。
第一阶段:整合重组,夯实基础(2021-2022年)
利用两左右的时间,着力完成三大平台组建与转型,基本完成业务板块整合重组,初步形成以三大发展平台及其业务板块为主体的国有资本布局。进一步建立健全三大平台公司治理结构,构建职责明确、运转高效、合理制衡的治理机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业务流程等内部控制体系,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推动市属国有企业产权结构调整与优化,促进产权结构与管理结构相统一,同步落实产业转型升级与低效资产清理盘活。同步建立授权放权经营管理体制,对各业务板块实施分类监管、分类考核,因企施策、一企一策,在市场化程度较高、企业治理结构相对完善的企业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落实国资国企精细化管理。
第二阶段:健全监管,防控风险(2022-2023年)
在第一阶段产业布局、企业管理结构基本理顺,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管理制度、业务流程等逐步建立健全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国资监管体制机制,基于放权授权管理进一步完善企业市场化经营管理机制,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完善年度考核审计、内部控制评价、党委巡视巡察等监管工作制度和流程,系统展开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实现国有产权交易、重大投资项目等重大风险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
第三阶段:高质发展,主动作为(2023-2025年)
在健全完善的国资监管体制机制下,积极支持国有企业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全面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改革,支持企业在商业模式、管理机制、选人用人、项目合作等领域创造创新,大力推动符合条件的优质国有资产上市,积极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推动国有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市国资委牵头成立“十四五”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市属国有资本布局优化、结构调整以及监管机制改革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等全局性工作,负责重要事项的决策和协调解决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两大平台公司履行主体责任,参照设立相应的工作专班,根据国有资本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企业管理转型的要求,制定调整优化、管理提升工作计划,在平稳推进既有投资项目、产业经营和资本运作的基础上,具体落实规划的目标和任务,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人力资源是改革发展、创新驱动中最具能动性的战略要素。“十四五”期间,市国资委需要更加注重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既要拓宽外部优秀人才的引进渠道,又要完善内部人才的选拔通道,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和自我驱动力。各市属企业要结合战略发展及业务拓展对人才储备的要求,加强人才招聘与选拔工作,建立梯队合理的后备人才队伍,为企业改革发展、创新驱动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加强规划的社会舆论宣传,广泛凝聚各方共识,努力营造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鼓励解放思想、敢为人先,按照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的标准,鼓励企业探索实践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改革创新容错机制。尊重企业首创精神,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对于本规划提出的各项指标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改革重组等任务,主要依靠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同步激发全社会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国资国企“十四五”期间的各项重大项目,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科学分析评价规划实施效果,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中期评估工作,把握好规划目标、产业布局优化和重大项目实施情况的时序、节奏和力度,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的问题,做好重大问题的跟进研究。探索引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估,把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结果作为企业改革发展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加强规划落实的督导检查,对于企业发展与本规划指向出现偏离、落实不力导致影响国资国企发展大局的,各企业要主动自查自纠,提出解决整改方案,并将有关情况及时上报。对于拒不落实规划或造成特别严重影响的将进行约谈、问责。
对于符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创新能力强、行业影响力大的市属企业,按照“一企一策”工作思路进行“精准”支持,推动包括国有土地物业、优势品牌和人力资源等有效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市委市政府、国资委在企业治理、选人用人、绩效考核、资产管理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经营能动性。优化国有资本支出结构,优先安排涉及企业转型发展、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等领域的支出和项目投入。对上市培育对象加强分类指导和全过程跟踪服务,对企业改制和上市过程中各种手续办理加大协调和服务力度。开设兼并重组审批绿色通道,落实支持企业重组整合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
咨询联系方式:3937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