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丙活,现任江门市新会公路局养护中心副主任,中共党员。自1992年从广东省公路工程技工学校毕业进入新会公路局工作至今,已扎根基层28年。在基层的28个春秋里,任体制改革、岗位变动,他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心扑在公路事业上,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为公路事业无悔地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近日,他获评为2019年江门市“劳动模范”,欣喜的同时,他表示:感谢组织对自己工作的肯定。他将保持对公路养护事业的热爱,用青春和汗水,继续书写着新时代公路人的无悔篇章!
基层公路养护队伍的“技术骨干”
多年来,郑丙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先后参与过国省道改造工程、高速公路新建工程、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等工作,在多年的基层公路建养工作中,他坚持不断学习,使所学的公路专业理论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公路建养业务能力,成为新会公路养护队伍中公认的“技术骨干”。
在202公路管理所担任技术员期间,他与同事一起下工地、查路况、排险情、搞调研。当时的公路道班普遍采用乳化沥青进行修补和灌缝,虽然工序简单,但是热天容易产生油包,雨天更容易产生松散、脱落,从而导致路面重复修补,增加养护成本。郑丙活凭借先进的专业知识,建议并牵头改用热沥青和冷补改性沥青,并严格统一规范了操作规程。实践证明,使用热沥青和改性沥青后,同一路面的沥青修补周期明显延长,耐久性明显提高,从而解决了路面重复修补和成本高的问题。
公路应急抢险的“先锋号”
抢险工作是养路人最艰辛、最重要的任务。养护中心管养的路线都属于沿海公路,每年都会遭遇几回强劲台风的袭击。公路人总忘不了“派比安”、“黑格比”、“凡亚比”、“天鸽”、“山竹”等一系列强台风的侵袭,在一次次狂风暴雨的白天、黑夜,一个清瘦笔直的身影总会出现在公路最最危险的地方。2017年8月23日,超强台风“天鸽”挟14级风力气势汹汹直扑新会,一时间,银洲湾暴雨倾盆,狂风肆虐。放眼望去,公路满目疮痍、一片狼藉,多处道路交通中断,灾毁史无前例。灾情就是命令,郑丙活一方面组织抢险工作,一方面亲自动手,与养护工人们一道,徒手搬开路面上的树木,手磨出泡了、肩膀拉得酸痛了,松一松,又继续干,为抢通公路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2018年8月29日22时,受连日来的强降雨天气影响,崖门镇猫山路段发生多处山体塌方,造成交通中断。郑丙活第一时间组织抢险人员赶往塌方地段,开展紧急清理抢修。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借着车辆灯光,冒着风雨,不顾白天疲劳,疏导交通,清理塌方,经过15小时的奋战,终于恢复了交通。这个风雨中坚定挺拔的身影就如黑夜明灯,给人民温暖和安心,是公路畅顺的守护神。
自育自种公路树的“绿化达人”
2004—2005年,郑丙活积极响应江门市公路局提出的“绿化年”和创建“绿色通道”新要求,充分发扬公路人“资金不足汗水补”的刻苦精神,研究利用养护中心、道班等一切可利用的空地开辟苗木基地,摸索苗木种植、培育、管养技术。树苗培育成熟后,将树苗种植在公路沿线边坡,从而既绿化美化了公路,又稳固了公路路基。由于公路树苗大部分都是自育自种,经统计,4年下来,养护中心共节约了15多万元绿化资金。2005年郑丙活被授予“全国绿化奖章”。
创建爱心农场的“带头人”
2015年新会公路局组建新会公路局养护中心(公路应急养护中心),郑丙活担任副主任职务。作为经验丰富的公路管理人员,他分管党务、公路养护、财务等多项工作。为了让收入微薄的养路工人吃上健康菜,减轻养路工人的生活负担,助力国家脱贫攻坚,他因地制宜,带领道班工人在养护道班里开垦农场,自耕自种。农场建设初期遇到资金不足的难题,郑丙活凭借日常对职员工们的了解,号召他们发挥自身专长,自己搭建棚架、供水管网,节省了人工费和材料费。经过群策群力,养护中心以小成本解决了建设农场大问题的成效赢得了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的好评,该爱心公益农场也成为了江门公路系统党建创新基地和脱贫攻坚战斗堡垒。
注重公路文化建设的“文化人”
公路队伍素质的高低,影响这公路事业发展的快慢。这一点,郑丙活深有体会,他一直坚持单位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切实做好养护职工思想建设的有效途径。2016年,他通过打造公路文化走廊,把公路文化和党建文化的渗透力贯穿到养护职工的日常生活中,使养护职工在浓厚的公路文化氛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得到精神的塑造和灵魂的熏陶,进一步增强养护队伍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他撰写的政研论文《浅谈如何发扬公路养护队伍的优良作风》荣获“江门市公路系统第十一次政研年会”一等奖。(新会局 吴健玲、黎健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