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勤,勤则不匮。精湛的专业技能、敬业的态度、追求完美的执着,既尊重生产规律又敢于创新,这就是“工匠精神”。只有在劳动中精益求精、勤勉不懈的人才能被称为“匠人”。江门市台山公路局端芬养护中心副主任陈卓庭, 就是这么一位具备“工匠精神”的公路匠人。从事公路工作三十余年,从最早的公路工程队队员,到现在的养护中心领导,陈卓庭把公路作为实现他人生价值的舞台,以路为家,无怨无悔,把自己的生命和公路紧紧连在一起,三十余年自强不息、勤勉务实,默默地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最近, 他被评为了江门市2019年第一季度敬业奉献类“江门好人”。
长风破浪,怀揣梦想踏征途
与公路结缘,陈卓庭是受了哥哥的影响。在他15岁那年,哥哥陈耀庭成为了一名公路人。那时候的台山,为了加强全面养护,台山公路工区正大力开展创建标兵班和建设标准路的工作。那几年,台山公路工区因成绩突出,多次受到上级嘉奖:1978年,台山公路工区在全县和地区公路系统最先被广东省及中央交通部命名为大庆式事业单位;1981年,工区又获得广东省公路局一等奖;1982年菲律宾公路考察组在省、地、县同行领导的陪同下到工区考察。一系列的荣誉,让台山公路工区一时声誉鹊跃。哥哥每次回家就向弟弟说工作上的事情,今天把哪里路上的坑填了,今天去哪里种树了,最近单位在忙什么工程。一桩桩,一件件,在陈卓庭的心里埋下了要投身公路事业的种子——和哥哥一样,为社会铺坦途、养好路。
台山俗语有云:“家有三斗粮,不进道班房”, 说的是如果不是太穷走投无路都不要去当道班工人, 可见养路工之艰苦但1984年,在公路局工程队招人的时候,19岁的陈卓庭仍旧毅然投身到了公路事业,成为了一名工程队的临时工,从事道路桥梁工程、应急抢险工程作业。他怀揣着“养一方道路、护一方平安”的梦想,把这个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水,夏天一脚泥,冬天一头灰的“苦差累差”,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勤学苦练,有志青年为理想拼搏
刚入行时,整个工程队只有一台钻桩机用于路面钻桩,修路修桥主要是以人力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旧时的砂石路逐渐被沥青路、水泥路取代,但由于建筑材料匮乏和工程机械缺乏,雨季时经常需要人工锯树取材、柴刀劈削木材,捆扎、打钉、挖桩搭建木桥抢通道路,公路建设及抢险工作的压力很大,加上工资并不高,刚入职那几年,身边的工友换了一批又一批,唯独陈卓庭坚持了下来。
面对这么一个敢拼肯干的新人,大家都喜欢,前辈们也乐于将经验传授给他。陈卓庭深知,公路的建设和养护并非简单的体力活,修过、养过的路再多,技术再娴熟,没有知识的支撑,都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公路人。怀揣着雄心大志,凭着不服输的冲劲,陈卓庭跟着老同志认真学砂石配比、学桥梁扎铁、学测量、学公路设计,在一次次的作业中认真汲取经验,把公路建设和养护知识仔细琢磨和吸收。现在提起陈卓庭,大家都会赞一句:卓哥(卓叔)啊,不但养护技术精,更是挖掘机操作高手,多次参加各类机械操作技能竞赛,他都得了奖!然而这个“高手”是用无数的汗水练成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台山迎来了“公路达标”时期,掀起新一轮公路建设热潮,全县公路都要实行硬底化;为加快进度,公路施工用上了大型压路机、搅拌机、碎石机、沥青摊铺机、挖掘机、铣刨机等机械设备。已经算是老员工的陈卓庭深知,为了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学会机械使用势在必行!
当时的公路建设任务非常重,局里共5个工程小队,每个队只有4名左右的职工,带领着约20名左右的民工分布在台山的各个路段工作,完成了一个任务后,又接新的任务,直至管养的路段全部硬底化。在这样艰巨的任务过程中,陈卓庭熟练掌握了挖掘机的操作技巧,并于1995年被任命为工程土方队队长,在这个工程繁重、条件艰苦的土方队一干就是9年。
据陈卓庭介绍,第一次接触挖掘机时,他兴奋地爬上去连续试了两次,都没能准确地将地上的泥土挖起来。不服输的他一有空,就跑到工地,坐在其他的驾驶员旁边仔细看他们操作,经过观察了一段时间和多次尝试,终于漂亮地将地上的泥土挖起来,曾取笑他的工友们都不得不佩服他。很快,通过不断的操作和练习,陈卓庭成了局里挖掘机队伍的主力,每当有重大抢险需要,现场就有陈卓庭驾驶挖掘机的身影。
努力前行的人,时光总不会辜负。陈卓庭从临时工人开始,通过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成为了合同制职工。2004年工程队解散后,他又到了新的养护岗位,继续发扬他那勤修苦练、艰苦奋斗的精神,为理想继续拼搏,成为了养护中心负责人;养护中心改制后,他通过竞聘上岗,又当上了副科级独立法人单位的端芬养护中心副主任。
不忘初心,修桥铺路为人民
从以建设为主到以养护为主,陈卓庭的公路生涯随着我国的道路设施建设、养护的体制改革发生了改变。面对这些改革,陈卓庭十分支持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养护技能。用同事们的话说就是人低调、话不多,只知道埋头做好自己分内事。
养护是公路工作的核心,确保养护质量是陈卓庭在养护工作中一直追求的目标。他工作一丝不苟,在小修保养和水毁工程中,坚持一个坑洞和一处塌方都不放过,为公路养护工作竭尽操劳。在当上端芬养护中心副主任后,他依旧与养护工们同赴一线,事事亲力亲为,处处以身作则,修补坑槽、清除路障、清理堵塞桥涵样样不落,坚持给公路“把脉治病”。“只要是跟公路有关的事情,无论大小,我们都要认真做好,因为这是公路人的职责”,陈卓庭这么说,也这么做了,没有一丝怨言。
2016年,台山石仔桥开展改建工程,身为工程总指挥,陈卓庭把“安全”视为重中之重。每天早上,他都如赶考似的提前进入现场,先行排查安全隐患,叮嘱施工人员作业时严格执行安全规范,以确保安全施工,通过深入现场监管,力求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源头;傍晚,待施工人员下班了,他坚持再次检查现场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去休息。为抢抓工程进度,陈卓庭与工友们放弃休息时间,国庆节期间依旧加班加点施工;为了节省从养护中心来回工地的时间,他更是带领着工友们在施工路段旁搭简易工棚安营扎寨,尽管处在荒郊野岭蚊虫肆虐条件恶劣,但他从不计较,他深知,道路通车对沿线居民来说意义重大,因此一天也不敢懈怠和停歇。连续的劳累,令陈卓庭的身体日渐消瘦,而桥梁就在陈卓庭的消瘦中逐渐成型。经过近4个月的紧张施工,石仔桥顺利完工通车。尽管辛苦,但看着面前这条崭新、平坦的桥梁,陈卓庭心里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带病抢险,将公路畅通放在心上
在养护工作中,与陈卓庭紧密相连的还有一个词,那就是抢险。受地理环境影响,台山一直是台风暴雨的重灾区,抢险任务尤为艰巨。每当有重大抢险需要,现场就有陈卓庭驾驶钩机出现。在2003年的一次强降雨中,台山北陡镇遭遇海水倒灌,多处省道水深超过1米。陈卓庭临危受命,带领工程土方队日夜奋战在抢险一线,砍伐木材、就地挖土,修搭多条临时便道,最大限度地保障道路畅通。陈卓庭和队友们奋战在抢险一线,白天不停歇,晚上累了就在钩机上休憩一会,睁开眼又继续投入作业,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人在路在,人在路通!泥巴裹满了裤腿,汗水湿透了衣服,他们忘记了疲劳,忘记了饥饿……经过两天两夜的奋战,终于顺利抢通所有道路。
2017年8月,超强台风“天鸽”重创台山,大片地区水浸、道路塌方,其中省道稔广线端芬至广海路段的一半以上公路树倒伏路上,交通中断。身为副主任的陈卓庭既挂帅,又出征,以“前线指挥员”的身份活跃在抢险第一线。雨势稍稍减弱,他立即指挥各班组、各人员出发抢险,并带领抢险队伍对倒伏公路树进行砍伐清理作业。经过4小时的连续奋战,约13公里严重阻塞交通的路树被移除,道路恢复畅通。公路要道被打通后,陈卓庭便赶往了医院。原来,陈卓庭的眼睛在抢险过程中受到感染,泪流不止,视力模糊,医生建议他留院观察治疗。但他的心中始终无法放下工作,戴上太阳眼镜后又匆匆回到了工作岗位。抢险期间,陈卓庭更是忘记了自己是带病人员,始终坚持在第一线与兄弟们并肩作战。雨水、汗水、泪水模糊了双眼,无法操作挖掘机和铲车,他就手握油锯,带头清理倒伏公路树,用双手抢通了一段又一段公路。
这些只是三十多年的公路生涯中抢险的瞬间,但回想起每次抢险工作的惊险与艰辛,回想起抢通公路刹那间的感动和欢呼,陈卓庭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什么是“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他也将“把抢险保畅放在首位,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的工作精神谨记于心,用行动诠释着义无反顾、鞠躬尽瘁的公路人精神。
35年的坚守,薪火相传公路精神
寒来暑往,冬去春来,陈卓庭践行着自己的职责与使命,为人民群众的安全出行守护了一个又一个四季。他曾获得许多荣誉,“抢险救灾先进个人”、与工程土方队共同获得“抢险救灾先进集体”等等,但在这些荣耀中,获得“公路工龄30年”荣誉证书最让他骄傲。在他的人生中,修桥铺路已然成为最重要、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他把自己对人生和事业所有的爱都奉献在那不断延伸的公路上。
回眸匆匆三十五载,陈卓庭把他的公路生涯总结成一句话:干养护很平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再累再辛苦,但看到群众能有一条好路走,能平安便捷出行,再多的疲惫都值得。这就是公路人!他把晶莹的汗水挥洒在金色的阳光下,把爱岗的情怀抒写在银色的大路上。既是一块平凡无奇的铺路石,镶嵌在公路上,默默发挥着自己的一份光和热;又如一个孜孜不倦的工匠,不断地钻研思考,如何将公路打磨得更平整、更完美。在往后的工作时间里,他更希望能把自己有关于公路的所学所悟传授给他的学徒,传授给更多的养路人,使公路薪火代代传承,让新一代公路人继续为家乡的建设作贡献。
劳动开创未来,奋斗成就梦想。在新时代,每一位公路人都要具备“工匠精神”,做新时代的公路匠人。陈卓庭是其中一位代表,但在我们的公路上,还有许许多多像他一样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奉献给公路事业的铺路石们,正是有了这样一群这样埋头苦干的公路人,才有了我们交通公路事业的飞速发展。
(台山局 谢霭云)